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社科专业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2-10-16 11:54:04

普通高校社科专业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

[摘要]高校社科类专业具有高开放性、强自主性、宽自由度和近社会性的特点,相应地,对教师胜任力也具有较高的要求,提升教师胜任力非常必要。根据胜任力的模型要求,可以从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培训、引导学生、教学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升社科类专业教师的胜任力。

[关键词]社科专业;高校教师;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07-02

“胜任力”是指导能将工作中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物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艰难曲折、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个体特征。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教育教学、研究开发、服务经济社会等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活动中所具备的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知识、能力和行为特征。

一、社科类专业特点

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2013年社科类专业在本科的专业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类。社科专业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类的特点:

(一)高开放性。社科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严谨,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比较高,教师不但要在专业领域内有所研究,还要对专业之外的社会、历史及热点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并且时刻保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

(二)强自主性。社科类的专业普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自觉性,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与监督的作用,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主与自觉。所以,这也给社科专业教师提供一个非常严格的教学思路: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与成绩评定,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课堂上干讲而已。

(三)宽自由度。社科专业在一定思想态势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和老师也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与自由度,“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社科专业最显而易见思想和观点的自由,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与思考。这也就要求社科专业对学生不能压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自由地探讨,鼓励每位同学思考、发声。

(四)近社会性。社科类专业即使在课堂上也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必须时时刻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专业学习过程中更是要求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思考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与社会结合密切。所以,社科类专业教师也相应地要深入社会实际,同时要承担一些社会角色,服务社会,并且将社会实际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高校社科类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必要性

鉴于社科类专业有不同的特点,相应地要求教师有相对应社科类专业特点的胜任力,提升社科教师胜任力就具有强烈的必要性。

(一)提升教师胜任力是社科类专业的要求。社科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社会化性质更强烈,同时,社科专业普遍具有长线性的特点,即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就要求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发展进行引导。而且,专业的高开放性、强自主性、宽自由度和近社会性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引导技能,而现在,辽宁普通高校甚至国内许多高校社科专业教师普遍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通常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课堂承担教师职责,教师本人对于专业与社会的交集实践也不是很多,很难做到根据专业特点引导指导好学生。

(二)提升教师胜任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高知识工作者,自主性高,成就动机强,更注重事业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科类教师是专业化很强的职业,在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胜任力才能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证明,胜任力强的教师往往更能保持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对工作尽职尽责,在业务上勇攀高峰,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前进。

(三)提升教师胜任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科技发高速发展,经济也得以较大程度发展提升,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应地要满足科技和经济的双重需求,则要求有高素质的社科类专业人才。从长远看,社科类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在高校承担培养专业学生的任务,还实践着社会化服务的角色。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地位非常重要,起到衔接高校与社会的作用。

三、提升社科专业教师胜任力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多种方法初步构建了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其中汤舒俊等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确定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并据此形成胜任力调查问卷,通过小样本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胜任力可归为四个因子: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

基于高校社科类专业的特点,社科类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态度。专业教师首先要从社科类专业的特点来丰富自己的专业储备,凡是要求学生阅读、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有所了解,以备于指导和引导学生。第二,专业技能或能力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胜任力的基础。它又分为相互作用技能和前教学技能。前教学技能指没有学生的参与,需要教师独立思考,较少受到时间的限制性。相互作用技能指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作用过程中运用的技能,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类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非常明显,就需要教师注重相互作用技能的提高。第三,专业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冰山上的部分,而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则如冰山下的部分,以“二八”比例为计。专业态度或者价值观往往是教师胜任力更深层次、更核心的因素。

(二)针对社科专业特点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对社科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重在具备正确的思想素质和意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掌握社科专业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实施中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化,教师“术业有专攻”,尤其是社科专业,可以采取自助式培训,为教师提供国内访学、校际合作、校外挂职等多种方式,以半年至一年为期不等,由教师自由进行选择和组合,重在内驱力的提升和团队组织能力的提高,同时辅以导师制和知识共享制度,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师的辅导,自身知识获得螺旋式上升,也在培训中形成体系内的自服务、自培训。

(三)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引导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有爱心,在其他社会方面尤其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显示,社科专业学生更喜欢懂得学生心理、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对学生有影响力、对学生和工作具奉献的优秀教师。社科专业属于长线专业,有些专业性不太强,就业市场相对来说不是过窄就是过于宽泛,造成学生对专业认知不深入,认为专业不好就业或者根本不感兴趣。社科类专业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学生毕业后可能并不从事所学专业,教师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长线就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专业、面对社会形势,在学校期间完成能力与素质的积累。

(四)社科类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基于社科类专业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特点,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之外,还要基于课堂及专业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本身应与专业与教学有关系,一方面可以在专业教学之上有个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更好地促进专业与教学发展。社科类专业教师的科研内容非常广泛,但也有些存在着大而空、与社会实践无太大相关性的问题,所以,社科类专业教师如果能沉下心来,在专业教学之外做好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方能更好地提升其胜任力。

(五)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其提供社会服务的智力基础,其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可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学科综合交叉优势,解决社会技术难题。是高校教师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地的需求,以解决最切合实际的问题为标准。重点抓好技术创新。高校教师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同时在技术层面也要具有前沿性,强化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市场把握能力,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性技术,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高校科引领社会发展主力军的作用。

上一篇:景东傣族历史探讨 下一篇:基于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