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8-15 02:23:28

普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 目的 总结和分析普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预防措施,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456例手术患者病例资料, 总结分析发生感染的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采取的处理方法, 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456例患者中63例发生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13.8%。通过对比发现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手术时机、切口类型、手术室和病房环境、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都是与感染相关的因素,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配合抗生素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感染。结论 对于普外科患者, 应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时机尽快进行手术, 做好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工作, 并结合抗生素使用防治感染,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关键词】 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 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外科作为外科手术比较多的科室之一, 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胃肠道、阑尾炎及肿瘤等涉及炎症病灶及原有消化道内致病菌污染术野的手术较多, 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后, 轻则延缓患者伤口愈合, 影响医患关系, 重则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危及患者生命[1]。所以, 研究手术后切口感染意义重大, 通过对于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可以选择合适时机, 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把感染发生率降到最低。因此, 通过对本院普外科45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月, 本院普外科共收治手术患者456例, 其中男241例, 年龄1~75岁, 平均年龄52.3岁;女215例, 年龄2~76岁, 平均年龄53.7岁。其中有63例发生切口感染, 男38例, 年龄4~67岁, 平均年龄49.7岁;女25例, 年龄9~70岁, 平均年龄50.1岁。所有患者切口感染发生在术后5~12 d, 患者有发热(≥38℃), 切口有红肿、裂开、疼痛、伤口周围皮肤温度升高、有脓性分泌物等临床表现。

1. 2 诊断标准 结合医生临床经验, 感染诊断标准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标准[2]。术后对患者定期换药, 观察患者伤口情况, 如果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 及时请医生进行处理并全程对感染情况进行记录。

1. 3 研究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术前检查情况、病程记录、麻醉方法、手术时机、切口情况、营养状态、伴随疾病、切口感染出现情况及处理方法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年龄因素 经调查统计, 0~14岁和60岁以上患者感染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段, 主要和儿童、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是十分完善, 免疫力不强有关及老年人体质减弱, 免疫力降低, 对于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有关。见表1。

表1 各年龄段感染情况分析(n, %)

年龄(岁) 例数 感染例数 感染率

0~14 56 13 23.2

15~29 135 12 8.9

30~44 126 14 11.1

45~59 87 10 11.5

>60 52 14 26.9

2. 2 体重因素 在所有患者中, 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258例, 感染41例, 感染率为15.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手术时间和手术时机 在所有患者中, 手术时间>3 h的138例, 感染29例, 感染率为21.0%;手术时间

2. 4 切口类型 Ⅰ类和Ⅱ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269 例, 感染26例, 感染率为9.7%;Ⅲ类污染切口187例, 感染37例, 感染率为19.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5 手术室和病房环境 手术室的环境影响患者感染率, 层流手术室患者感染率比一般手术室小;病房中患者人数比较少, 陪护、探望的流动人口比较少, 阳光充足、空气比较新鲜、温度湿度比较适宜的病房里患者感染几率小。

2. 6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患者, 主要是老年人、儿童、有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患者本身能量供应不足, 合成代谢速度较分解代谢慢, 相应的生长因子合成慢, 蛋白物质合成少, 细胞代谢不旺盛, 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下降, 感染几率增大。

2. 7 糖尿病病史 在所有患者中, 有糖尿病患者38例, 感染13例, 感染率为34.2%;非糖尿病患者418例, 感染50例, 感染率为12.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本院发生的63例感染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①对于老年人和青少年等免疫力比较低下的群体, 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 在手术前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定,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减小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感染机会的增加, 同时要注意在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生素预防用药。术后尽可能安排单间, 减少人员流动, 减少感染。②尽可能选择层流手术室, 因为层流手术室空气流动性比较好, 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被医护人员身上携带的病原体感染;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缩短时间, 因为时间太长, 暴露时间太久, 增加感染几率;在手术过程中, 要做好切口周围的保护, 用纱布垫于切口周围;在缝合时首先止血要彻底, 用电凝或结扎的方法止住出血的小血管, 缝合时要分层缝合, 不留死腔, 防止术后局部积液导致感染[5]。③对于肥胖患者, 切开时避免在同一位置切开多刀和用力揉擦脂肪层;缝合脂肪层前用生理盐水冲洗, 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 而对于脂肪比较厚的患者, 可以分层缝合脂肪层, 必要时可在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条[6]。④手术尽量在准备充分后做择期手术, 使患者的身体、心理等状态达到最佳, 可以减少感染。医院要随时准备好急诊手术, 无论是手术人员还是手术相关器械, 都应该在患者急需手术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手术器械要齐全, 合格, 对于过期的和可能污染的器械进行及时更换。对于有污染的切口, 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⑤手术前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 请营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手术前后给予蛋白质、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饮食, 补充营养, 增强抵抗力, 促进恢复, 抵抗感染。⑥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时间在手术前0.5~1 h, 药效持续到手术后4 h左右。围手术期根据本院的病原菌流行性选择合适的广谱抗生素。一旦发生感染, 采集标本后尽早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或适当使用广谱抗生素, 药敏结果出来后使用敏感抗生素。⑦保持良好的病房卫生, 控制病房内患者人数和探望人数, 病房内要经常打扫, 进行紫外线杀菌, 要经常通风, 保持充足的阳光, 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综上所述,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 相关因素复杂, 应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时机尽快进行手术, 做好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工作, 并结合抗生素使用防治感染, 降低感染发生率,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育朋, 谢波.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性因素及预防.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1, 6(6):26-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5):314-320.

[3] 王冬梅.对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 9(9):214-216.

[4] 戴江峰, 林智宏, 胡月明.普外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学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0):4503-4504.

[5] 黄铁熬. 38例普外手术中切口感染调查分析.河北医学, 2012, 18(12):1785-1787.

[6] 孙晓东, 郑向群, 韩宏光, 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8):4006-4007.

[收稿日期:2014-10-09]

上一篇:气管镜下给药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一篇:泮托拉唑联合常规止吐方案预防化疗致胃肠道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