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时间:2022-08-15 11:18:56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生态素养关乎基础性素养,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生态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提升青少年生态素养水平的关键在于学习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塑造生态人格。

青少年 社会化 生态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加强青少年的生态素养教育,对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青少年自身全面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青少年生态素养教育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早在1968年就提出了环境素养的概念。美国另一个学者大卫・奥尔在1992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素养”的概念。

在国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教育学院于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最早使用了“环境素养”一词。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在绿色学校通讯及其网站上使用了“环境素养”一词,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总的来说,近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围绕生态素养教育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学术界相比,此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能够提供给研究者的文献和资料也十分有限。

二、生态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1992年,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环境学教授大卫・奥尔首次提出“生态素养”一词。他认为,具备生态素养的人不仅要具备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和关注生态环境的态度,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另一位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重申了奥尔提出的生态素养概念,提出了关于生命的网络关系的新理解,强调社会成员具备起码的生态素养对于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1]。国内学者完芳对生态素养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她认为生态素养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2]。

本文认为,生态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情感、生态审美、生态行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态知识素养。指个人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主要表现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环境法律知识、生态理论等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是生态伦理素养。指个人对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的认知和了解,主要表现为承认自然应有的地位,学会感恩并善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树立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感。

三是生态情感素养。指个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等情绪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生态敬畏感、生态亲近感、生态善恶感等。

四是生态审美素养。指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审美对象,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主要表现为通过艺术及各种形式生态美的熏陶、感染和涵养,形成对地球生态系统“完整、稳定、美”的审美注意,体悟生态自然之美,培养自然审美情感。

五是生态行为素养。指个体内化生态价值观念,遵循生态伦理规范,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实现知行合一。主要表现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自觉采取的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生态行为习惯。

六是绿色生活方式。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主要表现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三、我国青少年生态素养教育的现状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青少年生态素养教育起步较晚。1980年,原国家教委在修订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正式列入环境教育内容,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1992年,在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了环境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环境意识培养作为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从2004年开始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正式吸纳环境教育,并且将具有环境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3]。尽管生态素养教育已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来说,我国的青少年生态素养教育开展得还不够广泛深入,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校对生态德育认识不到位,生态素养教育尚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校是生态素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生态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没能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常规任务来抓,甚至把升学率与生态素养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一些中小学生态素养教育比较薄弱。

二是中小学生态素养教育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生态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习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塑造生态人格,养成生态行为。在学校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环保知识的传授,对生态伦理素养、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养不够,授课方式单一、学校开展的生态实践教育活动较少,生态教育实践基地欠缺。

三是家庭生态素养教育效果不佳、甚至缺失。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家庭在青少年生态素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技能,无法对孩子进行生态素养教育和引导。

四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制约着青少年生态素养的提升。由于现代媒体对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全方位的宣传和引导不够,生态环保法律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影响了青少年生态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施工企业“营改增”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基于货币时间价值表的时间轴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