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中语文字词教学与应考

时间:2022-08-17 03:19:53

也谈高中语文字词教学与应考

【摘 要】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与复习中忽视字词的现象,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突破字词教学与复习瓶颈的方法。

【关键词】字词教学 读 析 写 记

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吃了一个馒头不饱,又吃了一个馒头还是不饱,吃了第三个馒头,饱了。于是,这个人就说:“唉,早知道就吃第三个馒头好了。”这种不打地基,便想起楼的浮躁毛病,反映到我们的教学上也是非常突出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点:一是对字词题不重视。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前复习,学生对字音字形题,同义词辨析题,成语运用题不屑一顾。认为抓阅读,抓作文会得高分。但在阅读题和作文区分度不大的情况下,字词会成为决定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而实际情况是许多考生恰恰在此处失分。二是考题假象的迷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命题走向来看,高考命题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内容比例明显下降,这就似乎给考生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不需要下功夫学习课本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考题的知识点都是课本上的。只要牢牢地把握课本这个本,以本为本,熟透课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

所以,无论平时教学还是高三复习教学,夯实字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字词的教学与复习,本人就此谈四点。

一要读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曰‘澎湃’;蔽苇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鲤鳗,如见多鱼。数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讲的就是读的作用。字词的教学与复习,先要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其音,明白其义。然后,让学生去放声朗读。汉字音形义三点一体,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学生读时眼看其形,口诵其声,耳听其音,心悟义,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就能掌握这个词。

平时教学,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高考复习也应先划出识记的字词,让学生口而念,心而记。读书声有了,课堂气氛活了,复习也就有了效果。

二要析

析,就是分析,辨析字词的意义。解释字义离不开具体的句子。理解字词,其目的是品读课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字词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几个易读错的音,难写的字,冷僻的词,更重要的是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在具体意境中的意蕴。郁达夫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一般地都认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句,点出北国之秋的特点。对于“静”的理解,当为“没有声音”之义。知道这些远远不够,要展开联想,围绕客观点、主观点、效果点这“三点”去分析,去回答。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几个问题。通过分析,培养学生语义辩析能力,学会欣赏美词,佳句的方法。在这里,“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既不像春天的到来有“春雪”作时证,也不像夏天的到来有瓢泼大雨相随,更没有冬天到来时吼叫的北风,整夜的风雪,秋天的到来是无声的,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不再刺眼,也可知哪天早晨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铺得满地……总之,这故都的秋,就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身边,使你听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三要写

读了,理解了,还要写。首先,写的基本要求是避免错别字,把字写正确。其次,将字词教学跟书法教学结合起来,把字写漂亮。再次,就是要进行拓展训练,将字词教学和作文片段训练巧妙结合。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创造性思维训练,既避免了课堂上检查字词教学效果所使用的“听写”这种传统呆板单一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组织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近似游戏中学会了使用字词,练习中获得了学习的愉悦感,这种练习,学生欢迎,兴趣盎然。

四要记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科学地运用记忆规律可有效地提高记忆的效果。先要明确目标。高三复习资料时可先将精选出来的重点汉字,分成小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8-10个。高一高二学习字词时,也应把每册书的重点字词,化整为零,让学生准备小笔记本去整理抄写,利用这个“掌中宝”记忆字词。其次,要经常性复习。复习是记忆之本,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后缺乏巩固复习,会引起遗忘。据记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能背诵十三经,计13万7千字,他的经验就是“每年用三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可见,复习是巩固记忆,抵制遗忘的重要措施。第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查漏补缺。可采用填空题形式,在词语中突出容易写错的字,后面用拼音注出,让学生填写。如“门可?摇?摇?摇?摇(luó)雀”,“(shì)?摇?摇?摇?摇目以待”,可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采用纠错题的形式等。第四,强化督促检查,老师要做好晨查暮督的工作,依据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的说法,检查监督是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学习主人的法宝。名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重视字词教学,将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两者结合起来,定会为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学会鉴赏发挥重要作用,定能决胜高考。

作者单位:甘肃古浪第三中学。

上一篇: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 下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