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时间:2022-08-16 04:08:16

场景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从更为宽广的产业经济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在于“互联网+”的二次叠加:“互联网+”+“金融”。

中国的股市最近很火,身边的同事不论风险偏好是什么类型的似乎都投身于股市,不仅仅是A股,甚至转战港股、美股。突然从某天开始,身边的股神同事们似乎统一了投资风格,投资心得交流会的主题变成了“今天你互联网+什么?”。在资本市场,但凡是挂上互联网+概念的上市公司股价一飞冲天,更有不落凡尘的态势;在真金白银的刺激下,实体产业的商务活动见面语也已经改成了“今天你互联网+了吗?”。

有人解读说,“互联网+”简单而言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通过加法实现乘法效应,而“互联网+”的始作俑者就是互联网金融。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到全民P2P,互联网金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更有人把2012年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就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吗?如果我们从2012年互联网金融大规模崛起作为起点,回顾过去的3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尽管有着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之争,回答似乎是yes:即互联网金融整体上还是在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如果我们从现在的时点,从互联网与各种产业经济快速融合的趋势来看,互联网金融似乎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的一个分支。换而言之,在“互联网+”的穹顶之下,金融作为基础生态,与各种互联网+的融合将产生更为颠覆性的化学反应。或者更简单地说,从更为宽广的产业经济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在于“互联网+”的二次叠加:“互联网+”+“金融”。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互联网+”+“金融”呢?首先我们从现在和未来的两个视角来解构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场景金融”。

如果我们从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视角来看待“场景金融”,它强调的是单一活动场景中的金融服务体验。这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不论是Corebanking或者CRM等系统的改造,还是业务流程再造等相关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升级,仍然停留在效率提升与产品的交叉销售等层面。一个微场景能体现这样的差异:如果你到银行柜面办理一个转存业务,柜员会给你好几张纸质的业务回单,这些回单对于零售用户除了告知业务办理结果之外几乎毫无价值。对于这个问题,商业银行的视角绝大多数会从业务流程优化和降低成本(无纸化)来考虑;而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会思考用户拿着纸质回单时的心理:用户会如何处理这些含有个人信息的纸质回单呢?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的差别也源于此:由于基础金融工具几乎大同小异,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也大多同质化;而互联网金融产品则是底层基础金融产品+场景化的互联网封装。这就是为什么余额宝是一个成功的互联金融产品,而在传统金融行业的产品经理眼中它只是一个传统的货币基金。

如果我们从未来的视角看,“场景金融”广义的内涵是用户在特定社会条件与环境下完成特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这其中的关键含义在于特定需求的综合体验。这就有别于目前互联网金融单一活动下的“用户体验”(支付体验、交互体验等)。以移动视频用户的观影场景为例,面向该场景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形态可能会是这样的:它封装了手机上播放的电影的众筹融资(电影票房回报的资产证券化,电影票的众包社交化发行),封装了手机上的电影付费点播与广告收入,封装了云视频高清播放的带宽用户自租赁,封装了手机终端的移动快捷支付,甚至还封装了高性能手机的生产供应链。而所有的这些将封装在一个用户透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中,也就是用一个综合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于特定的用户场景。换个角度看,虽然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场景体验,往往需要涉及到多个产业链,但是互联网金融用单一的产品形态进行服务的整合交付。上面的互联网金融的例子就涉及到“互联网+电影业”(电影众筹等)、“互联网+广告业”(付费点播等)、“互联网+制造业”(移动终端生产)、“互联网+电信业”(带宽租赁),而这样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用金融的基础工具属性将各个产业链条互联网化后的金融属性进行有机粘合,这样的金融创新已经超出了单一产业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其所体现的用户价值不仅仅有现金资产的稳定回报,还具有跨行业的完整场景服务体验,同时具备移动化、社交化的强互联网属性。

从用户的视角看,用户的场景需求是单一的、简单的(例如移动阅读、移动高清观影等),然而要为这一需求提供良好的、完整的服务则需要横跨若干个产业领域。典型的例子就是亚马逊,对于用户的移动阅读的需求场景,亚马逊的电子商务模式融合了“互联网+出版业”(电子书),“互联网+制造业”(移动阅读终端设备kindle),而电子书的定价模式是基于电子商务销售、出版物的电子版权、以及终端设备制造的综合定价。因此对于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是通过电子书的最终单一定价实现移动阅读需求场景所涉及的各领域产业链(出版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电子商务业等)的整合,最终以移动支付方式完成商业闭环。因此,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仅加速了单一产业的互联网+的进程,更成为面向用户消费场景的多个互联网+行业的跨领域产业链融合的载体。

传统的产业金融是基于单一行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整合,所对应的传统金融服务创新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产业链、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所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同质化的,即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核心整机企业(整车汽车)+下游分销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而以满足用户最终需求场景为核心诉求的“互联网+” 将通过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产销模式,以更高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触达最终用户。在“互联网+”的大浪潮中,传统产业金融将逐渐演变为一个个有机的商业生态金融,金融也不再是作为单一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和工具,而是成为综合型复合商业生态的融合剂。在基于用户最终需求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基础上的综合型商业生态具有更好的商业开放性(市场空间)、模式不可复制性(竞争壁垒)等突出优势,而互联网金融与之结合,将创造出超越资产回报的更为广泛的用户价值。如果从产品创新层面看,它不再是单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终端用户整体体验为核心的基础上,封装各个环节(或者不同产业链)上的金融属性,形成用户透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形成金融资产回报+综合场景服务体验的双重价值。“互联网+旅游业”携程推出的“携程宝”互联网金融产品就具有这样典型的特征:携程宝从形态上看也类似于其他宝宝类余额理财产品,差异在于其封装了用户场景和差异化的用户价值回报设计。用户的旅行计划通常是提前制定好的,因此通过资金的预存来实现未来旅行费用支出的平衡是很朴素的想法,而用户价值体现不仅仅在预存资金的收益回报,还叠加了各种旅行消费的权益类回报(机票酒店折扣等)。这些非现金的权益类回报紧密捆绑在旅行计划的用户场景中,使得最终名义用户收益率转变为收入和利润,而预存资金的质押又可以反向支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因此“互联网+”形态之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背后由于复杂的跨行业领域场景逻辑设计,资金成本和收益结构具有场景差异性(其定价复杂度更高),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非同质化创新空间极大。

由于生态的不可复制性,以电商交易平台型为代表的阿里生态,以及以社交化传播型为代表的腾讯生态,其互联网金融不具备可复制性,或者复制成本极高,成功率较低。其明显的例证就是天猫和淘宝,以及腾讯微信QQ等在电商领域和社交化应用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垄断优势,其他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化应用的市场空间都不太大,无法对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银行的业务形成支撑。因此,下一个互联网金融的风口在于具有更为开放的互联网生态型企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才是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互联网金融的最终竞争格局必然是互联网生态型强者之争。

上一篇:“黑珍珠”的快乐 下一篇:拼车市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