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时间:2022-08-17 12:57:12

【前言】浅谈如何协调“教”与“学”的关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教师应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碍于师道尊严,我们的老师常常“高高在上”,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求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读、背的,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要求学生讨论的,则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参加表演;组织学生进行...

浅谈如何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尊重人的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越来越被教育者们所重视。如何摆正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仍然是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些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协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90-02

一、变“主角”为“配角”,使教学“导而弗牵”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优化教学过程,最要紧的是优化教学关系,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必须换位——变课堂的“主角”为“配角”,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导航员,与学生心理共鸣、情感交融,达到“心理认可”,从而使教师的“教”“导而弗牵”。

1.教师应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碍于师道尊严,我们的老师常常“高高在上”,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求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读、背的,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要求学生讨论的,则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参加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成语积累比赛、朗读比赛时,则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同样列入被评对象……老师的参与,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起了示范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帮助学生磨砺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教师掌握学情、调整教学思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导航员”。通常我们的语文教学,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无非是学生、教师、教材。其中,学生显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材是学生所理解或运用的客体,然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被教师、教材牵着鼻子走,颠倒了师生的位置关系,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我们必须正确定位,把自己当作能够发挥组织示范作用,促进主客体之间相互融通、交流的“导航员”。我们不妨学习“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思想,把自己当作学生精神上的“助产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求取经验,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正确认识了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学设计才能做到“导而弗牵”。

二、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使教学“强而弗抑”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复习检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套结构模式基本上是站在教师角度从“教”的方面来考虑的。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只听教师讲解,只能记得所听内容的15%,学生先学,教师再讲,则学生可记得研究内容的65%。由此可见,“先学后教”的效果则明显好于“先教后学”,它能鞭策学生自行读书,使教学“强而弗抑”。

1.“先学”。“先学”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读书,解决问题,并读中见疑,进而解决一部分疑问。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每一篇新课之前先自读质疑,大家讨论解决。这样,就把学生从被动“学、答”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问”的地位。二是查阅法。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汲取信息至关重要,再说,要想解决“先学”产生的疑问,也须搜集有关资料。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先学”阶段就引导学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如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学生就搜集了不少关于“从生物身上得到启发”的材料,至于怎样查、到哪里查则由学生各显神通。有的查阅图书,有的剪辑录像资料,有的从网上查询……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为“教好”奠定了基础。

2.“后教”。“后教”教的已不是教材,不是书,而是学生的不懂之处、不会之处,即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在先学时,能自己读懂的是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但从中受到的启发较难理解。教学时则重点设问:孙膑调换赛马出场次序的办法,能够万无一失地保证田忌胜利吗?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自制模型马摆一摆双方的对阵形式,结果学生又摆出了好几种对阵形式,其中一种是“田(下等马)—齐(上等马),田(上等马)—齐(下等马),田(中等马)—齐(中等马)”,其结局是齐威王以2比1胜利。借助直观形象,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得出了结论:此办法并非能保证万无一失。那孙膑为何敢用此法呢?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多思,学生则茅塞顿开,思路开阔,启发颇深。这样的“教”帮助学生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三、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使教学“开而弗达”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好”是为了促进“学好”,凡“教”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学”既是“教”的出发点,又是“教”的目的,即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更应重视以下两点。

1.重过程。小学生大多好新奇,好表现,控制力差。由于学生已有了“先学”的经验,如果课堂上的“教”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面、参与度,仅满足于“现成结论”的传授,那学生的“学”一定会索然无味。反之,如能以学生定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形式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则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得其所,不断提高层次,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重“求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活动能力的智能型人才,所以学会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是新时代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要素。教师有无能力并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课堂上,教师如能变偏爱“求同型”为偏爱“求异型”,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老师,学生受老师的影响,思维一定异常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设计多种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考虑,允许自由发言,自由发问,或互相考问,随时随地注意鼓励、肯定学生哪怕是微小的创造意识,为学生营造一种乐思的氛围。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只有摆正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为主”、“由先”的位置,给予学生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机会,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上一篇:论如何在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 下一篇: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