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趋向

时间:2022-08-16 12:36:29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趋向

摘要:本文首先列出了地方政府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说明地方政府改革势在必行,进而分析影响地方政府改革的若干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趋向。

关键词:地方政府;改革;趋向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46-0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我国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进行了以调整国家权力结构,试图解决权力高度集中;改革行政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精政放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而地方政府改革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地方政府改革面对的挑战

1、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挑战。我国政府改革是本着解决高度集权和下放权力路子进行的。在权力下放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约束,一方面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一个“互动”的权力博弈空间,地方常有越权行为和“灵活”做法,使中央的政策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在地方与地方之间,又表现为地区分割和竞争的混乱。2、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滞后。一方面是市场的诉求;而另一方面是政府对自身行政权力的强化,这使得二者的关系在特定领域的矛盾逐渐加深,从而使公共行政不断面临新的挑战。3、地方决策体系不完善。提高公共决策能力是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在决策主体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的决策潜力尚未充分得到发挥,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权威地位不高。在决策的民主性上,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方式很少,严重制约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在决策科学性上,决策经常出现急功近利行为,缺乏远见。

二、影响地方政府改革的因素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挑战和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传统行政向现代公共行政转轨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缺陷。

1、法律制度不完善。现行的宪法和法律秩序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法律制度供给的不足。这种制度缺陷造成的后果就是,地方自很难落到实处,也引发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现象。2、政府主导改革的局限性。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为特点的,政府实际上成为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改革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政府治理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官僚组织的惰性、利益集团的“寻租”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缺乏等。3、非正式规则的存在。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长期活动中无意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行政体制产生于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遗产中,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以及传统的行政思维方式和治理观念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缺乏对现代公共行政理念的真正理解;急功近利,短期政绩目标至上,忽视社会和谐发展;法治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仍存在于各级公务员队伍中。

三、地方政府改革的趋向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只靠地方政府的主动性还不够,必须与上游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借助于整个政治体制的创新来实现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

1、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政府改革的成败,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新调整。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已无法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需要创新,用法律条文赋予地方自治的法律地位,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范围,实现中心与地方权限划分及其运行模式的法定化、常规化和程序化。2、改革地方行政区划。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历史久远,是与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相伴而生的。到了今天,不仅不适应地方分权化改革的趋向,而且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首先,根据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划分省级行政区域,缩小省级区划,省管县。其次,减少地方行政区划层次,统一地方行政层级,理清省市县的相互关系。再次,实行地方和基层自治的制度创新。政府体制创新的目标,首先要适应世界潮流赋予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在地方事权范围内相对自主的权力,地方政府的自力由宪法授予,地方事权范围一般要有明确的阐述。此外还要完善选举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选举之中,使地方各级政府能够真正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掌好权、用好权。3、改革地方政府结构。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物质载体,职能则决定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方向。因而,在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同时,重构地方政府结构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其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包括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但是各级地方政府所负责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规模和“种类”是不同的,因而它们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正是因为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地方各级政府在规模和结构上也必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地方政府的权限设置必须多样化,细致化,轻重相宜;各个地方政府的权限也可以在大的原则下按需设立,区别对待。4、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的建设应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传统的治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经济层面上说是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向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层面上,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在社会层面上,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四、结语:地方政府改革,一方面要在中央的全局统筹下有秩序地进行,另一方面也应具备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自主创新空间。地方政府的改革不仅要有热情,要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必须牢牢地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地方政府改革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只有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在中央所明确的职能范围中,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决策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简述 下一篇:基于一体化的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