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16 05:03:47

中美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比较研究

摘要:从社会标注应用的普及度,使用对象,应用模式,应用领域,提供的标注方式,标签检索、浏览、显示方式,推荐功能,使用指导等八个方面,对100所中关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其成因及利弊。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促进我国大学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标注 大学图书馆 对比研究 中国 美国

1 引言

社会标注是Web 2.0时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方式,它是指在联机的环境中,多个用户为信息资源添加关键词形式的标签,以注释、分类信息资源,以便日后再使用或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实践和方法。社会标注具有大众性、自主自由与个性、易用性、开放与共享性、社会协作性、平面非等级性等特征,对信息资源可起到标引、分类、检索、发现的作用,因而引发了图书馆界和信息机构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社会标注与图书馆的结合,也相继有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

目前相关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图书馆某个领域(尤其是在书目领域)的社会标注应用、应用的模式以及对社会标注网站Del.icio.us的利用的探讨,对图书馆实际应用社会标注的实证研究较少,尚无研究关注中美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程度,以及应用的功能、方式等的全面信息。本文对100所中美大学图书馆进行调查与比较分析,希望能借鉴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发展。

2 中美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调查

2.1 调查对象

(1)中国大学图书馆的选取

笔者首先选取了39个“985工程”学校的图书馆,然后在没有“985”工程学校的除台湾外的13个省、自治区中,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的原则,各选取一个“211工程”大学的图书馆,以这52个中国大学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

(2)美国大学图书馆的选取

根据US News的2012年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笔者选择了排名居前的50个大学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

上述102个中美大学图书馆均为所在大学的主图书馆,或者是所在大学主校区的图书馆。在调查中,大学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网站虽经笔者多次尝试,但始终无法连接。因此,笔者获取的调查数据实际上来自除上述二馆外的1DO个大学图书馆。

2.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各大学图书馆是否应用社会标注,以及它们是如何应用社会标注的。调查内容涵盖了使用对象,应用模式,应用领域,在本馆网站的标注方式,社会标注的检索、浏览和显示方式,以及图书馆社会标注系统可否推荐相关标签及内容,有无标注的使用指导等方面。

2.3 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访问浏览了上述大学图书馆的网站,根据事先设计的调查内容,在访问的网站上逐项进行实际操作,并且通过站内检索、浏览“使用帮助”等途径,全面了解调查对象应用社会标注的模式及应用情况。调查结果以统一的格式列表记录,然后汇总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采集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至2013年1月17日。

3 中美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比较分析

3.1 应用普及度的比较

50个中国大学图书馆中有46个应用了社会标注,50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全部都应用了社会标注,由此看出,被调查的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普及度非常接近。

3.2 使用对象的比较

应用社会标注的中美大学图书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除了宾州州立大学图书馆允许校外读者为其数字馆藏添加标签以外,其余图书馆均限定其社会标注的实施者为本校的师生员工,校外身份的用户仅能浏览标签。

两国大学图书馆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在本馆网站的学科导航、用户教育、博客和新闻公告等栏目,其社会标注的实施者基本都是作为内容者的图书馆员,普通用户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应用图书馆员的标注,或者是将这些内容资源分享到其他社会标注网站的个人帐户上再行标注。利用这种形式的标注,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专业优势,对图书馆的资源内容可以准确、多元化地揭示。但它也使服务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交互性不足,没能充分发挥用户的知识与资源优势。

3.3 应用模式的比较

3.3.1 应用模式的总体特征

从调查结果可知,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都以既在本馆网站(以下简称“内引模式”)又利用馆外网站(以下简称“外联模式”)实行社会标注的混合模式为主要模式(见表1)。例如,天津大学图书馆在OPAC领域是利用馆外的社会标注网站,在参考咨询领域则采用在本馆网站上应用社会标注的模式。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指南不仅在本馆网站上有标注,还能将该指南分享到Delicious、StumbleUpon、CiteUlike等社会标注网站的用户个人帐户中。

3.3.2 内引模式的应用情况

被调查的中国大学图书馆中有过半数(66%,33个)图书馆采用了在本馆网站应用社会标注的内引模式,美国大学图书馆中有96%(48个)的图书馆采用了该模式,中美差距较大。

3.3.3 外联模式的利用方式

比较表2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利用外联模式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①国内大学图书馆没有一个在社会标注网站上开设帐户,而美国大学图书馆中有60%(30个)在Flickr、YouTube、Delicious等网站开设了帐户。②国内以链接馆外社会标注网站上的相关资源为主要利用方式,美国大学图书馆以链接到社会标注网站上的个人帐户为主要利用方式。这表明,国内大学图书馆外联模式的主要出发点在于使用户分享社会标注网站上其他用户对相同或相关信息资源的标注、评论,发现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源;美国的主要出发点则在于使用户能够在社会标注网站的个人帐户中存储、组织、分享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方便用户个人的信息管理工作。

3.3.4 标注资源的范围

被调查的中美大学图书馆在用户可标注资源的范围方面存在非常相似的情况,大部分图书馆都不允许用户在本馆网站标注、收藏馆外的资源以及本馆其他用户所收藏的资源。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发现国内大学图书馆社会标注的应用模式不够多样化。

3.4 应用领域的比较

3.4.1 应用领域的范围

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信息服务领域都涵盖了OPAC、学科导航(或专题导航、学科信息门户等)、用户教育、“我的图书馆”、图书馆博客及新闻公告领域。

中国的大学图书馆中有35个应用社会标注的信息服务领域在两个及以上,有27个在本馆网站的两个及以上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美国则有48个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信息服务领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有43个在本馆网站的两个及以上领域应用社会标注。从表4可知,中国的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标注应用在OPAC领域呈“一枝独秀”的局面;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的社会标注应用呈现OPAC与学科导航和用户教育“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总体应用方面,还是在本馆网站的应用方面,美国大学图书馆对社会标注的多领域应用都较为领先。

3.4.2 各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比较

(1)OPAC领域

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在OPAC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图书馆数量相当,分别为45个和49个,美国略多一些(见表4)。

但是,两国大学图书馆在OPAC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模式存在差异(详见表5)。中国主要是混合模式(31个图书馆),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利用OPAC检索平台“思源探索”,可以为资源添加标签和评论,可以链接到亚马逊中国、WorldCat等网站,以发现关于该资源的更多相关信息(标签、评论等),还可以将资源的目录记录发送到EndNote、RefWorks、Connotea、Delicious网站中的用户个人帐户,让用户继续进行个人信息组织工作。

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则主要是仅利用馆外社会标注网站的外联模式(28个图书馆)。例如,西北大学图书馆的OPAC不能标注资源,但它提供了到WorldCat的链接,用户也可以将资源的目录记录发送到EndNote、RefWorks、Connotea、Delicious网站中的用户个人帐户。

(2)“我的图书馆”领域

“我的图书馆”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的存贮、组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门户,它与OPAC领域的联系最为密切。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在“我的图书馆”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应用率相似,分别占可访问图书馆数量的65.96%和66.67%。

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在“我的图书馆”领域应用社会标注都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对OPAC的检索结果添加标注,并且能够再查看、检索和管理这些标注。中国有8个大学图书馆、美国有6个大学图书馆都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则是利用虚拟书架(或收藏夹)的文件夹标签来标注。“虚拟书架”在各图书馆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书架”、“电子书架”、“收藏夹”、“Eshelf”、“My Shelf”、“My Bookbag”等,但其实质都是指收藏用户感兴趣的图书馆资源的虚拟空间。用户将检索到的有用的信息资源收藏到虚拟书架,以文件夹的方式将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并对文件夹赋予分类标签形式的名称,以此实现对信息的标注、组织。这种方式是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在“我的图书馆”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主要方式,分别有30个和18个图书馆采用。

利用虚拟书架文件夹标签来标注的方式,通常是以层累制的结构组织文件夹,因而比普通的社会标注更能体现资源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我的图书馆”系统还提供了文件夹之间复制、粘贴、移动、删除等功能,有利于批量操作和信息资源的聚类组织。但是在这种方式中,很多用户只将资源放入一个文件夹,而用词也往往过于个性化,因而它对资源揭示的准确性及全面性较差;另外,这种方式偏重于个人信息组织管理的功能,很多图书馆并没有公布用户的虚拟书架,因此它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可检索性、可浏览性都较差。与普通的社会标注相比,虚拟书架文件夹分类标签的方式只是一种较初级的标注方式。

(3)学科导航和用户教育

调查发现,在学科导航和用户教育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中美大学图书馆数量差距明显,中国分别仅有11个和3个大学图书馆在这两个领域应用了社会标注,而美国的数量则达到了42个和40个(见表4)。

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学科导航基本上是基于LibGuides平台建设,社会标注都是针对某学科或课程进行,并非针对学科、课程指南中的具体资源。而在利用模式上,国内大学图书馆是仅利用馆外的社会标注网站的外联模式略为占优,美国大学图书馆则是混合模式为绝对主力(见表5)。例如,南开大学图书馆并没有标注它的LibGuides,但提供了分享到Delicious、CiteUlike等社会标注网站的用户个人帐户的链接。

中国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用户教育内容涉及图书馆使用指导方面的文章、图书馆使用的FAQ知识库、以及基于LibGuides平台建设的图书馆指南(各有一个图书馆应用);美国用户教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基于LibGuides平台建设的用户指南,还有个别图书馆对FAQ知识库、研究技巧、图书馆技术培训的内容进行社会标注。在利用模式上,国内的3个大学图书馆是三种模式各据其一,美国大学图书馆则是混合模式占大多数(见表5)。

(4)博客与新闻公告领域

中国大学图书馆在该领域应用社会标注的程度远不及美国,二者数量之比为8:32(见表4)。在应用模式方面,中国大学图书馆主要利用外联模式,而美国大学图书馆中主要采用在本馆网站的内引模式(见表5)。

3.5 在本馆网站的社会标注方式的比较

除了个别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6个图书馆)限定标签的字数在35字或字符以外,其余的中美大学图书馆对标注标签的数量和字数都没有限定(见表6)。

有27个国内的大学图书馆通过“我的图书馆”中虚拟书架/收藏夹的文件夹的命名、复制、粘贴、移动等操作,能够组织、聚类相似的标签。美国有此项功能的大学图书馆有13个,这13个馆通过对虚拟书架/收藏夹中内容条目的批量复制、粘贴、移动等操作,还能批量编辑与更新虚拟书架的分类标签(见表6)。

由此可见,不少图书馆都在本馆网站上为用户提供了较自由、灵活的社会标注方式,但是它们在标签的组织、类聚、批量处理方面的功能还不够完善。

3.6 在本馆网站的检索、浏览、显示标签的性能比较

3.6.1 标签的检索性能

(1)标签的可检索性

这里的“标签”是指公共标签。通过比较可发现,国内大学图书馆的标签可检索性要远低于美国大学图书馆,只有11个国内大学图书馆可检索其公共标签,而同类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达到42个(见表7)。

调查中发现只有耶鲁大学图书馆的“数字收藏”项目能让用户浏览其他用户的某个分类标签中的资源收藏;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PennTags系统可以让用户浏览与检索其他用户标注的标签集,其余的图书馆在本馆网站上都不可以检索或者浏览除本人外的某个用户标注的标签集。

(2)标签的检索方式

上述11个国内大学图书馆检索其公共标签的方式都是依据标签所属领域分别进行,即OPAC、学科导航、博客的标签均需在其各自的系统中检索,不能一站式地检索所有领域中的标签。有9个图书馆可以在OPAC中检索标签,但是其中6个馆需要将标签与题名、作者、主题词等信息组织体系相分离,另外单独检索标签,也不能将标签与题名、作者、主题词等进行组配检索;有4个馆虽然能在OPAC中检索标签,但仅能检索目录库中是否有该标签,并不能检索出具有该标签的书目记录。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情况是:①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杜克大学图书馆和达特茅斯学院图书馆中学科导航的标签也可以在OPAC一站式检索系统中检索,其它的38个图书馆对公共标签的检索都是依据其所属领域分别进行。②耶鲁大学图书馆等10个馆可在OPAC中检索标签,其中有8个图书馆都将标签与题名、作者、主题词等信息组织体系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单独进行检索,也可以与它们进行组配检索。上述这10个图书馆在检索OPAC中的标签时,都能同时检索出具有该标签的书目记录。③在学科导航和用户教育领域,有31个大学图书馆可检索其公共标签;在博客与新闻公告领域,有7个馆可检索其中的公共标签。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图书馆在本馆网站上检索公共标签的应用及方式要比中国大学图书馆多样化,性能也更强些。

3.6.2 标签的显示方式

(1)标签云图、标签列表的使用

国内大学图书馆在本馆网站上显示标签的主要方式是标签列表(31个图书馆),只有14个图书馆利用了标签云图来显示标签(见表7)。

美国则有39个大学图书馆采用标签云图和标签列表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显示标签,另外还有3个馆在其网站上仅采用标签云图的形式(见表7),标签云图常被用作显示全部标签、最常用的标签,也可链接至所指示的资源。例如,加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指南中就有所有的公共标签的云图,具体的指南中则有标签列表。

由此可见,应用标签云图的国内大学图书馆远远少于美国,标签云图的功效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最常用标签与最新标签

最常用标签与最新标签都是社会标注网站的常用形式,它们能够动态揭示用户标注的动向。国内大学图书馆中仅有12个馆在其网站上显示了用户最常用的标签,有4个馆显示了用户最新添加的标签;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情况相似,分别有18个馆和7个馆显示了图书馆网站中用户最常用的和最新添加的标签(见表7)。由此可见,两国图书馆标签的显示层次尚有待丰富。

(3)在图书馆网站首页显示标签

调查中没有发现中美两国的大学图书馆在本馆网站的首页显示标签,但是两国都有部分图书馆在服务栏目的首页显示用户标签。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学术信息发现平台”的检索首页上显示动态的热门标签云图,及“标签”选项(链接公共标签页面),类似情形的中方图书馆还有6个。美国则有24个大学图书馆分别在OPAC、学科指南和“博客与新闻公告”的首页显示用户的标签。

在图书馆网站的首页或者是在服务栏目的首页显示公共标签,既可以提高标签的可浏览性,又起到推荐、揭示资源的作用;既方便用户利用社会标注,又可以向用户宣传推广社会标注。但遗憾的是,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

3.7 推荐标签的能力比较

中美两国应用社会标注的大学图书馆几乎都进行了标签推荐(应用率分别达到96.97%和100%)(见表8),并且采取多种推荐形式:①在用户标注过程中推荐具体书目记录中的全部或热门标签,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②在用户检索时为其推荐标签,例如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通过“字云图”可推荐被检索标签的拼写变体词及相关语词,复旦大学图书馆在OPAC检索中有“推荐标签”的链接;③在OPAC系统中推荐“收藏此书的书架”,例如东南大学图书馆;④通过标签云图或标签列表向用户推荐公共标签,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加州理工大学图书馆;⑤通过馆外的其他系统(例如WorldCat、LibraryThing)进行标签推荐,例如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图书馆利用LibraryThing的标签推荐体系,可以推荐在LibraryThing上与检索结果有相同标签的所有馆藏资源、推荐单个书目记录的所有LibraryThing标签、还推荐与某标签相关的其他LibraryThing标签。

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主要是在用户检索和发现资源时向其推荐标签,并且大部分图书馆都采用推荐标签云图、列表或是收藏书架的方式,这类方式所面向的对象为全体用户,对具体用户的推荐针对性不够强,同时在用户标注过程中的推荐指导能力较弱。

3.8 图书馆提供社会标注使用指导的比较

中美两国在本馆网站上提供社会标注使用指导的大学图书馆数量都是10个(见表8),指导的内容基本都是简要地介绍标签的定义,标签云图和标签列表的特性,以及在OPAC系统中添加标签的操作。

4 促进我国大学图书馆应用社会标注的对策

根据对中美两国百所大学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情况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尽管我国有不少大学图书馆已开展社会标注的应用,但这些应用普遍处于试验摸索阶段,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用模式不够多样;应用领域不广,应用层次欠丰富;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的系统功能不强;应用社会标注的互动性差;缺乏社会标注使用指导及质量控制;用户参与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大学图书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4.1 综合利用多种模式,拓宽应用领域和应用层次

我国大学图书馆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综合利用多种模式,积极发展除OPAC以外的图书馆领域的社会标注应用;并且在各领域内部完善社会标注应用的层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应用社会标注的环境。

4.2 增强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的系统功能

主要可以从增强公共标签的检索性能,提高标签的可浏览性,加强标签推荐的精确度与用户针对性三方面来完善、提高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的系统功能。

4.3 增强用户间的交互

增强交互性的关键在于将用户、资源和标签紧密关联起来,让用户能够通过标签逐渐发现拥有相同标签及资源的“朋友”,通过检索从而浏览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使用的标签和收藏的资源,让用户相互之间能够自由地进行标签、资源的分享、思想观念、资源的交换。

4.4 提高用户社会标注的质量

(1)加强用户社会标注素养教育

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图书馆资源标注帮助指南、开设社会标注使用培训课程、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在用户中普及社会标注的知识,引导用户进行准确、有意义的标注,指导用户利用社会标注网站或系统实现有效的个人信息管理,从而提高用户社会标注的素养。

(2)加强用户社会标注的质量控制

①利用图书馆资源标注帮助指南,提出“标注资源的基本原则”,从宏观的角度控制用户社会标注的质量。

②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用户标签的拼写、语义检查工作,以此帮助用户提高标注的准确性;加强用户标注时的标签推荐工作,便利用户对标签的选择,提高用户标注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减少标签垃圾。

③利用图书馆员和用户对社会标注进行人工监控,尽量减少隐秘性的、系统难以自动发现并清除的标签垃圾。

应该注意的是,自主与自由性是社会标注的可贵之处,图书馆对用户社会标注的质量监控应尽可能地保持这个优点,不宜对用户标注行为作太多具体的限制,否则用户将失去社会标注的乐趣,进而产生抵触心理。

4.5 激励用户参与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

为了推广社会标注这一新生事物,图书馆需要推陈出新,拿出一些“非常规”的措施来激励用户参与。例如,可以借鉴流行网站的作法,以“积分制”、“荣誉制”鼓励用户参与社会标注;对于社会标注应用中的佼佼者,图书馆还可以在网站上予以宣传报道,邀请他们与图书馆社会标注应用的设计师们进行交流。

5 结语

社会标注能与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形成互补关系,有效地提高用户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发现能力。因此,我国大学图书馆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图书馆的优良经验,在信息服务中广泛应用社会标注。

上一篇:新兴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下一篇:从主要款目到“代表作品的规范检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