让兴趣成为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真正推手

时间:2022-08-17 07:43:40

让兴趣成为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真正推手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从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技巧、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趣味实验等方面谈了如何让兴趣成为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真正推手。

关键词:问题情境;语言技巧;有趣实验;激发兴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8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5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开许多名家的传记或回忆录,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和成就,往往是由于青少年时期一次偶然的火花。例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刘铸晋在一次课堂实验中,看到化学老师拿着一个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锥形瓶,然后向其中滴了几滴碱液,一眨眼就变成了红色,当老师又向里滴入适量的硫酸时,红色又消失了,他惊奇极了,认为搞化学简直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浓厚的兴趣就迸发出来,从此,他爱上了化学。因此化学是一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基础自然科学。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课堂的真正推手,学生就会产生自发的学习动力、对化学乐于钻研和实践,从而得到更大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化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多么吸引学生的天地啊。因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从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技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有趣实验这几个途径出发,始终坚持让兴趣这个背后的老师真正指引着方向,推动着课堂,引领着学生在化学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情景创设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便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从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讲述完概念后,我先提出四个思考题:(1)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其它物质?(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3)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4)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让同学自己来设计实验,很快,通过讨论,学生们对思考题(1)设计的是在饱和食盐溶液中加高锰酸钾晶体,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高锰酸钾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精确的理解,对思考题(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再加上我的提示,设计出了在相同体积的水中加入等质量的食盐和熟石灰,经搅拌发现食盐全溶,而熟石灰只溶解了少量,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从此实验现象同学们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和“稀”这两个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要关系成立,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通过创设简单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对探索化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语言技巧,吸引学生学习注意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毋庸置疑,化学教师的设问艺术水平高低将直接对全体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都会产生一定积极的正面影响,同时化学教师十分巧妙运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誉,营造出和谐、开放的课堂语言交流氛围,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引起注意,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到二氧化碳用途时,教师可先问学生们是否记得《西游记》中在一堆白色烟雾里转圈的嫦娥仙女?然后讲“那就是使用了营造烟雾的效果,不论腾云,仙雾缥缈,妖雾弥漫,还是神出鬼没,都少不了干冰制造的烟雾烘托与渲染”,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引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这样引入“大家都知道月球绕着地球作轨道运动,金星、水星、地球等绕着太阳作轨道运动,而且在星球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其实原子内部的结构跟这情况是差不多的,电子也是绕着原子核作运动的,不过没有固定的轨道,而且在原子核和电子间也存在着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已知感兴趣知识的了解而引入未知的知识,引起共鸣。化学课堂中的提问是非常多的,学生对于回答问题都比较紧张,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不要责怪,可亲切地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用这种话语激励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信心,而有了良好的听课和教学效果,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学生学习视野

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平时常听到“黑洞”、“温室效应”等一些词,感到无法理解,而对于我们宜兴地区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更是充满了好奇和神秘感,而在化学课上就可以为同学们解开这些疑团,比如,在讲到氧气性质时,就可以介绍一下臭氧,臭氧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上,形成一层臭氧层,它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如果臭氧层被破坏,会形成臭氧空洞,导致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生物就会被紫外线所伤害,后果非常严重,这不仅能开拓同学们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可不失时机的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将来投身于化学研究,投身于保卫地球的事业中去,为人类造福。在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就可解释“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人工降雨”的奥秘所在;面讲到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时,便可初步为同学们讲解溶洞原因了,并指出:学好化学便可以利用有关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现象,还可以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我们家中的杯子,热水瓶里用时间长了会形成一层水垢,用水又洗不掉,学了化学知识后就知道用醋酸先浸泡一会儿后再用水冲洗就能洗净了。再如在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等等,如果经常利用一些化学知识引导同学们去解释生活的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就逐步的被培养起来了。

四、利用趣味实验,点亮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地协调。如在上绪言课时,可以增加“白糖变黑炭”、“魔棒点灯”等趣味实验;在上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可利用花瓣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在学习金属材料时,用燃烧法来鉴别真金与假金;如在复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喷泉实验”、“密闭瓶内的小球变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对前后内容的联接,使学生能应对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题。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如“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思考,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这样有利于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又如,讲过第一章第一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了解实验原理后利用身边的材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家后,大多数同学会想到用茶杯代替钟罩,用水盆代替水槽,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不管实验成功或否,分析原因,最终都可加深对空气成分的了解,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经过动手实验,使他们领略到五光十色的世界与化学有很大的关连,指出细心观察和认真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方法之一。就这样,在一堂化学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来学习理论知识,从实验演示和情感的启迪下领略学习方法。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永恒的老师,兴趣是课堂真正的推动力量。当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来点燃学生对于化学的探求火花,甘心站在知识的背后,让兴趣来真正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步伐,我们相信,化学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更将是一座培养有志科学人才的伟大殿堂。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 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1)

[2] 范杰. 中学化学教学法与实验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上一篇:传统文化视野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 下一篇:素质教育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