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

时间:2022-08-17 04:36:09

建构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

[摘要]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建构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老师要行为人师,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用心品读,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注重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教师生动的语言更能提高情感效果。真情流动的课堂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给学生精神的亮色,应当折射出生命的精神光芒,充满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堂;真情;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琴弦,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情音,汉语言文学课倘若无情,它就失去汉语言文学原有的面貌。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只有真情流动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汉语言文学课。高等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广泛深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最佳蓝本,汉语言文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快乐,展示生命的活力。汉语言文学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须思索并解决的一个命题。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能有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就会达到最佳效果。因此,理想的课堂应当充满人性与智慧,充满激情与体验,充满对话与分享,充满灵动与生成。汉语言是华夏儿女的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作为构筑精神家园的课程,汉语言文学课不应该是枯燥的学习、乏味的讲解,也不应该是繁琐的问答、有口无心的傻读。汉语言文学课应该是激情的飞扬,是灵魂的震荡,是才华的喷涌,是思想的闪光。在汉语言文学课上,教师渊博的知识、师人范已的言行、高尚的修养、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和悦纳,都应该散发着人文的光辉。

在高等教育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诗文著作的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常常因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肢解了作品的情感,使课堂失去它应该有情趣和灵动。那么,如何使中文课堂真情流动呢?

一、行为人师,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汉语言文学老师在传授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要有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回想当年初上讲台,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我,就是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上韩愈诗词时,关于“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一诗,我有感而发,跟学生讲了母亲的童养媳生活,母亲对我无怨无悔的付出,以及母亲对我倾注的全部心血和希望。当我讲到自已考上大学时母亲说的一句话“这18年来没有白养了你时”,我在讲台上泣不成声。我只是想用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来告诉学生: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都是一样的爱,一样的付出,一样的无怨无悔。随后,很多学生都在课堂上真情流露地谈了他们的母亲,让我再次热泪盈眶,他们说“为人子女,老师是楷模”。他们并没有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流泪而嘲笑老师,相反,因为我的真情流露,我和学生的心靠得更近了。

二、用心品读,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干涩的形容词和句子,学生体会不出任何的情感,怎能让学生感动呢?因此,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老师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用心品志,用心感受,如此传递出来的情感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当学生发现老师是如此喜爱这篇诗文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而喜欢它。

我在初次上《虞美人》这首词时效果很不理想,尽管自己在备课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无论是对李煜还是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都熟记于心。但是在上课时,我就感到自己的语言再优美,学生仍是无动于衷。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投入感情。是的,对这首词授课者都无法感动自己,又如何能让听课者感动?

那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一遍遍地反复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开始真正感受到诗人那颗孤独的心,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悔恨乃至绝望。在第二次课上,我用自己的心来告诉学生我对李煜的感受:“这是一个让我很想心疼的词人,他的词,让我为之感动,我总觉得这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他的伤,他的痛。他的词,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用血和泪凝结而成的,最绝望的诗歌也是最美丽的诗歌。”最后,真情的交流让在座的学生也为之动容。

三、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是一首富有浓厚田园生活气息的诗歌,可学生在读了两遍之后,却只能看懂这些表面的文字,感受不到其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为此,我试着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这首诗。如体会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东辎”,我就带着学生一起想象山林中雨后的情景: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山林空蒙蒙的,异常宁静,空气潮湿,柴火点了许久终于开始袅袅生烟,雨天里男人们去东边田头耕作,女人们则在家里烧火做饭。在联想和想象中,学生们开始露出会意的笑容,这一幅幅的画面是多么熟悉啊,家里农忙的时候不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吗?领悟诗境后,学生又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为此画面增添上富有生活情趣的镜头:女人在青砖砌成的土灶上捣米做饭,小孩在一旁烧火,烤红薯,画面里甚至还能闻到锅盖中透出的饭菜香,兴许还会夹杂着轻微的烧焦味……在老师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被唤醒了,原来抽象的文字顿时鲜活了面容,诗情画意不言而喻。

汉语言文学和生活从来都是血与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放进课本,而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生活的阳光照进去,在吸收与体悟中明白,挥斥方道的书生意气也是今天的青春飞扬。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

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可借助音乐传情达意的功能。音乐本身有着能诱愫的特殊力量,使人陶醉其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在《史记》的讲析课堂上,涉及到鸿门宴的章节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屠洪刚那首经典曲目《霸王别姬》,感人的旋律,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穷途末路四面楚歌的悲怆旋律,很快让学生融人这份浓厚的历史事件的氛围当中。

其次可借助Flash等多媒体资料。Flash图文乐兼容,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意境中。比如上到柳永的婉约词《雨霖铃》的Flash,画面中的冷雨,寒蝉,兰舟,杨柳,残月,情侣分别时的对饮,执手相看泪眼,无不令人揪心。这种凄凉久久地萦绕在每个学生的心头。教学资源的适当运用无疑使整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注重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教师生动的语言更能提高情感效果

讲课不是发表演说,但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应与文学作品的基调一致,就要注意用词和句式,具有比较强烈的感彩,使自己的爱憎、好恶,通过语言的抒发而得到呈现,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使教学活动赋予生机,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完成了育人的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的生动语言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要多给学生制造情景,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应用新知识。

教师形象地复述作品的故事,联系学生的实际感受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恰当地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的实例以及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语典故等都会增加讲课的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缺乏生动,也会把生动有趣的内容讲得干干巴巴,索然无味。对语文教师的语言比其他课教师要求更高,讲课时注意选词、句式和语言的感彩,应适时地引入新词。有时仅是一两句笑语和诙谐话也极活跃学生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插图,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抒发的有爱国之情,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旁观者的情绪变迁等等,都可以作为情感的诱发点让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之情内化为学生对文本、对人物的感悟之情。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情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有情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产生美好的价值。把握文情,才能准确体悟;倾注师情,才能诱导激发;挖掘学情,才能拓展吸收。我们期待高等教育的课堂有更多的情味,期待汉语言文学课堂焕发绚丽的生命火花。

《论语》中描述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者,咏而归”。这种氛围和情境,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这种土壤和空气,充溢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给学生精神的亮色,应当折射出生命的精神光芒,充满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否则,汉语言文学教学将褪却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就必须具有高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思维和真诚的情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像一团圣火,点燃学生理想的烈焰,同时也能在三尺讲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我一直有个梦想――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春天!

上一篇:浅析“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机与对策 下一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辅导的现状与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