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 搞好数学教学

时间:2022-08-16 04:47:01

培养创新能力 搞好数学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理念,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但有的教师仅从教学形式上有所变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而没有真正走出传统的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解放”,让学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枷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把创新培养突出出来

教学目标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创新培养突出出来。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开发上。教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比如我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让学生亲自配制适合自己口味的糖水(牛奶、盐水)等,在知道比例后给200克开水,应加多少糖(牛奶、盐)才适合。顿时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实现数学创造教育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各起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明确非智力素质也是教育的对象。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四、 力倡情景教育,促进学生的思维

情景教育是我们力倡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促进学生的思维,在获取知识以后能不停地延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更好地促使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我们要借助实物、图片、动作和表情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意场,让学生在这个情意场中入境、生情、悟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和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或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趣事等使教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不容易,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更需要创新精神,能不能提出别出心裁的问题,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希望学生大胆去想,超于常规,对一个问题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规的想法,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媒体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我们应当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可用的媒体手段,以求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过程。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上一篇: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重视读的训练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