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彼此满意度浅谈

时间:2022-08-17 11:10:31

师生间彼此满意度浅谈

摘要:长久以来,在关于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中,一个广为接受的理念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学术方面和非学术方面,教师的学术水准对学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在非学术因素方面,师生关系则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而师生关系本身较为复杂和抽象,因此本文以师生之间满意度为切入点,以此探索和讨论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师生满意度;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91-01

一、师生关系与师生满意度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始终,并且会对教育效果和学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它包含了教学关系,体现出了学习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的主体身份,这种关系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类似的,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另一方面,师生关系又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这种人际关系类似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教育者和受教者当作社会活动中对等的主体来看待,不同的教学参与者会形成不同的师生人际关系,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由于师生关系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我们很难彻底地从各个角度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因此我们从师生间的相互满意度这个较为具体的切入点来研究当前师生关系的现状,尝试分析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师生关系的方法。

二、当前师生满意度现状

根据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各种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当前师生之间满意度并不理想。在[的调查中显示,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较低,师生关系主要限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师生交往很少等等。在对“就你所了解的情况,周围有没有发生过学生(老师)对老师(学生)的不尊重行为?”进调查时,53.7%的学生认为存在这种行为,但很少发生;11.3%的学生认为此类现象经常发生;而认为极少或者从未发生此类现象的仅占35%。结合2007年5月份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辱师事件,以及其后发生的重庆涪陵区职校中心一女老师因制止学生在课堂打牌遭辱骂而猝死的极端事件,文对“青少年不尊师”现象进行了辨析,文中列举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调查现实:在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汉市教科院于2004年组织的联合调查中,中学生在回答“迄今为止在你接触的老师中有令你敬佩、崇拜、心服口服的吗?”这一问题时,未作肯定回答的占到了35.9%;2007年在某高校校园网上进行的尊师话题的讨论,两成多的参与者支持“现在的大学老师不值得尊重” 的观点,而同时参与讨论教师则100%的认为“在尊师方面今天的大学生不如前些年的大学生”。

这些调查和数据表明了当前师生间满意度不高,而满意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的师生关系存在不少问题。

三、原因剖析

师生满意度不高,师生关系不理想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观念。由于我国的传统因素,包括从封建时代的科举教育到如今仍然盛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中突出的是“教学关系”,强调“师尊”,那么相对而言学生就处于一个卑微和从属的地位,与西方学者的关注“人际关系”形成鲜明对比,比如Barry在中提到学生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学生。我国民间的一些成语或者俗语所体现出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等级、尊卑,如“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把“严”理解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还是为师之道的庄严,都在无形中把教师和学生划分成了两个不平等的阶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青年学生们笃信的是自我和个性,传统的具有等级印记的师生关系已不再适用,但是还没有形成新型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中小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关系上;大学阶段以后,在没有应试教育压力的情况下,教学关系开始松懈。但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一直很缺乏师生之间作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交往。而从教育的交往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正是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所在,也正是这种交往的缺失,导致了师生之间满意度不高。

此外,我们的教育中没有较好地解决集体教育学与学生个体化的问题也是导致师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虽然一个人总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分子,但是现代教育却要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但是现代教育又常常是以一种集体的形式组织进行的,学生的个体性很容易被忽视,尤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教学资源不平衡、师资力量匮乏的环境下,学生的个体性更受到压制。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又处于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自己追求的个体性受到压制后很容易产生对学校和教育的不满,而这种不满自然而然地就会转化为对教师的不满。同时,由于一些传统的师尊观念,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也很难对每个学生个体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自身个性化的追求就容易引发教师对于学生的不满。因而,未能较好地平衡教育的集体化与学生的个体化的关系,也是导致师生间满意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解决方法

平衡教育的集体化与学生的个体化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变革,现代教育的集体化组织形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学习者在集体教育中的地位。现代教学应该使教学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因而笔者认为,不仅仅在中小学中要扭转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高等教学机构中,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让他们有权讨论那些支配他们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应逐渐变得更加灵活。这样,可以充分地支持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诉求,缓和教育的集体化与学生的个体化之间的问题,从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惟有这样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交往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切实有效而非流于形式的师生交往,才能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间满意度。

上一篇: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对边防部队建设的意义 下一篇:居家养老服务 破解养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