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时间:2022-08-15 11:38:44

跨境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摘要: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更加凸显。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该业务的稳健发展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尤为重要,及时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对保障我国经济金融稳健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的基础上,考察了四种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尤其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更加凸显,而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该业务的稳健发展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尤为重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相关服务。为提高应对国际货币体系动荡的主动性,及时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对保障我国经济金融稳健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

(一)货币国际化:理论分析

从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实践历程和理论研究看,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如下基本条件:一要有足够高的国际贸易占比。Grassman(1973)认为在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贸易中,一般会选择出口国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贸易规模直接决定货币的国际需求。英镑和美元国际化初期,英国和美国进出口贸易分别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和15%左右,联邦德国和日本也分别为10%左右。二要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Bergsten(1975)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应包括经济与政治两个方面,关键货币是由最强的经济实力所支撑的。英镑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时,其GDP分别占世界的5%和27%;马克和日元成为国际货币时,其GDP占世界的5%和7%。三要保持较稳定的货币币值,Krugman(1980)认为具有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媒介货币的前提,而稳定的价值对于一国货币保持低水平的交易成本至关重要。

1970-1989年联邦德国年均通胀率为3.9%,汇率年均变动仅为1%,为马克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金融市场发达、货币可自由兑换、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等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成功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均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采取一定的制度安排。李建军(2003)认为英镑利用了殖民战略,美元利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制度,马克和欧元国际化依赖的是货币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而日元由于单边推进并实施了不恰当的政策,所以未达到预期目标。

李稻葵、刘霖林(2008)认为在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逐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为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创造成熟条件。任哲、王思程等(2008)认为应在时间、区域、功能上取向阶段性,先周边后区域再全球,先贸易后投资再储备。即在地域上先使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流通,逐步再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在货币职能上先使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使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并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二)四种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分析

1.英镑与美元。英国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具备了绝对的经济优势,但其贸易收支却始终是赤字。已显现大英帝国逐渐走下坡的征兆,但从金融循环来看,贸易赤字(逆差)将本币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播种到全世界,由于英国实行金本位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在1870-1914年英镑发挥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然而在二战中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的美国,为挤开传统世界货币―英镑,先是在大战期间对欧的军事援助都使用美元结算,战后再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提供了130亿美元的复兴援助,仍要求用美元结算,其目的实际上起到了保证有一定规模的美元外流的作用,并有效地将美元渗透入欧洲,然后实行自由贸易主义,开放国内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推进了美元全面成为世界结算货币的进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美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但美国却一直利用积累的贸易顺差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以弥补美元的回流。美国利用其在二战中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和世界第一的黄金储备量,通过布雷顿森林条约,将美元升级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并由此站稳了世界结算货币的第一把交椅。虽在1971年美国出现战后的第一次贸易赤字以后,且贸易赤字在1984年起还不断地扩大,其巨额的贸易逆差,对美国的国内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却从未受到丝毫撼动。至今,全世界已到了虽不想储备美元但又不得不储备的地步。可见,长期的贸易逆差在客观上起到的使美元净流出并被储备的效果。

2.马克与日元。德、日两国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处环境大致相同,大量的贸易顺差给两国货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经济都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在此背景下,德、日两国都选择逐步放松并最终放弃外汇管制,两国货币的国际化都始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得益于区域货币联动机制的制度设计。德国在马克升值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通过资本账户逆差大量向外输出马克,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马克供应,减轻了国内的通胀和马克升值压力,避免了因美元贬值购买资产的损失。德国马克稳健的走势加上德国央行的公信力,导致马克在区域贸易投资中被广泛采用,并被广泛接受为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促进了德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本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国内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日元面临升值压力。但日元的不稳定和自由浮动,其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效能也无从发挥,这是扼杀日元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可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对国际化结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日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当今中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本币进入升值的通道。但当今世界金融格局已基本成型,人民币要想楔入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必将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抵制。

纵观历史上英镑、美元、马克和日元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货币国际化与一国的经济实力相联系的,与该国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进程和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持续大额贸易顺差条件下,由政府通过推动各种形式的本币对外融资输出金融资本,继而带动产业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本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强化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本币的境外自我循环,最终实现国际化。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与人民币国际化

(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1.经常项目层面: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人民币成为区内贸易货币结算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已超过GDP的60%。2011年3 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不断上升的全球经济影响力,使得人民币初步具备了越出国界发挥货币职能的条件;同时货币多样化的组合可以减少因为储备货币的币值波动,而带来的储备货币资产的缩水情况。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加国际货币的币种和数量,形成多元国际货币的格局,有利于发挥“反格雷欣法则”,使处于强势的国际货币更好地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同时使处于弱势的国际货币减少其发挥效应[1],该机制的优势性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很好验证。因此,我国境外人民币业务的范围逐步扩大,而且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从事跨国投资、生产和销售。截至2010年底,参与试点的出口企业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67 359家,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奠定了基础。

2.走向资本领域: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动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和浮动汇率制为主的时代。发生在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美元“一币独大”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为此,各国迫切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币种。从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也让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受到欢迎,如人民币在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已经成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人民币跨境结算有效避免了美元汇率波动过大所造成的损失,实现了人民币作用范围从国内向国际的扩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与恶性循环不断演化的形势下,不但境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强烈需求,而且那些希望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收益的境外出口商,及在内地有相当投资规模和人民币收入的外资企业,对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也具有较大需求。因此,应在全球多元贸易结算体系中增加人民结算的领域和空间,使全球多元结算体系更具有灵活性和活力。

3.政府间合作层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继续扩展,需要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政府间合作是树立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保障和推动人民币的全球流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合作内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双边贸易本币结算,“金砖国家”等对此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意向,中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已经签署;二是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我国已与韩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三是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即在边境贸易中推动人民币结算,已在中国和越南等国的边境贸易中付诸实践;四是与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等,在人民币参股、经济合作与发展、贷款、官方援助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委大额融资项目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典型案例,实现了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局部均衡和重大突破,这为跨境人民币结算谋求一般均衡提供了有益借鉴[2]。

4.企业效益层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效应。相对外汇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优势明显。据统计,仅仅委托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的费用就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同时还涉及到开信用证、结汇以及汇兑等费用。综合起来,采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可降低了企业4%-6%的贸易成本,进而有效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银行间合作层面:商业银行进行海外拓展、完成国际化布局,开辟新的盈利空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业务逐渐在周边、区域、全球等不同范围,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全面展开,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开辟新的盈利空间。随着人民币对外投资的放开,促使各商业银行加大境外扩张的步伐、加速完成国际化布局,商业银行通过海外网络扩张,拓展人民币跨境业务。

(二)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1.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面临制度和政策约束,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难度。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面临制度和政策约束,如跨境人民币结算与边境贸易外汇管理的政策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来更大国际风险冲击,对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涉及央行、银监会、外汇局、海关、财政部、商务部、税务等多个部门,目前权责关系不明确,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不协调,难以形成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有效监管。由于货币壁垒的消失,国外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都有可能通过国际途径传递到我国。境外人民币资金将可能以热钱形式流入境内,增加境内流动性泛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压力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因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对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中资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纵深发展。从交易成本看,境外企业一旦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其交易惯性将持续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中资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民币结算的境外推动力不足,境外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意愿不强,美元的世界货币功能短期内还难以撼动。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在与中国相关的支付活动中,非人民币占到98%,美元占比约80%;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0.24%,中国的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占11.4%,前者大大低于后者,而且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两地分别占总结算量的74%和13%。因此,在货币地位上难以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竞争,制约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纵深发展。

退税环节与边贸核销[]退税时提供银行入账单应与外汇管理部门出具的出口收汇核销单相匹配⑥。 []收汇核销时提供的核销单与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无需一一对应。[]人民币现金结算不享受出口退税,人民币出口退税与核销政策不匹配影响边贸企业正常退税,政策预期效果难以发挥。

真实性审核管理要求[]结算行应按规定负责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审核,央行按日总量匹配核对,出口报关和退税均不需要提供外汇核销单⑦。 []边贸企业应按出口收汇核销管理规定向外汇局申领出口收汇核销单,办理出口报关、收汇及核销等手续⑧。 []企业出口只要用人民币申报,海关就允许不用核销单报关,且这部分报关数据不会通过电子口岸传输到外汇局⑨。 二者要求不一致,真实性审核政策差异导致外汇局出口报关数据缺失。

4.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对我国专业人才队伍与交易系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建设与后台系统建设面临挑战。尽管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功改制后,已逐渐培养出一批具备竞争力的人才,但与境外人民币创新业务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后台系统仍处于本外币隔离的状态,不适应境外人民币创新业务的需求。第二,人民币利率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仍有待完善。人民银行与我国周边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之间尚未建立货币定价机制。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多为非自由兑换货币,与人民币无法形成基准汇率,结算需通过第三国货币(美元或欧元)进行套算;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经营业务相对简单,缺乏境外经营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利用汇差、利差的套利产品对商业银行的汇率利率组合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使境内外资金流通更加便利化,境内外融资产品的套利空间存在也引发了一些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业务的产生。不仅为洗钱等金融非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对贸易真实性审核的难度。

三、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是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制度。要建立高效运作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以利于中外金融机构能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健全的金融法制环境中进行良性竞争发展,维护本国经济金融的稳定[3]。二是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人民币业务海外市场。注意认真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以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领域为引导,逐步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增强本区域货币联动。应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要求,制定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协调政策。鼓励境内外企业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各类外贸人民币信贷工具,降低人民币国际结算成本,不断完善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健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货币跨境流动的监测机制,制定相应的检查管理制度,明确检查主体资格和检查流程,对违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各种行为实施处罚,有效维护正常的人民币国际结算秩序。

(二)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一是加快跨境人民币交易网络系统建设,提升清算质量。应加大本外币系统的融合力度、提升本外币系统的联动效率。应尽快将本币结算币种纳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会计核算系统升级,做到即时入账,及时平仓,提升境内外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质量,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二是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风险监测体系。应加强央行对本外币市场联动的分析、预警、预测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根据海外人民币的规模情况分析研究调控的渠道和效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同时,要避免出现像日元那样的大幅波动,导致非居民对人民币稳定缺乏信心,探索建立货币清算银行。应该建立区域性或多边性的货币结算或清算银行,解决多边货币结算所带来的众多问题。三是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增加其自动识别和分离人民币跨境汇款的功能,升级统计监测系统的银行接口程序,增加人民币会计账户系统向统计监测系统导入人民币跨境收支基础信息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三)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举

一是依托人民银行RCPMIS系统,按照便利化原则,搭建人民银行、外汇、反洗钱、商业银行、海关、税务、环保信息共享数据服务平台。通过与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网,建立起进出口人民币报关、人民币跨境收付、出口退税及绿色环保的联动监管机制;并提高决策部门的调控能力。政府部门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决策体制,对新出现的经济问题及时反应、迅速调控。二是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境外分支机构、外部评级公司、咨询公司等渠道,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力争尽快熟悉掌握境外市场规律和有效识别境外市场风险,有效提升包括境外信用风险、政治风险等风险敞口的管理水平;并依法向有关部门公开披露信息,推动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举。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和海外分支机构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人才储备,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商业银行人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研究水平,建立一批高水平智囊机构,能对出现的各个领域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专业性研究,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进程,需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国际结算及相关业务的人才,有效推动业务的发展。二是加快海外分支机构建设,提升对境外风险的识别能力。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定价能力,有效控制创新业务的汇率风险。应积极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过程中新出现的操作风险、政策性风险进行研究,特别应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防控,防止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温床。三是银行机构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的动态管理系统,引入适当的资产管理工具,面向收益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产品创新,将贸易融资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结合,推动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层次发展,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4]。

(五)加强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及协调,构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生态环境

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周边国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稳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业务的开放[5]。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合作,培育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强政府间的沟通,消除一些政策壁垒,共同营造互惠互利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环境;加强与香港、澳门监管当局协商,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参加行在当地办理企业人民币存款质押融资业务,适当放宽企业在当地银行人民币账户取现限制。此外,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贸易对象国金融主管部门,促进在其境内银行开展人民币相关业务,帮助中资商业银行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中资商业银行在对方国家开设分支机构,构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生态环境。

注释:

① 《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银发[2010]249号)。

② 《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汇发[2003]113号)。

③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边境省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40号)。

④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试点地区银行申请人民币购售额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10]162号)。

⑤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广西边境贸易银行结算账户结售汇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9]274号)。

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6号)。

⑦ 《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公告[2009]第10号)。

⑧ 《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汇发[2003]113号)。

⑨ 海关总署《监管司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监管函[2009]255号)。

参考文献:

[1] A.K. Rose. Currency Unions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Z].NBER Working Paper, 2002.

[2] 卜凡玫.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资本推手:中委大额融资项目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1(1):33-37.

[3] 曾.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法律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1):78-81.

[4] 沈继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9(5):47-48.

[5] 马松峰.我国边贸结算本币化与人民币区域化问题[J].经济视角,2009(2):44-46.

[6] 朱君.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0(9).

On Cross-border RMB Settlement an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XIE Qing-he

(Nanping Branch,China Construction Bank, Nanping 3530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urrent round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re more prominent. RMB settlement of cross-border trade is the first step i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is busine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imely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RMB settlement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protecting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finance, and promoti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ditions and the path of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review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four currenc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explor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ross-border trade RMB settlement business an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face up, and brought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it at last.

Key words:cross-border RMB settlement;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上一篇:完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