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范文

时间:2023-03-01 01:43:36

场景描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场景描写;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13-02

《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杰克・伦敦在他文学生涯巅峰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水手马丁遇到罗丝一家之后命运产生的变化,向读者展现了马丁由粗野却敏感时的洒脱不羁到勤奋上进时的艰辛,由功成名就时的迷茫,再至对社会绝望时的悲怆。在这部小说中,杰克・伦敦在描绘人物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画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场景。随着场景的变化,马丁・伊登的心态及命运的转变也呈现在读者面前。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描写就是通常所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一、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

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是主人公马丁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进入银行家莫尔斯家后,自身粗鄙不堪的行为举止与莫家豪华气派的氛围格格不入的动静结合的场景。马丁“笨拙地摘下鸭舌帽。他穿着带有海水气息的粗布衣裳,置身在这宽敞的门厅里,显然是不得其所的……他紧跟在那人后面,肩膀一摇一摆的,两条腿不知不觉地张开着,……他这样摇摇摆摆地迈步,使这些宽敞的房间似乎显得太狭小了,他心里还怀着恐惧,生怕……把那较低的壁炉架上的小摆设给带下来。……在一架大钢琴和屋中央一张高高地堆满书本的桌子之间,空着好些地方,尽够五六个人并肩走过,然而他还是战战兢兢地走过去。他两条粗大的胳膊软弱无力地垂在身子两旁……”。①与引他进门的阿瑟・莫尔斯优雅闲适的仪态相比,马丁的举止是粗野的,连他自己都感到羞愧。面对莫尔斯家中美观的陈设,马丁发现自己与这个场面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在见到莫家的小姐罗丝之后,马丁被她的美貌深深打动,并对她一见钟情,因此,他力图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和莫家的氛围融合,但令人遗憾的是,生活经历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是他无法与之协调,他那粗鄙却敏感的个性在此展露无遗。

另一个与人物刻画相关的场景出现在小说的第九章中。马丁为了使自己能够与罗丝登对,他进入图书馆借出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马丁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当他写出几篇小说并满怀信心地投稿之后,马丁觉得自己“特别具有当作家的素质”,②同时将他与罗丝共处的情景与他之前生活中“强凶霸道、下流残暴”的场景一起投射在自己的眼前。③在这幅巨大的的屏幕上,马丁看到了自己与一个美丽甜蜜的姑娘在满是书籍和油画、有着高雅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屋子里,用正确的英语交谈;同时他也看到了昏暗灯光中的酒吧,呷着烈性威士忌的牧牛郎,听到了色情的粗话,又看到了自己与人喝酒、骂人、、打架的场景;再后来,马丁又回到最初的场景――“不变的光线下,什么都是平静而洁净的”。④在这一幕幕的场景变换中,读者可以看到马丁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个人心态的转变。马丁正在追求一种他梦想中高雅宁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他又无法摆脱他真实的生活环境――他自认为污浊不堪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马丁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即辛勤写作获取人生的成功,但罗丝却与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并不断地给马丁的宏图壮志予以抨击。马丁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想融入上层社会,更是难上加难。

二、场景描写与情节展开

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并没有刻意地进行大段的场景描写,相反,在字里行间一两句话的细腻描写,就能为读者展现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随着情节的展开,这随处可见的场景描写,使读者对马丁命运的变化一目了然,对其悲剧的生命结局产生深深的哀叹。

马丁不断地写作和投稿,但退稿单也总是无情地送达到他的眼前。“他在黑暗中挣扎着,没人指点他,没人鼓励他,处处碰到叫人泄气的事”。⑤他的姐姐葛特露由一开始的兴奋鼓励到如今对他产生怀疑,罗丝由最初的积极建议到如今的没有信心。当马丁将自认为是好作品的小说念给罗丝之后,她的反应是“脸色惨白,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很紧张,两只手紧握着”。⑥“可怕”,是罗丝对这篇小说的评语。当马丁告诉罗丝“生活可并不老是美的”,⑦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发现这可怕之中的美感时,罗丝却叫嚷着“下流”。于是,“整篇短文出现在他眼前,一个个字上燃着火,他就着这通明的光辉,寻找下流的地方,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他没有错”。⑧罗丝“愤慨的声调”和“天真无邪的神态”⑨与马丁了然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丁看到的是“纯洁的罗丝周身散发轻灵的光辉”,⑩一如圣女一般;而他脑海中所出现的细节繁多的幻景,确实是自己所体验、涉猎过的生活中所有的下流事。至此,读者不难看出,马丁眼中天真无邪又纯洁的罗丝实际上是对劳苦大众的生活一无所知却又自视甚高的资产阶级富家女,在二人之前的交往中,一直是罗丝处于“导师”的地位,用自身的资产阶级观念对马丁进行教导;而马丁也一度因为爱情至上而被迷了心窍,竟然对自己的工人阶级出身感到羞愧,所以愿意按照罗丝的计划,向她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方向前进。直到这一场景之中,马丁和罗丝在对社会的看法才产生了分歧,来自下层社会的穷小子绝不可能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在社会现象上有着相同的看法,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使这两个人即使暂时能走到一起,但随着交往的日久,矛盾也会逐渐产生直至不可调和。

当后来因为马丁生病,罗丝与阿瑟乘坐莫尔斯家的马车前去马丁处拜访时,与莫家高雅宁静迥然不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动态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罗丝的眼前:大街上玩耍的孩童将他们的马车团团围住;房东打孩子们的嘴巴,用比往常更吓人的英语对客人道歉,面对万分高贵的客人,她紧张得不得了,更不用说她那卷起的袖子,沾着肥皂沫的胳膊,腰间系着的一只湿淋淋的粗麻袋;由于正在进行中的大规模洗衣工作,厨房里更是忙乱;罗丝转过几个弯又穿过桌子和床铺之间狭长的通道,才来到马丁的房间;而阿瑟则更是因为不小心,踢翻了角落里马丁用来下厨的碗碗罐罐――这是“破题儿第一遭”11 出现在罗丝眼中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看着屋内的情形,她的目光游移;闻着脏衣服的气息,她觉得恶心;头一次望着马丁没有刮过胡子的脸,她大起反感;当听到马丁洋洋得意地告诉她自己的文章被采用又坚信写作之路是正确的时候,她更加失望。即使她后来被马丁的言辞所打动,那也只是暂时的,这种忙乱喧闹的生活画面已经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享受高雅宁静生活的富家女,资产阶级的各种观念早已在她脑中根深蒂固,她是绝对不会放弃现有的一切委身于只靠零星稿费勉强维持朝不保夕生活的穷小子的。小说至此,情节发展已过大半,读者也已经看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而这一场景的描写,只不过是在它之上又狠狠地刻上一刀,加速马丁悲剧命运的到来。

三、场景描写与主题展现

《马丁・伊登》直截了当地再现了作者的个人奋斗史,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进行批判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刻苦自学、坚持写作的青年主人公的形象。

马丁头一次进入图书馆时,由于不得门径,只得“在走不完的一排排小说书书架中间漫步”。12 面对高大的书架和大本的书籍,他既“感到自卑,又感到兴奋”。13 当他寻找到关于礼节的书籍时,却“被庞大的礼节大厦吓到目瞪口呆”。14 但是,当他认真看过这些书之后,却被刺激得更加不安。“每本书上的每一页都像一个窥孔,望得到知识的王国。”15 在后来的情节中,马丁利用在洗衣房里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生活、睡觉、读书、写作并料理家务。这一场景描写非常详细,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将这个小房间的仄逼、马丁生活的艰苦、读书写作的勤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为了读书写作,马丁“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每天至少完成一般人三天的工作量。……只睡五个钟点,……连续干十九个钟点辛苦的工作。一分一秒都不浪费,……一遍遍地温习”。16 马丁在接触上层社会之前,对书本的认知,只不过是与他的生活完全无关的一个遥远的概念。但是他一旦下定决心要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之后,书本对他来说,就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书本中所涵盖的知识是他原先生活中完全不曾认识到的东西,对他来说,书读得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视野就变得越辽阔。尽管他追求知识的初衷是为了配得上罗丝,但随着学识的增长,他的头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原本所处的社会阶层给他的影响以及此后所接触的人和事,也使他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当马丁最后功成名就之时,也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市侩本质。在最初的迷茫过去之后,他利用手中的巨额稿费将亲人朋友们的生活全部安排妥当,又拒绝了罗丝重修旧好的请求,他踏上了驶向人生终点的航船。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了马丁自杀的场景。那片深海,就是令他感到迷茫又绝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夜色中,深黑得令人恐惧;那艘载着他驶入大海的轮船,就是给他带来人生的希望同时又使他步入绝望的写作之路;海中咬痛他的鱼,劈啪作响的浪花,就是他短短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诘难;而天空中那静静的星星,则是爱他的亲人和朋友,尽管抬眼可及,但又无法走进他的精神境界。所有的这一切,使马丁丧失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在迷茫中找不到出口时,死亡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

四、结语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马丁短暂一生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刻苦自学的青年形象,又通过他的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看似繁花似锦但实质上藏污纳垢的资本主义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人物对话及场面描写,也就是“人”、“事”、“境”的结合,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或粗俗或高雅、或喧嚣或宁静、或温馨或哀伤的不同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通过文字的描绘,读者可以看到小说中各个人物不同的生活面貌,可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感情背后的种种阻力、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层的本质和阶级矛盾。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深入理解《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注 释:

①~16 均依译作杰克・伦敦2006.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赵文薇.有根的探寻与无根的追问――评英美文学中的场景描写[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2〕蒲基维.氛围营造在章法谋篇中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

场景描写范文第2篇

下午,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亦乐乎。

突然,窗外风声大作,狂风碰撞着窗,发出呜呜的响声,如同一头野兽的低吼,绵长而凄异,令人心烦意乱。发下手中的书,倚窗而望,原先追逐嬉戏的白云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沉厚阴郁的乌云,莫非是它们不小心掉入了老天爷的墨缸,染了一身墨?天色越发昏暗了,乌云已经把太阳完全遮住,越聚越多,涌动着,酝酿,酝酿……“啪!”一道闪电如同一柄破空的利剑,打破了那最后的宁静。紧接着,暴雨倾泻而出!那雨点打在屋顶上,打在窗户上,发出惊心动魄的响声,就像正在演奏着一曲令人心潮澎湃的交响乐。这滂沱大雨不仅敲击着砖瓦,敲击着大地,也敲击着我的心灵。放眼望去,眼前所有的花草树木、道路车辆都被入注的大雨荡涤着,荡去了污垢,涤尽了尘埃。

雨,停了,很快就停了。夏天的雨都是如此——来得快,去得也快。人间的一些事,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场景描写范文第3篇

一、所描摹的人物与场景必须符合生活实际,给人一种真实之感。

身边特别有个性特色的人物,或者难忘的风景,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只有源于生活现实的素材才最能打动人心。但有些学生因为生活平淡,平时不注意观察周遭的生活,因而一写到记叙文就胡编乱造,虚构情节,给人一种极不真实之感。

例如: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爸爸开着车载着我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山间小路上,突然,我们的身体猛地往下降,整个后车轮陷进坑里了,雨越下越大,这时,一个穿黄雨衣的老大爷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大雨无情地冲刷着他脸上的沟壑,他对我父亲说:“师傅,我在后面推时,你踩油门。”只见他咬紧牙关,身体微微前倾,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坐在车上的我心想:老爷爷和我们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助我们呢?想到这儿,一股莫名的暖流涌上心头。终于,车子被推出了泥坑。

看似很感人的一段人物与场景描写,由于不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因而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既然老爷爷在为我们吃力地推车,作为当事人的我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在思考着老爷爷为什么帮我这个问题,如果在现实情境中,一定会下车和老爷爷一起推车,而心里想得更多的应该是这车能不能被推出泥坑,至于老爷爷为什么帮我们这个问题应该是在车子被推出之后才会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有意识地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件,在描摹场景凸现人物的时候最好是能合乎生活的真实,即使是虚构的也应建立在现实真实的基础之上。

二、能够运用一种或多种描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应注重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中心。语言描写应善于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动作描写应让人物在“做什么”和“怎样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所描写的动作要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在心理刻画时,要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细节描写应注重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例如: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

本段的动作描写特别细致,“拄”“顶”“挪”“抓”“抱”“放”“蹲”“捡”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突出残疾小女孩高贵的品格。

三、能在场景中恰当描写不同人物的形象,凸现场景气氛,会借助简洁的景物描写来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看下面这个例子:

骄阳似火。日光轰轰烈烈地倒在露天的广场上,行人三三两两往家赶去。空荡荡的小广场上,似要燃烧起来的一切都是如此眨眼,耳边静得没有一丝风声。“行行好吧……”突然,一个突兀的声音刺破了焦热的空气。抬眼寻去,这才发现被晒得无精打采的樟树下面,坐着一个人。他黝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破旧的小背心早已脏得不成形,汗水将它紧紧黏在它的身上,他浑浊的眼睛空洞而无力。“行行好吧……”他又一次轻启苍白的嘴唇,然后又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唇。我低头发现他身边仅有的一个小矿泉水瓶空得流不出一滴水。瓶子边趴着个小娃娃,看样子已经睡着了。小小的脸上眉头紧紧皱着,黑乎乎的小脚丫依稀可见被蚊虫叮咬后的红包。小家伙睡得极其不安稳,嘴里叮咛一声又翻了个身,又昏昏沉沉地睡去。

文段开头部分借助简洁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烦闷的氛围,并通过对乞讨者语言、肖像的描写以及对小娃娃肖像、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乞讨者处境的困难,成功地引发出读者的怜悯之情。

场景描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场景描写 香市兴衰 经济人文特色 详略得当 远近结合 铺陈夸张

散文《西湖香市》选自于《陶庵梦忆》。散文着重写春夏之交,民众在西湖香市进行的一种既与宗教有关,又与旅游、购物密切联系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香市是来自民间长期自然形成的一种商贸集市,交换贸易的大多是小手工业产品或农牧畜猎产品。张岱笔下的西湖香市揭示出这种民俗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自发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热闹非凡的民俗与贸易合为一体的经济活动,客观上成为中国江南城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真实写照。这种场景描写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文采用详略相间、重点突出的场景描写,来表现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商业贸易中心――香市昭庆寺:开篇点明香市“起于花朝[1],尽于端午”,写出它时令之佳,历时之长,为后文具体写香市热闹纷繁的贸易集市的场面埋下了伏笔。又进一步交代了成因,远自山东、嘉湖香客的到来,使西湖一带的庙会成了交易活动的场所。与此同时,作者对三天竺、岳王坟、湖心亭、陆宣公祠这几个自然景点也只是一笔带过,而用较详细的笔触来重点描写香市的中心――昭庆寺。在文章中,作者一步步将范围缩小,逐渐把摄影镜头对准在香市昭庆寺的场景上,文中紧扣“凑集”二字,以浓墨重彩之笔而又极有层次地细腻地描绘了昭庆寺一带香客们做买卖的热闹繁盛的景况,那些香客们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三皇五帝的古董,少数民族的珍奇,妇女喜爱的饰物,日常生活的用品,和尚念经的木龟,小孩嬉戏的玩具,应有尽有,全部汇聚于此。作者通过对香市的叙写,凸显出明代中叶以来,浙江杭州西湖一带的人们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物品丰富繁多的情况下,逐步将产品送到集市“西湖香市”销售的市场化的经济人文景观。持续不断的产品通过香市集市的交换,变得商品化,久而久之使“西湖香市”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性季节性比较显著的商品贸易集市,发展到明代中叶后,它的交易量大增,熙熙攘攘,繁荣昌盛,标志着它已经逐步地进入到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张岱在《西湖香市》里以香市――昭庆寺为中心,描述了明代西湖香市由簇拥繁华到香客断绝的整个变化过程,凸显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商品贸易形成发展的显著影响。

其次,在《西湖香市》商贸集市的场景描写中,作者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和讽刺手法,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并感受其幽默的讽刺效果。作者在简述香市的由来和概貌的前提上,又以细腻的笔触先后描述了香市贸易的兴与衰。在它兴之际,笔调色彩明丽,激情飞扬,突出香市的闻名遐迩,不同凡响。场景描写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写货摊之稠密“殿中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栅,栅外又摊,节节寸寸”,密密麻麻,迤逦不断。二写货物之繁多。“历代的骨董、四方的珍宝,小至“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聚集于此,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充分渲染出当时西湖香市的商贸场面之兴盛繁华。在它衰之际,笔调尤为抑郁沉重,让人遗恨不已。作者在散文后半部分着重描述了香市破败的过程和杭州人民的深重灾难:兵连祸结,民不聊生,道出了香客断绝,香市消歇的不幸结局。昔日繁花似锦的西湖,现在却“壬午饥,民强半饿死”,几乎每天都可见抬去将要殡葬的饿殍。作者场景描写中还插入自己的所见所闻“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此外,文中两处引用也构成了鲜明对比,在香市兴盛之时,作者引用袁宏道的诗“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以此来展现西湖香市周围秀色可餐的景象。而在收尾之处,辅以讽刺的笔调,大胆巧妙地化用了袁宏道的诗,略改数字,旁敲侧击地鞭挞了杭州太守刘梦谦之流不管百姓死活,寻欢作乐,苟且偷安的丑态嘴脸,揭示了西湖香市之所以逐渐走向衰败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揭示出香市出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封建社会的很大局限。

第三,排比与对比连用,突出作者对香市繁闹场景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香客杂来”时,连用了五个对比来表达对香市的喜爱之情:“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归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喝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以“士女闲都”与“村妆野归”、“芳兰芗泽”与“合香芫荽”、“丝竹管弦”与“摇鼓喝笙”、“鼎彝光怪”与“泥人竹马”、“宋元名画”与“湖景佛图”作对比,五个对比连用构成一个排比句,这些描述都渲染了芫荽香气的浓烈扑鼻,招绦笙鼓的嘈杂震耳,泥人竹马的精巧而逗人喜爱,瑰丽的湖景佛图的赏心悦目,凸显了香市风景及人文的独特之处。在作者看来,那些名流之辈所推崇的诸如丝竹管弦、宋元名画之类的雅致之物竟比不上西湖香市中的“摇鼓喝笙”、“湖景佛图”,在雅俗对比中显示了西湖香市中淳朴的风气及繁闹的景象。

第四,作者描写香市的贸易场景运用了多角度变换,远景与近景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之互为表里,相映成趣,写出了集市的溢金流彩,繁华盖世。在作者笔下描写的西湖香市的商贸集市,犹如一幅五光十色的风俗画。不仅如此,作者还变换角度,勾勒出与香市相依相存的周边自然风光,以传神之笔描写了西湖香市周边的迷人景色。如“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洒”。由于以西湖旖旎迷人的风光,引发了“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的杭州市民倾城出动的鼎盛场面。以自然风光的千姿百态,令游人心醉的侧面场景描写,来烘托香市昭庆寺这一中心场景的轴心地位,辐射效应,生动地表现出它吸引四方香客纷至沓来,参与集市贸易,尤为热闹非凡的经济人文特色。

第五,对西湖贸易集市的场景描写,作者运用了娴熟的铺陈夸张手法,用长短骈散的句式交错,简约而清丽的语言,挥洒自如地渲染了西湖香市五光十色,喧闹繁华的集市盛况。写游人之众多:用“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的句群,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写货物之新奇:“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写货物之全:“凡赤、赤支、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孩儿嬉具之类,无不集。”从三代之古董到少数民族之珍宝,在西湖香市中可谓无所不有,不过这却不单单是个珍宝市场,在这里像书籍、木鱼、小孩子的玩具这类的家庭用品也一应具有,这里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市场,作者在铺陈中凸显了西湖香市那种浓郁的经济文化氛围。

总之,文章通过运用对比、夸张、铺陈等手法再现了西湖香市兴盛的繁闹景象以及在香市衰落后百姓飘零、香客断绝的景象,尤为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明代那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留下了明代商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可靠而又形象生动的珍贵的历史画面。作为一篇成功的散文,《西湖香市》中丰富的场景描法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参考样例。

参考文献:

[1]蔡禹龙 清代江南香市简论―――以杭州西湖香市为中心[J] 《历史教学》2010 ,20

[2]顾希佳 西湖风俗当议:以香市、放生、祈梦为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

场景描写范文第5篇

要将故事叙述得丰满具体,首先要多环节叙事,而不是单环节叙事。所谓多环节叙事,指叙述的故事要有三个以上的场景。记叙文叙述的是故事,而故事则由一个个场景串联而成,而场景的多少,则直接决定着故事的饱满程度。《“关键时候掉链子”》一文,小作者正是因为描写了四个场景即四环节叙事。这个场景分别是:1-2自然段,早晨起床吃早饭的场景;3-8自然段,出门发现电动车电不足;9-13自然段,电动车几乎无电,爸爸连踩带蹬赶到学校;14-15自然段,我走进教室并回味爸爸的话。正因为有四个场景作支撑,文章才会这么长,故事叙述得也才这么丰富具体。同学们不妨将这四个环节删除任何两个场景,看看文章是否就短多了,故事也就单薄多了。

记叙文的长短,往往与故事场景的多少密切相关。那些又瘦又短的文章,往往只有一两个环节即场景。场景少,文章当然短了,故事也就单薄了。因此,多环节叙事,是将故事叙述得丰满具体的最重要的手段,或者说,正是多个场景,将故事展开得丰富而具体。同学们在以后的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记得,要采用多环节叙事,即要描写多个场景。

如果说多环节叙事是将故事叙述得丰富具体的途径,那么,多种细节描写则是将各个场景叙述得丰满细腻的重要手段。习作《“关键时候掉链子”》一文,每个场景都综合运用了多种细节描写方法。1-2自然段早晨起床吃早饭场景,运用了对话描写、神态描写;3-8自然段出门发现电动车电不足的场景,综合运用了对话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9-13自然段电动车几乎无电,爸爸连踩带蹬赶往学校的场景,综合运用了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14-15自然段我走进教室并回味爸爸的话的场景,综合运用了神态描写与心理描写。正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才将各个场景叙述得非常细腻、非常饱满。

如果同学们仔细研究那些流水账的记叙文就会发现,这些文章虽然也写了事,但显得很单薄,一点味道没有,其原因就是各个环节没有饱满的细节描写。我们叙述每一环节即场景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主构思主要采用哪种细节描写,然后再将其他细节描写镶嵌进这一主体细节之中去。本习作的小作者,文章主体轮廓是对话描写,然后在各个环节中融合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与环境描写。

场景描写范文第6篇

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外阅读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认识小说场景的作用并能应用于作文,也就尤为重要。

写好场景要注意那几方面呢?

一、注意“点”的组合

如,《精彩的球赛》一文中对比赛场面的描写:眼看对方主将蔡玮运球,迅速来到我方阵地,正要切入上篮。紧要关头,我方队员谢泽,正确地判断球路,敏锐出击,果断地把球抢断。紧接着将球传给中场的蒋超,蒋超带球通过中场,将球击地传给了前锋刘伟,刘伟得球后一个漂亮的空切上篮得分。40:39,双方得分犬牙交错,我方反超1分。正当我方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对方王子宁迅速快攻,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轻松将球投进,我方由于疏忽大意而丢了两分。随即,我方镇定下来,由刘伟控球,中锋李海波迅速跑到篮下,刘伟一个背后妙传将球交给李海波,李海波接到球后一个小钩,球空心入网,我方再度取得领先。

在这个场景描写中,作者抓住了蔡玮的运球、上篮,谢泽的抢断、传球,蒋超带球、传球,王子宁的快攻,刘伟的空切上篮,李海波的小钩,对这六个“点”进行细致描写,用这几个小片断组成了球场上的精彩一幕。

二、聚焦点,点面结合

场景描写,既要有细致的特写,也要有全景的描述。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又要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

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赴宴的场景: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姥姥。

这里的场景描写,既注意面的描写,更注重点的描写,只有通过各个点的细致描写(有时还要根据需要,有所侧重,集中笔墨,突出某个点),才能很好支撑、突出这个面,才能把整个场景写活。这里运用了动作、神态对面上进行了描写,内容上不仅前后呼应,而且设置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场景描写框架。

三、要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会欣赏文本中“风雪”的妙处。例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学生大多能体味出“密”“紧”写雪的妙处。鲁迅先生的话:“《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而与《红楼梦》写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相比,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风雪为林冲的活动渲染了气氛,布置了场景,为故事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作者把写景巧妙地织入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写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要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用特定的场景来烘托、暗示小说人物性格,含蓄而有余味,并能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出场”,可谓场景描写中的经典:“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云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段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通过对人物声音、神态、外貌及众人和黛玉的表现所构成的场景描绘,一个性格泼辣、贪婪而俗气、刁钻与狡黠但深得贾母宠爱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场景描写范文第7篇

邱忠维:你所谈到的“选材和场景的描写”问题,应该是本次习作的两大难点,在指导时要为孩子搭建支架,实现“由仿到创”的梯度训练,这既能解决习作的质量问题,又能打消孩子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杨富秀:怎样搭建支架,实现“由仿到创”梯度训练呢?我先回放我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课堂回放】

课前学生完成预习:

1.凭借你现有的感知,你认为“场景”指什么?

2.在你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场景”?

3.场景习作有哪些方法?

4.你会选哪处场景?怎样习作?(提示:只是简要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一、引入新课,明确任务

孩子们,今天我们将上一堂有关场景的作文课。(板书:场景)

二、理解场景,指导选材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是怎么理解场景的?

2.(出示典型预习题单)请看XX同学是这样理解场景的。点评中突出“画面或者场面”肯定理解对的,否定理解错误的。

3.引导学生了解场景:场景也就是场面,指特定的时间、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三者综合构成的动态画面。

4.联系实际谈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场景呢?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

1.回忆《开国大典》,复习场景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2.由《开国大典》的点面结合法,联系自己所选的场景画面,说一说你习作的简要提纲。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自说,互说,全班说。相机指出其不当之处)

3.在自己说的基础上练笔。

【专家指点】

邱忠维:看了你的课堂回放,“作前预习”方式可取,整个设计思路清晰,但是选材、写法的指导没有落实,没能为孩子搭建起突破难点的支架。整个流程,不外乎就是浮光掠影地谈了什么是场景、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怎么写好场景。 建议进行如下改动。

1.在“引入新课,明确任务”之前,先来做一个课前小游戏,比如“绕口令”之类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游戏场景。

2.在“理解场景,指导选材”环节的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场景时,仅有学生的列举显然不够。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各种生活场景图片,配上不同氛围的音乐,和孩子们一起聊聊,让他们感受不同场景的氛围。比如:整齐划一 ――学校广播操,庄重严肃――升旗仪式,悲伤难过――丧礼,幸福甜蜜――婚礼,好玩有趣――游戏娱乐,激烈竞争――赛场,热火朝天――劳动场面,认真安静――上课考试……从中受到启迪:原来“喜、怒、哀、乐”画面皆场景。

3.在“读写结合,指导写作”环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老师的下水文,以及课前游戏三个资源,紧扣“画面特写”法去实现“由仿到创”习作训练。

《开国大典》课文孩子比较熟悉,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场面(大典前的盛况。宣读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以及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的盛况等),从中理清这些场面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即广角镜头,也有抓典型人物的刻画即特写镜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点面结合。

由于“开国大典”场面离孩子生活实际较远,老师可用“广场坝坝舞”场景的下水引领,图文结合,聚焦“画面特写”,抓住两个镜头――广角镜头、特写镜头,让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学习“画面特写”的方法。

广角镜头的描写(下水文片段一):晚上七点半,音乐响起,彩灯闪动,跳坝坝舞的人群自动散开,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彩光的映衬下,开始舞动!“踏踏”“嘿嘿”有节奏的声音此起彼伏。你瞧,她们有的姿态优美,动作协调;有的肢体笨拙,行动迟缓;有的自由舞动,显得不够搭调。

特写镜头的描写(下水文片段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最前面的那个舞者,你瞧,她张开双脚,上举双臂,收腹、起腰、抬头、仰望,时而扭胯,时而旋转!还有那个一脸严肃的老人,目光专注,紧抿嘴唇、一手叉腰,一手上举,随着音乐摇动着身子,动作僵硬、不协调,可谓一人独舞。

最后,利用课前进行的游戏场景,对画面特写法――广角镜头、特写镜头,展开运用,创作提升。

【设计反思】

杨富秀:通过学习模仿,再选材创作,孩子不仅容易学会用广角镜头描写整体氛围,而且还学会运用特写镜头刻画特定人物的行为表现。这样的设计就是你前面提到的“搭建支架,实现‘由仿到创’的梯度训练”吗?

邱忠维:对!先搭建的选材支架,落实了“写什么”的问题。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多角度体验,唤醒他们的习作愿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相应的场景氛围,让贮存在记忆仓库之中的材料被唤醒,成为抒写的宝贵资源。

场景描写范文第8篇

一、细密的结构,场景中的时空

根据空间的变化,《炮兽》可分两个大场景,即炮舱内搏斗和甲板上将军赏罚。第一个场景篇幅比较长,我们可以依据时间的变化,理顺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对于《炮兽》一文,留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搏斗的场景中,小说的中心人物――将军一共出现了五次,每次着墨不多,几句话,但这简短的几句话却成为情节终结后再向前推进的标志。据此,我们又可以将第一大场景划分成五个小场景。

故事发生:大炮滑脱后,将军“走到了楼梯底”,“停了下来”。

故事发展:炮兽肆虐时,将军“一动不动,似乎无法在炮舱里挪动一步”。

故事进一步发展:汉子跳进炮舱时,将军“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位斗士在一起”。

故事高潮:汉子与炮兽搏斗时,将军“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了大炮的车轮中间”。

故事结局:大炮被制服后,汉子向将军道谢,将军“又恢复了不动声色的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炮兽》一文篇幅很长,但是作家思考细密,安排巧妙,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雨果一定深知: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连缀而成的。那么,读者也应该明白:依据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将小说切分成若干个场景。

二、细腻的手法,场景中的气氛

在一般人看来,大炮在炮舱内滚动应该很单调,很枯燥,无外乎滚过来,滚过去。但是,雨果却将这一场景描写得动人心魄,令人惊叹。读《炮兽》,读者觉得紧张而刺激,会被残酷的、捉摸不定的气氛深深感染。这种气氛的营造,应该得益于雨果细腻的文学手法。

首先,得益于形象的丰富。

雨果以意象的语言――诗歌步入文坛,《炮兽》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诗人特质的小说家。

大炮滚动让他联想到了一系列形象: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他将无生命的大炮比拟成“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说它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像是发了疯,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

他将滚动的大炮比喻成“一支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一只撞城槌在任意地冲撞一垛墙”……

制服大炮让他联想到了“驯服一只恶狗,吓唬一头牡牛,威胁一只老虎,软化一只狮子”……

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有了丰富的形象,大量的形象又强化了读者对炮兽以及炮兽肆虐的感受,一种紧张的、充满阴森不测的、血腥残酷的气氛笼罩着读者,让读者不能自由呼吸!这就是大家手笔!众所周知,场景描写必须写出气氛,没有气氛的场景描写是失败的。

其次,得益于语言的气势。

从《九三年》的全篇译文来看,《炮兽》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句,特别是由短句构成的排比句。短句干净利落,充满力量而又易于变化;排比句可以造势,读来一气呵成,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气势。这种天衣无缝的语言运用,正好突出了炮兽的力量、变幻、疯狂,炮兽形象突出了,气场也就形成了,气氛也就凸显出来了。同时,好的语言本身就可以营造一种气氛,正如同音乐的乐章。

再次,得益于环境的烘托。

炮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黑暗、浓雾、大海、狂风、光和影构成了炮兽肆虐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又烘托了场景中阴森不测的气氛。同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小场景中不间断地出现,又让这种血腥残酷的气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三、细致的描写,场景中的人物

对于《炮兽》一文的描写,我们必须理顺两组关系:作者写环境的恶劣是为了烘托炮兽的肆虐;作者写炮兽的肆虐是为了凸显人物,因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场景中最核心的元素也是人。对于《炮兽》一文中的人,我们也要理顺两组表现关系:反衬与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炮兽》的中心人物就是将军――老头儿,小说为了塑造这一中心人物,不惜笔墨写到了两类人,一类是炮手、水手、船长和大副,另一类是汉子。

在搏斗的第一个小场景中,“惯于在打仗时欢笑的水手都哆嗦起来了”;两个勇士“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而将军“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通过对比,将军的形象凸显出来了。作者这样描写,是要用水手和勇士的哆嗦、犹豫反衬将军的沉着、果敢。

在搏斗的第四个小场景中,雨果对将军的动作进行了正面描写,他蓄势待发,伺机而动,他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关键的时候一招制“兽”。同时,全体船员“发出的一声呼喊”,汉子的“一身冷汗”,制服炮兽后,“兵士们和水手们都鼓起掌来”,“炮手向那位乘客行礼”,这些都从侧面突出了将军的高大。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结合将场景的惊心动魄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将将军这一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凸显出来。在这个场景中,汉子顽强、勇敢的正面形象又烘托了将军,因为是将军救了他。

场景描写范文第9篇

《云南的歌会》是出自于《沈从文散文选》之《过节和观灯》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云南的歌会》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云南歌会中“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山寨传歌”三个场景中人们唱歌的情景。表现了云南乡民爱唱、善唱山歌的民风特点和作者对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的赞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和艺术的热爱。

作品场景描绘具特色,人物描法多样,艺术技巧富有意味。我在反复阅读后,从以上三个方面和语言风格对作品进行品读。

一、场景描绘具特色

文章描绘了三个演唱场景。从内容上看,三个场景各有侧重:第一个场景侧重写山野对歌,第二个场景侧重写山路漫歌,第三个场景侧重写村寨传歌。

在手法上,三个场景也各不相同:第一个场景侧重写对歌的人,第二个场景侧重写漫歌的环境,第三个场景侧重写传歌的场面。

第一个场景“山野对歌”,采用工笔刻画,对演唱者浓墨重彩细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如,文章写道:“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这个年轻妇女唱歌的情景,而是写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胜利后,只是“打了个吆喝”,还“轻轻地”,“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年轻妇女在对唱角逐时的轻松沉着和取得胜利后的自豪愉悦。同时又衬托出这个妇女机智,才能非同一般。就这样,一位能歌善唱、朴素自然、活泼可爱、好胜但不张狂、透出边疆民族风情的年轻妇女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读者面前,读者也就自然地走进那歌美人更美,洋溢着热烈、轻松、欢快气氛的场面之中。

第二个场面“山路漫歌”,作者采用衬笔,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和优美的歌。如,作者写山坡树林、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赶马女孩的歌唱,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这样细致的山景描写不仅展现了云南的美丽风光,也烘托出赶马女孩美妙的山歌,以景衬人,以鸟鸣悦耳之美烘托赶马女孩子歌声之动听,更好地体现出云南山歌的淳朴、自然、随性的特点。

第三个场面“村寨传歌”,作者采用全景描绘和细部刻画,写出“山寨传歌”的宏伟场面和壮观的气势,来表现传歌这种形式。作者描写村寨传歌的盛况:①传歌集会人数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②轮唱合唱优美和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③传歌持续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④盛妆迎唱――“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⑤不论身份――“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杂货商店的管事”“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⑥传歌方式――“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村寨传歌的盛况描写,突出表现了云南民歌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和在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二、手法多样写人物

人物是场面描写的中心,人物写活,场面才有个性魅力。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值得关注。

1.工笔描绘,细腻刻画

工笔原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其特点是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在“山野对歌”的场面中,作者运用工笔描绘的方法,成功地刻画了演唱者的形象。

2.有实有虚,各有千秋

实写人物就是对人物衣着、面容、神态等的直接描写,虚写人物就是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精神风貌。如,“山野对歌”中的那位“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的“年轻妇女”的实写就很有韵味。一个“逼”字写出了她的才气和机灵,“打了个吆喝”,“轻轻地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实写,同时也是在虚写她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即一位能歌善唱、朴素自然、活泼可爱、好胜但不张狂、透出边疆民族风情的年轻妇女。读者也就自然地走进那歌美人更美,洋溢着热烈、轻松、欢快气氛的场面之中。

三、技巧运用,有意味

1.衬笔烘托的相映成趣

第二个场景“山路漫歌”中,作者把对绝美环境的描绘与人物漫歌的活动,构成衬与被衬的关系。用那些山花的明艳亮丽衬托出赶马女孩子的青春美丽,用戴胜鸟和云雀的灵巧可爱衬托出唱歌女孩子的活泼可爱。这种衬笔烘托,使人物愈显靓丽,歌声愈加动听。山歌和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云南人民与山歌密不可分的风俗人情。

2.大笔勾画,写场面

如,“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通过勾画会场的声势,表现出了传歌会的磅礴气势。

3.修辞运用,妙趣横生

如,第四自然段“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一句中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辞格,显得活泼生动;写其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也运用拟人法,给人以情趣;“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拟人化,把云雀轻捷的身姿、优美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4.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点面结合”是描写的一种重要技法。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个体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群体的概括性叙述和描写。

如,第三自然段中“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中多的是”,从“这种”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下面的语句就不是针对单个人的描写,而是对人物群像的描写了。这里的描写展现了附近村子里的年轻女人的共同特点。作者写她们的面容、牙齿、衣饰等,笔墨细致,表现出这里的年轻女子开朗活泼、健康爱美、豪爽大方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当地淳朴、勤劳、热情的民风,让人读后获得一种总体的印象。这种描写重在展现“面”上的内容,以此顾及全局。

场景描写范文第10篇

每个文学文本,都会留有许多艺术表达的空白给学生思考。作为读写教学的丰富资源,课堂上,我们只要加以利用,就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人文教育的读写教学。

《荷花淀》一文写白洋淀里水生嫂等妇女在战火硝烟中成长的纯美的人性。其中有许多没被文学家采用却同样可以用来塑造水生嫂等妇女成长过程的描写方法。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表现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没被作家使用的描写方法来表现同一个生活场景。读写流程如下:

一 选择文段,转换写法

1 选取场景

从文中选取“商议探夫”这个生活场景: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2 导写设计

师:“商议探夫”这个生活片段,作家孙犁仅以一百五十余字就讲清了妇女们商量去看望自己丈夫的一件事,更是刻画出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艺术手法上看,作家仅选用语言描写这一种手段,他还留给我们哪些手法可以选择来描写这个生活场景呢?

生: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场面描写。

师:对!孙犁留给我们这么多可以写同一生活场景的方法,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尝试一下选用其中的方法来描写“商议探夫”这个生活场景呢?

生:有!

师:变换一个技法来描绘出这一画面。具体要求:①将对话采用转述的方法写出。②要写出人物的年龄,说话时的神态。③要有人物对话时场景气氛的描写。④200字以内。

二 揣摩情境,体味人情

师:“商议探夫”这个生活场景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几个女人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生:几个女人对话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

生:丈夫们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家舍命,到前线上去,妻子们时刻惦念前方的亲人。

生:她们想去见见丈夫,但这事说出口来,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

师:因此,这些女人当时的心境应该是同一心思,却都不想先开口,怕被说是“拖尾巴”,因而都不好意思先开口,但又不得不说,这就是当时女人们的特定心境。但个性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几个女人还是依次说了自己的想法。依次展示她们什么样的性格?

生: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一定是个勇者,她要承担“拖尾巴”的名声,但她必须要捅破这层纸,把大家的心思说破。

师:她是怎么说的呢?具有什么个性呢?

生:先声明自己“不拖尾巴”,再找个合适的理由“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这样在大面上去看丈夫就说得过去了。

生:而且这个女性十分伶俐乖巧。

师:这个女性把大家的心里话说破了,下面的女人还要掩饰吗?

生:其他人就不必再不好意思了。第二、四个女人就很直白了,一个憨厚,一个口快。

生:但最后一个女性还要掩饰,说是婆婆非叫自己去。她怕落下自己,只好这样拐着弯说。这个时候还不好意思,很羞涩,和第一个女性的个性大相径庭。

师:说得好。拿起笔来写人,先要揣摩人物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特定心境,表现出的人情、人味、人性,感悟文本中的生活情境,品味人生;再按要求的方法来描写这同一个场景。

三 换种写法,具体描写

学生改写原文。根据写作要求,是将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换,保留对话内容,对话由描写变为转述、叙述,还增加人物神态和场景的描写。

四 改文展示,辨析优劣

1 展示改文

(1)让几个学生读出自己的改文。老师确认其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分别抄在黑板上。

(2)展示老师的改文“商议探夫”:

起初,女人们忸怩不语。沉默片刻,刚过门的新媳妇手里搓着苇眉子,抬头瞥一眼周围的人,涨红着脸,鼓足勇气小声嘀咕着要送衣裳给丈夫。打破了沉寂,大家都唧唧喳喳了开了腔。这位连忙说有要紧话与男人讲,那位快言快语建议快去快回。另一位穿红衫的小媳妇也急急地冒了一句,说是婆婆非让她去看看,说完低下头,面颊上的那片红云更艳了。女人们全都笑了。

2 剖析改文

师:老师的改文与原文在人物语言、表情描写、场景气氛描写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1)人物语言

生:原文是语言描写,用了117个字;改文是原文语言描写的转述,如“要送衣裳给丈夫”“有要紧话与男人讲”等都是叙述语言,仅34个字。

生:描写转为叙述,改文仍然保留了原意,写出了人物原来的个性。117个字表达的意思,要用34个字说清也不容易。

(2)人物表情

师:改文中用69个字。是怎么写人物的表情的?

生:在安排上有详有略,五个女性只重点写了两个女人的表情。

生:改文中第一个女人“抬头瞥”了别人,又“小声嘀咕”说话遮遮掩掩,这些表情写出了人物伶俐乖巧的特点,而“涨红着脸”又写出了她很不好意思的心态。

生:改文中最后一个女人“低下头”,脸上的“红云更艳”了,真实地写出她忸怩羞涩的性格特点和极度不好意思的心态。

(3)场景气氛

师:场景气氛是人物活动的整体状态,改文用了37个字,是怎么写的?场景气氛的变化过程呢?

生:开头的“起初,女人们忸怩不语”,中间的“打破了沉寂,大家都唧唧喳喳的开了腔”,结尾的“女人们全都笑了”。

生:女人们心态变化的过程是“忸怩不语”、“唧唧喳喳”、“全都笑了”。

生:女人们心思暴露的过程是不好意思暴露、有人暴露、全都暴露。

生:场景气氛变化的过程是沉寂、热烈、欢快。

3 例句评析

讨论学生抄在黑板上的三句话,启发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怎么才能做到描写具体、准确、恰当,进一步提高描写水平。

师:当我们对生活情景进行描写,包括我们对《荷花淀》中的空白处进行“自由创造”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常常会出现问题。我们转换技法在对这个片段中的人物进行描写时主要存在哪几个问题呢?黑板上是刚才几个同学写上去的三句话,都是描写

第一个女人的表情的,请大家指出其中的问题。

(1)描写模糊

师:第一句:“刚过门的新媳妇不好意思地说要送衣裳给自己的男人。”其中的表情描写哪些地方模糊、不具体?

生:怎样“说”的,怎样的“不好意思”,这些地方不具体。

师: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揣摩或需要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处境和心态,想象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状貌,学会转换一种具体的说法。“说”“不好意思”可以怎么转换为具体的说法?

生:“说”可以用“叽咕”“开了腔”“抢上一句”等来代替。

生:还可以转换为“挤出几个字”“打开话匣子”“小声嘀咕”“唧唧喳喳”“冒了一句”等。

生:“不好意思”可以具体转换为“羞答答”“红着脸”等。

生:改文中“搓着苇眉子,抬头瞥一眼周围的人,涨红着脸”“低下头,面颊上的那片红云更艳了”就非常精彩。

师:描写不具体,就是描写人物时表达模糊,不能够写出人物的具体细节,就不能给人身临其境感觉。

(2)描写不准

师:第二句还是写这个乖巧女人的表情:“一个二十多岁像是新婚的,她眼睛转了一转,眼前一亮,兴奋地说……”,有什么问题吗?

生:从她“眼睛转了一转,眼前一亮,兴奋”的表情看,她没有“不好意思”,倒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机灵而又充满激情的女人。

师:有的同学还可能写她“撅着嘴”“扬起眉毛”,甚至还有可能写她“昂着头”“瞪着眼”“自豪地说”或“胆怯地说”等等衷情神态,这就更离谱了。

师:描写时由于随意,或是对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境把握不准,造成人物描写不符合描写对象应有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场景气氛。

(3)描写多余

师:第三句仍然写这个乖巧的女人,她“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转盼众人,嫣然一笑”。这样写有作用吗?

生:这里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应该突出人物“不好意思”的心态和人物个性,否则就是多余的了。这句话没有写出人物乖巧的特点,也没写出她的“不好意思”。

生:也有人可能写她“瘦高个”“胖脸大眼”,写她其他方面的外貌,都是不需要的,因为无论她高矮胖瘦,无论她美丽丑陋,都与需要表现的人物此时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性格无关。

师:对人物什么进行描写,要看需要,“需要”就是此时此刻人物的特定思想感情。如果不去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性格,而是描写与此无关的内容,就是多余,就是喧宾夺主。

上一篇:单车歌词范文 下一篇:班级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