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堂多些“思品味”

时间:2022-08-15 12:01:09

让思品课堂多些“思品味”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创设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以获得每一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在思品课堂上,仍会看到一些无视学生个体存在的、“非人化”的教学片段。

镜头一:

某校初一年级思想品德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法律护我成长》。任课教师课上得很精彩,突出了家庭与学校的保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现了广泛参与,并且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然而,当教师请一位女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体会时,该女生支吾许久,竟潸然泪下,不知所云。一句“对不起,请坐下”虽保护了该生的自尊,但该生在后半节课乃至这一天的心情却可想而知。课后找该生一谈,才知该生父母离异,父亲另筑新巢,母亲改嫁他人,孤苦伶仃的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她说学习《法律护我成长》时,少的是认同,多的是抵触与反感……

一刀切、模式化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换来的是课堂的乏味、育人的失败。

镜头二:

某班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习“树立远大理想”这一内容。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大谈理想的重要性,意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强调在当前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阶段,应该服从祖国需要到老、少、边、穷地区支援祖国建设。学生当即予以反驳:现实社会并非如此,为什么领导干部的子女总是到最好的地方、最好的单位?就连老师你不也是从落后的山区来到我们富庶的城市的吗?教师在语塞之余,只能告诫学生要想考出好分数,就得按书本上的知识去答,越准确、越漂亮、越高调越好……

在赞誉学生的勇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的教已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只是死灌、硬灌。而一旦遇阻,教师则以考试这一“尚方宝剑”避实击虚,企图服众,但这无疑是徒劳的。学生增加的只是虚伪和世故,遏制的是个性的自由生长。

或许有的同仁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例子不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毫无“思品味”的教育现象有没有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功利主义的闭门造车的读书方式在课堂上依然屡见不鲜。高高的围墙把学生与社会“保护”性地隔离了,也与生活隔绝了。

思品课堂上充满了一系列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念、符号系统,充满了做人准则与要求的谆谆教诲,而对周围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却关注甚少。因此,要真正落实思品课的教学任务,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立足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学习,获得个性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动脑思辨,想一想,猜一猜

动脑思辨是在学习某一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时,为了达到理解的要求,教师通过设计某一情境或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事物现象中、问题情境中去思考,课主要讲什么,关键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甚至可以猜一猜,这个问题可能是怎样的。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应用得法,问题情境有趣味、有引力,就可以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其中,积极动脑,通过想、猜,充分彰显学生的潜能,为发展个性提供契机。

例如,在学习“非公有制经济”时,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父母所在的单位、从事的行业,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式,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就理解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进而明白了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有的学生产生了新的想法: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是否都会变成“非公有”?既然都是为社会主义作贡献,为什么会存在收入的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非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剥削呢?

由此及彼的思考,充分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思辨比较中,既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也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个性的生长。

二、鼓励学生语言表达,讲一讲,说一说

从产生想法到语言表达是一个飞跃,是一个对思想的整理过程,是从零星、杂乱走向系统、条理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讲、多说,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自纠问题,自我深化;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展示自我。要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或在理解“为什么”的基础上复述事物的现象、本质“是什么”,或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疑惑点,甚至新观点。其间,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鼓励,及时把握时机,找准疑点,“投石激浪”。

例如,在学习“艰苦创业”时,有的学生谈道:“现在还存在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化等违法犯罪行为,哪里还谈得上‘艰苦创业’!”这时,教师要在肯定学生独到的视角、对社会关心的同时,还应针对疑惑点,组织学生畅谈,以认清事物的本质,看到社会上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干部才是主流。艰苦创业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时代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需要的……这种表达,既显露了学生的思想,保护了学生张扬的个性,又通过讨论纠正了学生思想上的偏差。

三、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试一试

实践表明,在学生已初步掌握某一知识或基本技能时,并不意味着其实践能力真正地提高了,真正懂了。为进一步解决如何运用、怎样操作、会怎样变化等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情境,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碰到“怎么做”。“会怎么样”的新问题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试一试,对了,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对个性的培养无疑是一剂兴奋剂;试得不对,产生了新问题,无疑又带来了新的思索,“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又会吸引学生继续探索下去。如学完了法律常识后,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节中进一步检验知识,增长知识;学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

四、鼓励学生体验,看一看,品一品

鼓励学生体验,形成深刻的情感是思品课追求的目标。毫无疑问,通过体验获得的情感是刻骨铭心的,对学生形成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十分有利。教学中,有的教学内容思想性强,不能仅用说教的形式让学生接受;而有的教学内容又囿于种种限制,学生不可能一一都亲历、尝试。为此,需要教师通过身教言传、熏陶、感悟、自省等手段,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自我想象、自我教育。教师可运用图表、录像、电影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也可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去看、去品……

有这样一节课,颇耐人品味:该课的教学内容是“珍惜时间”。上课后,教师迟迟不开口,学生也静静地等待着……教室里相当寂静,这时教师打开音响:嘀答、嘀答、嘀答……音响中传来了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秒针声,最后整个教室中都充满了这个声音。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这时,教师发问:“这是什么声音?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如此导入,先声夺人。在讲时间的利用时,教师就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组织学生分组体验:做下蹲运动、画画、写字、做数学题……极具渲染的时间流逝声,富有意义的分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无疑从中品味出了许多……

毫无疑问,思品课应该上出“思品味”,而教师是关键因素,只有做到眼中装满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味”!

上一篇:高中物理必修课本中疑难点的解读示例 下一篇:用地理知识在各行业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