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8-15 04:59:54

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当前小学德育实施模式面对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对小学德育教育注入更多的重视及思考。我国的小学德育采取的是大德育的理念,众多的德育内容构成了影响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主要原因。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则,回归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将“尊重”和“责任”当做小学德育的基本点,也实现小学德育紧随时代步伐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模式;实践;探索

引言:目前就小学德育工作来讲,它的实效性并不充足,主要原因是德育的目标过于高、大、空。德育内容在某种程度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它的实施过程违背了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认知能力,德育方法趋于简单化,没有前后关联,并且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却仅在接受教育,道德的主动性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细节的方法是将实现目标、内容分类、操作过程等方面细化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完全满足小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需求,将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小学生可以在看得见、摸得到的实践环境中成长。细节德育主要强调两方面:首先,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细化,用每一点关键细节当做教育实践的支撑点,创建细节德育的实施体系。促进做人做事的原则,从学生的内心开始建立道德素质。

一、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定义

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社会或阶段需求及受教育者的品德构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以及受教育者受教的相互制约的过程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把一些社会或阶段的思想政治准则以及法律道德规范转变成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活动。

2、德育实效性。指的是德育的实际效果,也就是学校在执行德育时所要到达的预定目标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之间的问题。

二、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内容方面的误区

从建国初期到新课改之间,我国的小学德育内容具备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五大方面。这其中表现出来的方向是毫无疑问的,它们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德,也是一个社会可以发展的基础。可是如此完善的小学德育内容在结构方面来看,实施的过程还具有一定的缺陷。

1、追求全面,希望可以让德育内容八面玲珑,使得小学生的德育负担过重。小学德育内容基本呈现的是将所有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均包含在内的状况,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完美”的准则来要求小学生。可是不论是从理论方面来讲,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讲,我国的道德教育以主流方面来看依旧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当中。这样的模式将道德教育的过程只看成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施加的影响主要指既定的道德标准,强调的是养成符合学生的行为规范。

因此,内容的繁重以及传统的道德模式就会令德育变成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另一门知识性课程。并且社会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个体需要具备的品德也逐渐增多,在传统的德育观念里,小学生只可以接受道德规范及概念的灌注,因此,小学生严重的负担可想而知。

2、远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构成学生的双重人格

(1)我们为小学生灌注的道德品德规范是一项被脱离生活的理性道德升华,它仅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行为规范,它要展现和表达的也仅仅是人的行为表现,没办法穿透人的内心。远离生活的德育,反而会令道德和品德过于形式化、抽象化。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小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

(2)当代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产生巨大转变的人们对于经济、价值的观点用不同方式向学校传授的道德规范宣战,而传统的理想化道德教育以及统一的道德评论规范,却令学生在教育的过程里缺乏自由的空间以及自主判断的能力,他们已经习惯被动的听从命令、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很多小学生就变成了表面君子,实际小人。从小就养成了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的习惯。

3、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将目标作为起点的德育内容,降低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建立小学德育起点的最基础的两方面就是德育目标以及小学生已具备的心理特质。当前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的会被我国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影响,德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发展的期望,都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接受能力,脱离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把小学生看做大人。这造成了小学的德育教育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也更加难以激发出强烈的道德情感以及道德需求,有的还会引发学生逆反的心理。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方法

1、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受到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小学生作为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实践、去探索,构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小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过程里,可以激发参与意识,建立小学生的远大理想以及奋斗目标,让学生可以在成功中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出来。学校为学生采取德育教育,是为了可以让学生透过德育教学的学习提升意识,社会经验越少、思维模式也就越简单、可塑性就越强。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渗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也是德育的主要方式。通过不同的课程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在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及道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学科教学里应当融入德育教育。

3、老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修养。老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老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平时工作当中,老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4、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了生活,德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学校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融入德育,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行动,不但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德育教育。

结束语: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对德育进行探索,不断挖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才可以令小学德育模式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

[2] 赵俊.学生德育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秀平台——科学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在学生道德构建中作用的研究[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

[3] 夏二梅.以“立人”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8.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见解 下一篇:如何建立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