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的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

时间:2022-08-15 06:32:02

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的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潜能呢?正确的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一、做好课前准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掌握的课程标准、新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为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关键的是要搞好课堂教学上的互动教学活动。而搞好这一活动的基础是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和保证,离开这一活动,课堂教学就成为无源之水。

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除了要全面的阅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

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让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也能使我们所教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生提供导引和参考,而教师的理解、处理、驾驭和超越教材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是从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实现课程与教学事件的整合。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深入浅出的钻研教材,达到吃透教材的深度。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依据,不等于说,只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不作任何增删或变动,相反,为把课讲懂讲好,教师必须在掌握教材、不脱离教材的基础上,巧为剪裁,下一番重新处理教材的功夫。

语文教学既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难点,“披文入情入境”,“语语悟其神”这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达到的境界;要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特点;要深入地揣摩编者的意图。处理教材时还要在“浅出”上做文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有具体到抽象,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处理教材中必须遵循的规律;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符合学生年龄心里特点。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针对学情,既遵循教材有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赋予教材生命的活力。

三、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

上一篇:浅谈小龄听障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交往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