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 俗(六)

时间:2022-08-17 02:24:43

国学•礼 俗(六)

什么是服丧

服丧是为死者守丧的礼仪。指丧事办完后,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礼节,以示哀悼。服丧时,最重要的是服制,即守丧期间的服饰以及期限。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规定有“五服”。对于期限,古代礼制因死者对象不同有相应的服丧期限,这些期限往往不十分确定,处在变动之中。其中,以“三年之丧”为最长。三年守孝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渊源可追溯至上古,《尚书》中记载:“舜(尧)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殷高宗)乃或亮阴,三年不言。”《礼记・三年问》载“三年之丧”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为服丧三年释义。《孟子・万章》甚至记载了这种礼仪的顶真延续:“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此后历朝历代,凡涉及守丧仪制几乎无不提“三年之丧”。

什么是守制

守制就是居丧服孝,是孝子居丧期间在衣食住行方面必严格遵守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守制者的日常生活一切简,要像苦行僧一样地过苦日子,居丧也叫“丁忧”或“丁艰”。丁父忧又叫丁外艰,丁母忧又叫丁内艰。

衣。亲人初死,服孝者就应除去华丽的服饰而换以素淡的衣服。大殓之次日就要换上正式的丧服,“五服之人,各服其服”。服期内一般还不能洗澡,不能剃头,不能更换衣服等。

食。饮食必须严格节制。父母初终的三日之内,孝子不能饮水也不得进食,必须空腹尽哀。大殓之后方可少量食粥。

住。住处必须简陋,不得奢华,未葬之前,应在中门外先搭个茅棚作为起居处,谓之倚庐。“寝苫枕块”,睡草席枕砖头泥块,身穿孝服守于庐中,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睡觉也要和衣而卧。下葬之后,则于墓旁搭棚而居,谓之墓庐。居庐守制期间不得与妻妾同房。

行。居丧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严禁娶妇嫁女,访亲会友也要受到限制,更不允许接受推举或参加科举去做官。

什么是夺情

做官的如果碰到亲丧,一般就应立即辞去官职回家守制。但若情况特殊则可有所变通,这就是守制中的“夺情”现象了。

夺情犹夺服,就是终止守制,指官员不能回家去服孝却要留在朝廷里办公。在正常情况下,官员遇到父母之丧是必须去职回家守制的,但遇到特殊情况如军事需要或政务需要的时候,该守制的官员就必须在岗而不能回家守制,甚至在家守制的官员也会被召回强令出仕,这就叫夺情,后者也叫起复,因为从封建主义的伦理来说,君臣之义是大于父子之情的。这正如孙权所说的:“孝父母是礼,忠君国是义,国家有事则杀礼以从,以义断思,尽节为先,先公后私。”

夺情起复的现象是屡见于史籍的,只是各朝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唐朝的官员常因国事的需要而奉命夺情起复。丞相张九龄丁母忧,结果被诏令夺哀起复;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也是丁忧起复的。据说,欧阳通被夺情起复后,每次入朝都是光脚走到朝廷的门外才穿鞋,并且很少说话,“非公事不言”,回家之后又“必衣衰,号恸无常”。宋朝的夺情官员则多在官衔前冠以“起复”二字,如宋初宰相赵普丁忧起复后就自称“起复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臣赵普”,以示有孝在身。元明时期一般不允许夺情起复,主张官员应该为父母守制。到了清初,则八旗官员若遭父母之丧,百日后即可起复授职。

由于丁忧守制的官员是没有俸禄的,而且守制期满后很难起复为原职,所以,常有贪图禄位而不报忧守制的。后唐明宗时的孟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母亲去世后不报忧奔丧,事发后被大理寺判为充军,皇帝却认为这是忤逆不孝的十恶大罪,结果被赐自尽。

上一篇:老年人,警惕药源性疾病 下一篇:常见病防治•大脑老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