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时间:2022-08-15 10:19:06

微电影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摘要:近几年,我国微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井喷状态,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载体,微电影应该构建起适应网络的“微时空”叙事策略,以在有限的时长中更好地表达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叙事方式和聚焦来探讨微电影应该构建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关键词:微电影;“微时空”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96-01

一、引言

随着Web2.0的来临,传媒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这些碎片化的符号似乎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在市场浪潮的推动下,2011年成为我国微电影元年。在这之后的几年,微电影创作更是呈现出井喷的状态。其不仅给予了草根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更是给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这几年的微电影创作虽然盛况空前,但是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出产大、精品少、传播效果不理想。归根到底,是缺少一个好的故事,缺乏一种优秀的叙事能力。电影是创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存的理想世界,[1]剧本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著名作家马原说“:在我看来,剧本首先是一个故事,就像我们说苹果首先是一枚水果一样。对于观众而言,观看的时候接收到的是一个故事。”[2]剧本是一个故事,叙事则是如何“讲故事”。叙事作为剧本的一个元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事是按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顺序,把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的一系列生活事件。[3]这些事件需要按照某种逻辑进行叙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导演所要表现的主题,所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对电影来说尤为重要。在微电影创作良莠不齐的今天,也许有必要对那些优秀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总结,以寻求一种在极短时间内有效表达电影理念的较为实用的叙事策略。

二、“微时空”叙事策略

一部电影的时长一般在90分钟以上,而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30~3000秒,这就对微电影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电影在时长上的缩短,可能会丢失“大电影”所具有的在反映社会生活上的广度、深度和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也就是说,更短的时长要求微电影在叙事上要有更加高超的能力和手段,才能做到不因时间的缩短而使影片在艺术和思想上减分。为此,那些优秀的微电影逐渐建立起一种适应于极短时长要求的“微时空”叙事策略,是借鉴于“大电影”又不同于“大电影”的、适用于微电影时空的叙事策略。所谓“微时空”的叙事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碎片化、符号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在技术和内容上都呈现出极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即零散化、去中心、反传统、反权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根据网络传播规律对电影的叙事结构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微电影在网络上的传播。在传统电影的叙事中,为了使观众更加清醒地融入故事,多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叙事模式,[4]这来源于书面叙事,但在快餐化的网络传播中,又难免显得死板、僵硬和严重的强制性。要在“微时空”中达到一部所谓大电影才有的对社会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观照,微电影常常需要碎片化、符号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例如,多线叙事、环形结构叙事、乱线性叙事,而不是最常规的以时间为基准的顺叙或倒叙。符号化则为微电影的时空压缩提供了强大力量,一个特色鲜明的符号几乎可以浓缩一个时代。借助某些时代的特有符号,就能达到时空转换的效果。例如,镜头从邓丽君到小虎队的符号转换,就完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过渡。这种压缩时空带来的戏剧性,作家格非曾对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富商乘船横渡太平洋,他在甲板上遇见一位妙龄女郎,对其一见倾心。一天晚上,富商约少女到甲板散步,并以钻石戒指相赠,但在少女拿戒指的一瞬间狂风大作,一个大浪打来,船体摇晃,钻石戒指落入海中。之后两人皆郁郁寡欢,即将成功的爱情故事就此中断。多年后,富商再次乘同一条船来到同一海域,想起了昔日少女,并为自己的运气懊丧,此时一位侍者端来一盘鱼,富商夹起一块鱼放入口中,只听见嘴里“嘎嘣”一声……[5]格非讲到此处便问学生,富商吃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答案几乎一致“:戒指。”格非随之给出了这个故事作者的标准答案:一块鱼骨头。碎片化、符号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电影那里得到借鉴,后现代电影开放式、无中心、零散化的叙事方式可以使微电影在极短的时间内跳跃起来、活泼起来,时空被压缩,其着重表现的时空呈膨胀状态,可以更好地表达微电影的文化内涵,这种无深度、少思考和快节奏也正契合了网络时代的大众心理。我国微电影的大红大紫,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网络使用者对碎片化、娱乐化和快餐化信息的心理需求。

(二)聚焦

“聚焦”是电影叙事的术语,指“谁在看”,聚焦问题即“谁在看”的叙事问题。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就“谁在看”的叙事问题给出了3种可能的答案:第一种是“上帝视野”,即全知的叙述者,所说的比电影人物知道的多。第二种是叙述者只说电影中某个人物的所见所闻,又叫“视点”叙事或“同视角”叙事。第三种是叙述者比电影人物知道的少,又叫“行为主义”叙事。[6]第一种叙事“无聚焦”,这种叙事一般使用现在时、过去时和第三人称,力图表现事件的“客观性”,从而隐藏其实际进行的选择和组织。第二种叙事“内聚焦”,以所述人物为载体,这意味着受该人物视野的限制,这种叙事常常使用第一人称,其所述自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三种叙事“外聚焦”,以第三人为视点,从目击者的角度叙述人物和事件,对事件的本质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不做解释。这种方式容易让观众模棱两可、心生疑惑,用于制造悬念,勾起好奇心。就微电影的“微时空”来讲,为了达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跳跃,聚焦问题上按理该多采用“无聚焦”的上帝视野,以便观众在时空跳跃时不至于云里雾里。但是这种全知的视角又不利于微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烘托矛盾、制造悬念。常常无法达到情节起伏大、悬念设置更具效果的状态,所以这种聚焦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多优秀微电影的青睐。相反,“内聚焦”和“外聚焦”的方式被微电影广泛应用,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制造矛盾和烘托高潮。尤其是“内聚焦”,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伴之以代入感极强的主观镜头,使得观众有强烈的“角色扮演”之感,尽管这是影片强加给观众的。这种“角色扮演”正是迎合了观众猎奇和共鸣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对网络传播高度互动性的一种体现。例如,法国微电影《调音师》就采用了碎片化、符号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内聚焦”与“外聚焦”的聚焦方式,展现了一个伪装成盲人调音师以期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消费,并伺机窥探别人隐私之人的离奇故事。在短短14分钟内就突出了人物性格,制造了悬念,压缩了时空,使得影片结构紧凑,所表现的时空极大膨胀,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该片也获得2011年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第3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奖。

三、警醒与思考

在这个消费主义全面渗透的时代,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欲望的创造。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我国微电影的创作日益具有商品性,各种广告植入也层出不穷,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工业”。正如批判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文化创作越来越具有了商品生产的特征,“文化工业”为了消费而生产,把一切艺术作品都变成了商品,为了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使不同文化具有统一性。这种“文化工业”凭着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最终会加深人的“异化”。所谓文无定法,虽然优秀的微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具有一些共性,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叙事策略已成为一种标准,微电影的创作不应落入工业的“模具”之中,成为生产流水线上无差别的商品。微电影的创作需要人文表达与商业利益的结合,归根到底,它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是表达思想、观照社会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法).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

[2]马原.电影密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7.

[3]韩世华.电影情节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1989(1):89.

[4]杨晓林.微电影的分类、特征及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15(2):65.

[5]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5.

[6]弗朗西斯瓦努瓦(法).书面叙事电影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0.

作者:李钟汉 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对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意义 下一篇:技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