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材讲解能力探讨

时间:2022-08-17 01:52:55

提高教材讲解能力探讨

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既是教的依据,又是学的依据,更是考的依据。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局把握教材,从高度、广度、深度上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形象地说,要乐于“进得去”,善于“出得来”。

真知灼见,深入教材

所谓“进得去”:第一,对教材的把握要有广度和深度。即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模块教材主线,中观上明确模块内各单元结构与教材主线的内在联系,微观上把握核心考点的联系。第二,对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和鲜活度。即克服教材的静态性,不但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每本书、每单元、每课到每框都有这个问题),而且善于挖掘教材知识背后之思想高度与“活化”程度。

所谓“出得来”: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善事”的利器;通过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能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进得去”与“出得来”恰是矛盾双方。只有进之愈“深”,才能出之愈“浅”。例如:在对《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中处理“资源优化配置” 的知识点怎么样的“市场,宏观调控,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时,分别用“无形的手、有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这三个词来“转换”。这三个转换,非常贴切地处理了教材中的三段话,即:“市场――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有形的手、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法――手拉手向前走”。看起来是三个很平淡的“转换”,如果没有对核心教学材料如哲学原著等认真钻研的话,不会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拨开云雾,理解教材知识

如何“进得去” 要真正做到“进得去”,简单朴素地说,教师要合理地“教教材”,把握好“三度”。一是高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要尽量深刻一些,正所谓情通上玄,如膏绵绵,坚持用人文视野审视社会。尤其对知识背后的教育价值应有深入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思想层面的,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类的等。例如:“市场配置资源”的复习专题中的“优点”,在知识上我们可以提炼成“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配置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握是什么,更应深刻认识到“市场优点”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有深刻地理解。二是广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尽量想得多一些,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单元,从宏观上系统把握一般是按课、框为基点来展开整本单元的复习,但如果在复习中能把握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宏观调控、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条主线,对本单元的主干知识的把握更全面。三是深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能“浅尝辄止”,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落实“线”和“面”,又要夯实“点”,打通教材模块的知识通道。如下表。

如何“出得来” 怎么“走出来”呢?这就要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强化三环节。一是记忆环节。记忆是政治教学的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记忆:在解题时,要求学生运用平时记住的书目和知识结构,针对具体材料运用检索的方式一一对点寻找和组织结论;考试中,通过试题设计强调对知识循环记忆。即对当下正学习的知识和曾经学过的知识双线滚动记忆,强调但要求不一样,当下知识全面、详实记忆,曾经学习的知识选择重点、主干记忆。二是辨别环节。要求学生注意某个知识中容易出现的易混易错点。比如,宏观调控中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区别,比较重要的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以及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三是训练环节。掌握知识最关键的一环是学以致用。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丰富情景,精选试题,在训练中让教材知识得以落实。

灵活自如,演绎课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进得去”与“出得来”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任何割裂二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起点,于是呈现出“知识碎片化“倾向,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让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帮助学生准确提取。

如果只“进”而不能“出”,就无法充分用教材知识来演绎课堂;如果没“进”而“出”,知识的生成就会如断线的风筝。教学之道,有“进得去”有“出得来”,“进”是基础,“出”为飞跃。灵动的课堂在于钻研与生成之间把握着“进”与“出”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杨维磊,刘玉超.以革新教学方法为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群文天地,2011(2).

[2]张丽.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26).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上一篇:重庆市环保局搭建全媒体政民互动平台 下一篇:浅谈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