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严复自由观之比较

时间:2022-08-16 03:00:09

【摘 要】严复和鲁迅都是近代以来国人思想启蒙的导师,严复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自由思想的第一人,严复的自由观主要是从富国强民的角度,强调国家自由优先于个人自由;而鲁迅早年除了受严复的影响,亦受尼采的“超人”思想的影响,故其一生都在追求个体自由,追求一种绝对精神的自由,他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

【关键词】鲁迅;严复;自由

自由一词有多种含义,不同的学科对自由定义不同。《汉语大辞典》中对自由的解释是:(1)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或拘束。(2)法律名称,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3)哲学名称,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第4条(节选),1789年)本文所论及的严复和鲁迅的自由观之自由偏向于政治哲学上的概念,即在自由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严复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译为《群己权界论》,对于严复译著与穆勒原著的区别以及穆勒对严复的影响,将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本文主要论述严复的自由观和鲁迅的自由观,并指出二者的不同。

一、严复的自由观——己轻群重

我们先从严复的遗嘱谈起,其遗嘱的第一条“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和最后一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孽”,是严复对后人的忠告,亦是他对自己一生思想的总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严复用其一生的经验告诉后人“旧法必不可叛”“己轻群重”,为什么严复作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梁启超语)、中国最早介绍进化论、介绍“自由”的人临死还不忘旧法呢?晚年的严复真的与他自己年轻时所提倡的相反吗?严复的自由观究竟是怎样的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对严复的生平稍作了解。

严复在官阶上是武官出身,从福州船政学堂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严复始终都是作为清政府的武职官员,而中国历来都是重文轻武的,因为武职原因,严复当不了北洋水师学堂的总办,只能以教习之名担总办之责。这对严复的打击很大,于是他凑钱,连捐带保,终于有了文职“选用知府”之名。其内心依然向往所谓正统的科举考试、入阁拜相之路,故他又花钱捐了一个监生,去考举人,九年内四次参加乡试,均无所获。武职出身的严复,见到那些有功名的人,往往“慑然为之下,肩耸足自躩”“忽尔大动心,男儿宜若此”。他在《与严纯如书信节钞》中说:“窃尝究观哲理,以为耐久无弊,尚是孔子书,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装器,发掘淘炼而已”。虽然严复批判旧有传统,且激烈程度史无前例,但多集中在时人对儒学的歪曲奉行层面以及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缺乏生机的部分,如八股制就遭到了严复了的猛烈抨击,当然这可能与其屡试不第而心生愤懑有关;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大部分,严复还是赞成并力求继承发展的。面对五四时期一些全盘西化的声音,严复显得非常担忧,他认为这样下去中国将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成为一个没有历史财富的可悲民族。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及中国的惨败,对严复的影响很大。从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到北洋水师学堂的总办,严复一直与北洋水师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北洋舰队的覆灭,让严复看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挽救不了晚清政府。要救国,必须先“救人”。于是,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相继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宣传救亡图强、变法维新。

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大声疾呼“保种进化”“与天争胜”,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之后的一代追求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起了很大的影响,如梁启超、鲁迅、蔡元培等。1903年,严复将穆勒的《论自由》译为《群己权界论》,而这翻译又成了“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史的一桩公案”。严复喜欢对他所译的文章和书籍加按语,如《天演论》就是译文加按语的结合,但是严复翻译穆勒的《论自由》,即《群己权界论》却没有加任何按语,仅有一篇《译凡例》,书名也是采用意译。为什么要区别出来呢?严复将“individual”译为“小己”,将“sovereignty”译为“国群”。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曰使小己与国群,各事其所有事,则二者权力之分界,亦易明也。总之,凡事吉凶祸福,不出其人之一身,抑关于一己为最切者,宜听其人之自谋;而利害或涉于他人,则其人宜受国家之节制,是亦文明通义而已。”穆勒强调的是群体不干涉个人自由,一方面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厉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他人不得干涉这个人的自由,至多可以对其进行忠告、规劝或干脆避而不理;另一方面,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或法律的惩罚,社会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而严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从当时中国强国保种的角度出发,强调群众集体主义。即每一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但这个权利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就是你的权利不能侵犯到他人的权利,不能因为你行使权利而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且你的权利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严复从拯救民族危亡、富强祖国的现实要求出发,认为:“西士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唯一无二之宗旨。……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之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小己自由,非今日之所急,而以合力图强,杜远敌之凯觑侵暴,为自存之至计也”。由此,严复不仅批评了那种小己漠心于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他深刻意识到当时中国危机的严重性,不希望任何观念阻碍中国摆脱民族危难。因而个人自由虽然是严复所向往的,但权衡此时国难当头,他认为“合群”更为重要,以此才能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由此观之,在当时中国处于亡国灭种之危机的情况,加上严复深受的儒学影响,严复的自由观是“国群自由”高于“个人自由”的,正如其研究者黄克武指出:“严复并不就个体来谈自由,而是把自由放在群己密切相关的架构中来思索其意义”。也可以说,严复的“自由”是以爱国为前提的。

二、鲁迅的自由观——个体自由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后继者的鲁迅,其受严复的影响是大而深远的。鲁迅还在南京求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就着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严复翻译提倡“信达雅”,对此鲁迅是持尊敬而略带批评的态度,1931年12月28日他在给瞿秋白的信中就曾谈到严复的翻译:“他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图。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然而看《群己权界论》时的感觉是“看得最吃力,连书名都很费解。”按鲁迅的古文素养,他应该不至于看不懂,而且他是比较熟悉严复的翻译的,为什么会看不懂《群己权界论》呢?这恐怕是由于鲁迅对自由的理解是不同于穆勒,也不同于严复的。

如果说严复从挽救国家危亡的立意出发,追求一种群体自由观,把自由视为群体的国家的解放而不是“人”的解放,鲁迅所追求的便是后者了,追求人的解放,个人的自由。严复强调“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也很想把这付诸于实践,可是他所属的时代以及他的学识让他忽略了个体自由,而把自由视为改造中国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鲁迅是一个真正视个人主体自由为生命的人,他高扬个体自由的价值,反对一切压抑个体生命自由的东西,主张“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他蔑视人的个性的平均主义,认为以支持人数的多寡来判断事情合理与否,实质上是庸俗的平均主义。在《摩罗诗力说》里,鲁迅以满怀的激情极力讴歌那些以一己之力反抗暴政或者众庶之专制的有识之士,对专制的叛逆、自由的斗士们充满了赞美之情。他提出:“唯有此我本属自由……众意表现为法律,吾即受其束缚……在绝义务。义务废绝,而法律与偕亡矣……凡一个人,其思想行动,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故鲁迅的自由观:第一,他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第二,自由是没有法律义务的;第三,只有我一个人的自由,没有他人的自由。这些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看出。

鲁迅的三本小说集在文坛上的影响很大,尤其的《呐喊》《彷徨》里面的诸文,对国人的揭露和刻画入木三分,而其中对个体生命自由的追求也是其小说表达的主题之一。最开始的《狂人日记》,狂人的思想是自由,但却是偏离常态的自由,故有“疯子”之称。狂人被剥夺了行动的自由,剩下了不能言说的“胡思乱想”。《阿Q正传》中阿Q似乎是一个言语自由、行动自由的人,既无父母妻儿之绊,又无固定的工作之累。但阿Q终其一生都是个悲剧,这当然有封建专制势力与礼教思想的压迫之原因,然阿Q自己也是其悲剧的制造者。阿Q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他缺乏源自生命本能的积极自由意识,他只是生活在被自己“精神胜利法”所世界里。《伤逝》中子君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女性自由觉醒的口号,然而子君还是没有自由,而是走向了自由的绝路。由此可知,鲁迅虽然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但在当时的中国,个体自由,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道而重远。

杂文因为形式自由,不拘一格,可以天马行空而无所顾忌,深为鲁迅喜爱,也是他针砭社会揭露国民性的最好武器。杂文是“鲁迅思想的自由表达”,“鲁迅文体的彻底解放”,“鲁迅个性自由的选择”。杂文是自由的,鲁迅在杂文中表达的思想也是自由的,尽管此“思想自由”深受当局的限制,使得鲁迅不得不常换笔名,请人抄写。他的杂文集中到处都是提倡自由的文字,他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以坐监狱作比方,因为“人坐在监牢里便不至于再捣乱,犯罪了,救火机关也完全,不怕失火;也不怕盗劫,到牢狱里去抢东西的强盗是从来没有的。坐监是实在最安稳。”但常人没有愿意去坐牢的,就是因为“坐监却独独缺少一件事,这就是:自由”。他把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以“伪自由书”,除了对当局的讽刺亦可见鲁迅对真正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向往。

鲁迅曾经在致李秉中的信中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观其一生,鲁迅也确实是致力于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也用其犀利的文字惊醒麻木的国人,让自由深植于国人心中。然而鲁迅的自由观在动荡的社会、在山河破碎之际是很难行得通的,只能感叹“荷戟独彷徨”。

严复的自由观主要是从富国的角度出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强调“己轻群重”,强调唯国家得自由个人才有自由,而为着国家的自由,个人在国家存亡危机之时,要以国家利益优先,甚至要牺牲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呢,也不是无限的,个人的自由不能影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然就得受法律的惩罚了。鲁迅曾受严复思想的影响,从其对严复译书的喜爱可窥之,鲁迅的自由观源于严复又有别于严复的自由观。鲁迅自始至终都提倡个体自由,这种自由是不为政治、国家所掩盖的,这是一种从人的角度出发的自由,甚至可以说鲁迅的自由观是不涉及他人的以我为中心的自由观。

参考文献

[1]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 (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3] 郑家建.寂寞的先声:开端与回响——论严复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4] 宝成关,潘晓斌.严复与西方自由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9(01).

[5] 胡梅仙.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06).

[6] 郜元宝.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0(11).

上一篇:“占领华尔街”运动研究综述 下一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