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17 03:48:40

语文课如何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

当前,新课程的推进进入了深化阶段,各个学科应围绕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分析,解决好教师实施新课程遇到的困惑。语为一门基础学科,应该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本文试从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适应上,谈一点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1.教学有效性指三个要素: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

2.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们教师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三、三维目标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比如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阅读:

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这个词。“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地、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了。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

学生齐声:钻出来了。

师: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地生长出来。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啊!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显然在对字词“钻”“偷偷地”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认识小草生长的劲头,领悟小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领悟小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在字词的教学中,应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四、教学情境

一位学者有过一次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如一教师在教《珊瑚》一课时,展示了“像鹿角”、“像”、“像树枝”三种珊瑚,使学生对珊瑚有了真切感知,这便是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式助语言,比如讲“这个孩子这么高”、“这根棍子这么长”。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如讲丰收,决不仅仅是亩产多少增产多少,更应高梁乐红了脸麦穗笑弯了腰。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

五、教学关系

1.学生的特征。

向师性: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象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

独立性:无论学生是如何倾向于老师、和老师有怎样的依赖关系,也无论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是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爱、尊重。言为心声,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教学关系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上一篇: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