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及措施

时间:2022-07-18 11:19:18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及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和高等院校两个角度出发,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平台,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和创新能力,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64-02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分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借助大学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这其中,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值得当代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这种观念将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作为。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大都十八九岁,刚刚摆脱了枯燥的应试教育,来到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环境中,人生观还处在一个模糊的状态中,这时的他们更需要加强人生观的教育。面临的事情会很多,不再单纯的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处理好理想和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人生观逐渐形成的过程,无可避免。同时,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也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想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社会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接受教育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用较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困难,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1]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90后,这些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在物质、精神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的年代,时代造就了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比较有个性。这些孩子进入到大学后相对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足以应对事态的行为状态,以至于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而这一过程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对学校而言,应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而言,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实际行动,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以心理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等多种方式搭建师生沟通联系的平台。

三、立足专业,打牢基础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希望同学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想要有所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就应该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大学的授课方式不同于中学,每堂课中都会灌输大量的知识,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有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复习,很容易就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有可能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动力。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定要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目标合理安排自学内容和进度,从而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而言将会受益终生。知识的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多看资料,多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此过程中,大学教师的作用也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大学教师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培养他人的能力。教师应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并能够及时地将最新专业发展动态融入讲课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并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学习的关系,能够进行互动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从中得到师生间的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

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使学生拥有从事某种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2]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四分之三以上的知识都是在课堂外学到的。”哈佛大学的校门上刻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也侧面揭示了教育的内涵,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在这其中,实践教育环节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科研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专业所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各大高校都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尤其是社会实践的力度。[4]以工程类人才培养为例,学生从进入大一开始,就开始有不同的校内校外实践环节。大一开始设置金工实习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二开始设置认识实习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有什么用途,这一过程学校可以联系一些技术比较高端的企业来联合向学生展示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大三开始进行生产实习,这一过程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此时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就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某些问题。大四进行的是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另外,毕业实习还是学校和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很好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纽带。借助这些社会实践过程,学生可以对专业有较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除此之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我的实践及创新能力。高校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项目,大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时间多跟老师沟通,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之中,跟随老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成果应用,锻炼自己,增加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另外,国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创新的平台,例如鼓励各专业的学生参加国家的、省部级的创新项目比赛,各种不同专业的技能大赛,科技创业大赛等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实施到结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锻炼和检验。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从课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方案的制定到成果的预测甚至产品的完成,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对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一种挑战。这一过程除了考验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性、创新性之外,还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社会发展需要有领导者,但更需要的广大人民的团结协作,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无论对与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

五、增强社会沟通能力

社会沟通能力是个人生存所必须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已成趋势的今天,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忽视的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所参与与社会相关的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社会沟通能力。[5]像各大高校组织的大学生下乡活动、便民活动、宣传咨询活动及社会调查活动等等,或者开展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等等,都是很好的参与社会的活动。大学生除学业以外,应多参与这些活动,提高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无论对于高等学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寻找最佳最快捷的培养途径,从而实现自身的突破,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伍淑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79-80.

[2]周敏丹.浅论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272-275.

[3]郭大成.以素质教育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2-15.

[4]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79.

[5]乔坤,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6):94-99.

上一篇:浅谈如何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下一篇:让成语在盲童心间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