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9-24 03:14:17

探索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趋势下,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认真研究和探索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环境的创设方面,谈构建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高校 和谐德育 构建 体系

德育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诸多环节、方法、手段、途径等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德育的实施过程就是德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活动过程”。德育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是德育系统的功能性发挥如何。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要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关键在于实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和谐。

一、和谐的德育目标是高校构建和谐德育的方向

德育目标是由许多个子目标有机构成的整体。德育目标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各个目标的和谐。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的和谐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

1.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和谐。高校共性目标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就每个学生本身而言,他们具有不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在共性目标的指导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个性目标,使共性与个性要求在目标实施中得到和谐统一。

2.原则性目标与具体性目标的和谐,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只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原则性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

二、和谐的环境是高校构建和谐德育的必要条件

1.学校德育。校园内部诸环境要和谐。如设施功能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高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深浅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对于高校德育目标是否能有效实现至为关键。

2.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是和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优秀健康孩子的培养首先起始于家庭,家庭德育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关键场所,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

3.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当今时代,社会参与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会本身就是个大学校。关心和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和风气。因此,只有走出学校,把德育工作的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三位一体,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和谐互动,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氛围。

三、和谐的德育内容是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重点

德育内容的和谐是现代德育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对德育内容的各构成要素,根据其在德育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整合,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内容实施中的相互脱节或顾此失彼。总体而言,现代德育内容的和谐,是通过逻辑性、层次性、动态性三方面来展现的。

1.逻辑性和谐。德育内容是一个由多层次要素构成的系统,其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外部表现是多形态、多层面的,但其内在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德育内容与德育过程各环节相互渗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构成了德育有机整体。

2.层次性和谐。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出如日常性内容――系统性内容――时政性内容、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相统一的立体综合的内容结构体系。这样的内容结构体系既具有纵向顺序性、对应性,又具有横向交互性、融合性,从而组成科学的教育目标、多层次教育规格和系统的教育内容。

3.动态性和谐。有效的德育必然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体系,它既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教育内容,又要从不同的受教育群体的实际出发选择教育的重点。它应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使德育内容在变动中和谐有序、在稳定中富有生机。

四、和谐的德育方法是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重要手段

用和谐的方式培养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校园中德育观念的创新。因此,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德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选择、运用有效的方法,达到内容与方法结合的自然、恰当、和谐、巧妙,提高德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收集一些生动的现实生活资料,并将资料的运用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这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德育内容,学校要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发展空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可以院系为单位,各自选定一个较为稳定的实践项目,学校适时确定实践主题,各自确定实践形式,让学生自己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达到自我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和谐德育,是以人与社会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协调德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共存,有效配合,使教育者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育人能力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并使其整体品德素养获得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高校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道德品质,使其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上一篇:让爱的世界洒满阳光 下一篇: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