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7 04:09:07

微电子技术论文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1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是在透射电子微观领域最有效的成像技术。它是综合了扫描和普通透射电子分析的原理和特点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分析方法。它在表征包括有机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纳米尺度材料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开始被广泛应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主要技术。本书是一本先进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教科书。

本书全部内容共分为14章:1.简介,主要介绍了电子显微探针的需求、比较不同类型的显微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优势和其可能的应用领域;2.扫描透射电子显微仪器发展历程综述,本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从1932年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到其不断完善,最后成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手段的发展历程;后面各章共分为3部分,第1部分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基本知识,含第3-4章:3.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本章作者阐述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设计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等知识,同时对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先进技术做了简要介绍;4.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在纳米材料和生物样品方面的应用,主要对原子级分辨率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在纳米和生物样品中的应用做了详细描述。第2部分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成像理论,含第5-8章:5.高角环形暗场像-扫描透射电子像理论和成像模拟;6.环形明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理论,5、6章主要介绍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基于衍射动力学理论的成像原理和环形明场理论近期的发展;7.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中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及其成像,尤其是使用非弹性散射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8.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获得的电子能量损失近边结构数据以及对一些实际材料的应用。第3部分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成像的高级技术,含第9-14章:9.像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10.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中的二次电子像,主要介绍了一种最新报道的基于二次电子新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成像形式;11.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技术,成像理论及其最新实验进展;12.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技术中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无机材料中的应用;13.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中的电子全息术和洛伦兹电子显微技术;14.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最新热点和未来期望,主要回顾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如使用EDX进行元素分析、成像理论的完善等,并以作者的视角简要的讨论了其发展前景。

虽然本书不同章节是由不同的相关领域研究者分别撰写,但本书的编辑已经把物理符号和内容合理的编排与调整。本书编辑希望最后呈现的是一本为介于专业和初学者中间的人准备的一本关于电子显微镜学方面的专著。本书旨在为本科生、研究生和早期的研究人员描述和解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使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描述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和样品中的物理现象。同时对于在理论中的数学有疑问的读者,许多样品很好地解释了相关的理论。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2

生物医学电子显微学是电镜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应用电镜观察研究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其变化,揭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技术,对建立现代医学完整形态学知识结构体系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至关重要。为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生物医学电子显微学》课程,旨在使学员系统地学习超微结构知识,掌握超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实用意义,扩大科研思路,为课题设计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室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经过积极探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构建面向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生物医学电子显微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其目的是使学员掌握与研究相关的超微结构研究的实验技能,为超微结构研究奠定实验技术基础,拓展课题研究思路。为了使课程具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提高超微结构的研究水平,突出电子显微学在基础医学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1] 。首先,将细胞超微结构纳入电镜技术的教学,系统地充实有关新的电镜技术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理论知识,把超微结构理论知识与电镜技术整合为生物医学电子显微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建设。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让学员在学习电镜技术时了解细胞超微结构,在学习细胞超微结构的过程中掌握电镜技术。另外注重融合、吸纳本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验实例,更新教学内容,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中的新进展、新技术融入教学,增设了培养细胞电子显微学研究技术、特殊组织细胞(如海马)的取材技术、电镜原位杂交技术、硝酸镧示踪技术、钙离子示踪技术等,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为研究生更好的利用电镜技术为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为了使研究生更好地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我们建立了开放型技术平台[2] ,为研究生课题研究提供选题设计、实验技术方法、镜下图像观察、结果分析与论文撰写等技术指导,既保证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促进了本学科实验技术的发展,充实了教学内容。同时多层次与我校形态学专家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聘请他们协助指导研究生超微结构研究工作。

2 实施有利于实验技能培养的教学法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科学素质;改进训练方法,解决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应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建立互动教学园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1 理论教学

在细胞超微结构的教学中采用大量典型的各系统超微结构照片、模式图和事例充实理论教学内容,使学员了解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常改变与功能变化、发病机理及疾病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电子显微学在疾病病因、病情、分型及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在有关电镜的结构与原理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视频、动画和实物等多种辅助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讲解样品制备技术时,强调取材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失败事例使学员认识到样品制备在超微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性。

转贴于

2.2 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重点训练学员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使其掌握正确规范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①突出重点,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②突破难点,使学员掌握电镜操作技能;③强调镜下观察分析的重要性,提高学员的研究能力;④考试、考核并举,重在能力培养。

3 新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与调整,拓展了教育规模,提高了学员对生物医学电子显微学的认识及科研技能掌握和应用的能力,增加了选课率,增加了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的电镜使用率。两年来完成了593人次.2374例的样品测试任务。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充实,促进了教员查阅文献的主动性,追踪技术进展的积极性,使教员队伍综合素质整体跃升。通过建立开放型技术平台,促进了电镜实验技术的发展,两年来协助完成科研任务474项,在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的配合下开展了电镜诊断研究,涉及到肿瘤疑难病例的诊断、肾穿刺活检的电镜诊断、神经.肌肉活检电镜诊断等,开展了对细胞组织起源的鉴定,细胞损伤的早期观察,纳米材料的测定等,既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又解决了临床疑难,推动了临床科研,提高了电镜的有效使用率,使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肖桃元.电镜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杂志,2002,2(7):30-32.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教材建设 微波技术课程

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65-0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从实际教学来看,微波技术课程应用“矢量分析与场论”、“特殊函数与数理方程”等工程数学的知识较多,概念抽象、公式复杂,电磁场分布和计算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质量工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微波技术的教材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微波技术教育教学管理者要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出版的微波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为例,对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进行探讨。

一、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思路

微波技术系列课程的大多教学内容一直沿用的是早期的经典理论知识,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缺少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微波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微波工程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问题,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此,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合理规划、整合增补教材内容,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建材建设思路。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给微波技术课程的电子教材带来新的契机,开发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电子教材建设的关键。

结合上述思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出版了一套立体化教材,该套教材从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在强调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把现代科技理念和经典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内容新颖,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该套教材主要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微波技术的特色课程改革,就改革课程的主导思想出版一套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非微波方向专业类特色专业规划教材,旨在总结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和电子科学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微波技术基础和计算微波等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根据专业课教学要增强理论性、突出专业特色,向学科深度发展的精神,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相关学术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并扩充,以求形成一个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系统性强,既能满足专业课学习需求,又具有一定工程应用前瞻性的知识体系。

二、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特色

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特色:

(一)实用性

根据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保留经典的传输线基本理论、微波传输线和微波网络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该套教材将常用微波器件的内容精炼为一章。国内同类教材中有关微波器件内容的分多章介绍,过多地采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分析,耗费学时较多。该套教材从工程实际出发,注重物理概念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在应用传统的“路”方法分析传输线理论的基础上,从“场”方法强化传输线理论。此外,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还打算在新版内容中微波传输线一章中,增加传输线理论到广义传输线理论的推广一节,使学生理解传输线理论对TE、TM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并得出多导体传输线电报方程,更适合教学。

(二)突出工程实践性

该套教材在保留经典理论及方法定的基础上,从工程实际出发,注重物理概念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加微波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辅助设计内容,并首次引入常用微波仿真设计软件(针对无源器件的HFSS设计,有源器件的Microwave office设计)使用方法和设计范例等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主干理论,即为理论补充的工程实践系列。每一个理论之间逻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实际应用技能的逐步提高,上一个理论是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下一个理论是上一个理论的深化。微波工程是培养具有微波技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工程领域的设计及应用,因此教材体系的建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补充部分都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为着力点,从电磁仿真设计软件出发,对微波工程中元器件的设计加以介绍,学习常用的微波仿真软件HFSS和Microwave office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范例。

(三)立体化

《微波技术》为微波技术立体化教材中的核心教材,与之配套的有实验教材——《微波技术——测量与仿真》,学习指导书——《微波技术学习与解题指南》,以及电子教材——《微波技术电子教案与课件》等辅助教材。这些辅助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体系和内容上相互支撑,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四)配备现代教学手段

书中每章后面附有内容提要,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另外,配合该教材的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开发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同时,开设微波技术基础课程网站,实现远程教学、网上答疑和测试。

微波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由多媒体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构成,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二是网上讨论、答疑。网上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微波工程课程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双向讨论。网上答疑则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定期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并分成不同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计算机给出正确答案和评分。四是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全程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和实验录像等教学参考内容。五是网络资源。把与微波工程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三、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成果

该套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已累计印刷4次,累计印数上万册,且已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烟台大学、海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陆军军官学院、集美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几十所学校采用,作为微波技术课程的主教材或参考资料。

该套教材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该套教材从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在强调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把现代科技理念和经典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内容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已经上网,包括大纲、习题、学习要点、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和授课全程录像(包括微波技术全程授课录像40讲、微波技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16学时)、微波技术仿真软件等,被数次浏览和下载,供兄弟院校在教学中使用。本课程教学资源和主讲视频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并有网友读者的评价性语言。所开发的微波技术系列多媒体课件在“光盘中国”网站上向全国发行,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二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和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三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

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以教材建设为部分内容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取得了显著成效,微波技术课程已入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由课题组申报的“质量工程背景下的微波技术课程精品资源建设与实践”获得2013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李辉.以高水平教材建设工作为基础全面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孙汉文.教材建设的原则与实践——关于几个关系问题的处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6(12)

[3]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4]李华.系列化、立体化、网络化、电子化:大学教材选题开发的趋势[J].编辑学刊,2005(2)

[5]吴平.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GGH07081);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微电子学专业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微电子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既需要设计和制造的人才,又需要科研和教学的人才,也需要管理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微电子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的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微电子背景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课程现状

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很深,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强。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许多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计划与其他本科专业有相当的雷同,这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导致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坚实。

2.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现象严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当前电子技术实际需要的技能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重复,层次不分明,衔接不科学,注重每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轻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3.重视教材的编写,轻视专业建设和课程的开发。

4.授课方式单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实施“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仍然偏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许多学校对许多课程的教学实施手段与要求相距甚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微电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必须系统地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些基础课程与微电子专业课程的内容有许多重复之处,比如:《电子线路》教材中的内容与微电子学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课程中的内容有许多重复。为了避免重复,需要有合理的开课时间安排,如《电子线路》课程应安排在《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之前,这样有利于合并课程中相互重叠的部分,既节约课时,又保证学生的系统学习。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以电子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为基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之中,它改变了以定量估算和电路实验为基础的传统设计方法,成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因此,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增加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可以与集成电路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2.加强计算机的训练与应用,EDA设计技术是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过程都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或电子自动化设计技术的工具,以计算机为基础,因此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路开发能力。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不断地进行计算机训练。不仅在硬件方面,而且在软件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在学习《计算机基础》、《B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期间,要结合上机训练和编写基本的程序,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软件的使用。同时,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技术内容引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强是该课程的显著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了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及方法,但理论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稍微复杂的电路图就看不懂了,也不会分析和调试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电路。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吃力,甚至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该课程时产生了畏惧感,在以后的学习中凡是遇到跟模拟电路有关联的课程都不自觉地带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许多老师反映难教,教学效果比较差。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1.授课。学生注意力的高低,是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微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学习过程中困难大。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和理论分析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时听起来、看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对于该课程中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讲课效率低下。而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声为一体,动静结合,把看、听、说、写、想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集中,可以更好地增强听课效果。教师交替使用几种授课方法可有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2.开展课堂讨论。把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专门抽出时间留作课堂讨论,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课外文献阅读为讨论内容,通过科研专题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3.实验和仿真。在集成电路设计及CAD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入实践环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VHDL模拟、电路模拟、器件模拟、工艺模拟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EDA实验资源,在实验中利用可视化的技术使原本抽象、实验难度大、成本高或无法演示的内容形象化、可视化,使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容易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适时进行简练清晰的解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理论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先进的半导体制作工艺相关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制作工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以后从事微电子行业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进步和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当前流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由于实验室购置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微电子专业的实验设备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容易损伤,同学们很难得到上机锻炼的机会。而使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方式,过程简单灵活,交互方式多样,结果直观明了,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虚拟仿真技术在微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路设计方面,基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实现对电子线路(包括集成电路与版图)的模拟仿真;二是在微电子工艺与器件方面,基于半导体工艺和器件的计算机辅助技术TCAD实现对微电子制造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结构及工作过程的仿真与演示。使用仿真软件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包括软件所具有的可升级性,在课堂和实验中通过软件设计微电子电路、工艺和器件,在屏幕上模拟其功能,可使教学概念清晰,内容生动,过程可视,还能够大幅节省实验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经济高效。

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创新能力及组织所学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设计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组织带有研制产品意义的综合性应用课题,指导学生小组做设计。学生可以事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仿真研究,然后实施,从而节省设计时间,节约体力和精力。课程设计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研究的能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例如以研制有新技术指标要求的集成温度传感器为课题,让学生首先利用计算机做电路综合、模拟调整、仿真、版图设计与验证并制备出掩模版,然后投片到芯片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问题,必要时返回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设计和投片。这个阶段要增加工艺制备实践的环节,注意工艺技术的培养。当然,要在毕业设计的有限时间中成功地研制出一个新的微电子产品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把这种有创新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去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目前,我国人才供求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所供非所求,所教非所需”的不对称现象:一方面,我国对集成电路设计师的需求达几十万,人才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却有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育要针对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探索新型的高水平、复合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及时了解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振文,王俊年等.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2]黄翠柏.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

[3]张德时.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学生多元化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

[4]汪慧兰.微电子技术课程设置与改革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5]常青.关于在非微电子专业开设微电子技术概论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9-02

微电子产业是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集成电路制造起步早,素有中国微电子南方基地美称,云集了像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苏长电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企业,已形成了清晰的设计、制造、封测及配套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市也提出了打造“东方硅谷”,使IC产业成为无锡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于1973年,为我国微电子行业培养了三千多名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我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堪称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下面介绍笔者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长期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更好地接轨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顺应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近700万元,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下设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组装、芯片测试四个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教学实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为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微电子实训基地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任务,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微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真实的硅片、真实的工艺流程、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我们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三方合一”培育人才。

1.“中心与教室合一”:把凳子、移动式投影仪搬进实训中心,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展开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设备操作演示,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并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教师边讲边做,学生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2.“学生与学徒合一”: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捐赠了3.5万的电脑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软件,和学院共建版图设计“校中厂”。专业聘请强芯微电子的工程师指导《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训练》课程,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到强芯“校中厂”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逆向设计单元电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协同企业本部的工程师完成大型的设计项目。

通过引进强芯微电子校中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以下是学生在强芯校中厂完成的电源适配器芯片AC1207图样。

三、考证培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延伸

社会培训功能是对基地开放资源,增强辐射能力的基本要求。本专业2008年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授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签订“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协议”,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三位老师为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近三年来,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共有323人获得了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

在岗位培训方面,近年来共为无锡市劳动局、盐城职高等兄弟院校、江苏长电和华润华晶等企业提供了近70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延伸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了实训基地的影响,体现了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技术服务是微电子实训基地功能的提升

近三年来,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十余项科研成果,如《LCD驱动电路SXM1305的设计》、《调幅信号接收芯片NJ8880设计开发》、《高压触发管的设计与试制》、《高压TVS的设计与试制》、《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半导体工艺中晶体缺陷的线外检测》、《小芯片封装良率的研究分析》等横向课题。这些科研成果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另一方面,承担科研课题也是加强教师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科研课题为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介绍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课题的试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功率晶体管安全工作区测试装置的设计制作》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完成。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无锡最具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微电子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考证培训、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通过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与科研骨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加强,合作企业员工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他们屹立潮头、勇挑大梁,必将为无锡微电子行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庆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实现和效益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微电子学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44-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我国本科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本科生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些知识陈旧,与现实脱节[1];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2],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一些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这些问题。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技术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的高考[3]。但不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怎样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很多高校和老师认为校企合作既是高校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并且对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例如:刘丽莹等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共建实验室”、“外聘研究员”三种教学模式[4]。黄汉华、陈勇等围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5]。陈卫莉对校企合作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1]。张炜等提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6]。

本文以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针对我校微电子专业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对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

1.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南方基地,需要大量的微电子专业人才。无锡是中国微电子产业的摇篮,是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的诞生地,微电子产业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无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530计划),大力吸引微电子高端人才,创办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2013年无锡市政府又出台了《无锡市微电子产业规划(2013―2020)》,为无锡市微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无锡微电子产业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完整,产业规模庞大,管理比较完善的良好局面。2013年无锡市微电子产业合计完成营业收入652.12亿元,规模列全国第二[7]。SK海力士和华润微电子分别以第二名和第四名入围201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制造企业。江苏新潮科技集团、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和英飞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分别以第一名、第七名和第九名入围201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封装测试企业[8]。

虽然无锡市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微电子产业的优秀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微电子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高校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作为坐落于无锡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高校,江南大学微电子专业可以发挥人才优势,为无锡的微电子产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2.江南大学注重校企合作。无锡日报2013年9月21日发表题为“江南大学发挥高校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做无锡的创新引擎和发展智库”的文章,文章指出:“江南大学提出要以项目为平台,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添砖加瓦,这是江南大学推进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9]。”江南大学作为无锡唯一的一所211重点建设的高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无锡地区的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本地区的经济服务。比如:与无锡市政府合作建立的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学校成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无锡国联等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各学院建有四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二级董事会,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10];江南大学的科研经费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加,其中60%~70%的科研总经费来自于与企业的合作[11]。总之,江南大学一直探索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为我校微电子专业寻求校企合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3.微电子专业自身建设的特点。微电子产业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集成电路自诞生以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即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各种半导体新材料和新器件层出不穷。微电子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必要进行专业的实验技能培训和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得上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的实验培训,还有必要阅读一些最新的参考文献,参加一些前沿科学的研究,甚至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但是,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非常昂贵,一套设计软件要几百万人民币。一个小型的微电子工艺实验室的建设也要几百万到几千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每年实验室的维护费用。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这是很难承受的。其实,对于国内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比较好的高校,其实验室也主要面向研究生开放。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寻求校企合作。而微电子作为无锡最主要的优势产业,也给我校微电子专业提供了加强校企合作的机会。

因此,无论是从学校周边地区微电子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学校的政策,还是从本专业自身建设的特点来看,校企合作是提升微电子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提高我校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和技术攻关。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学研结合。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例如: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鼓励老师承担企业和研究所的横向课题,让大三和大四的一些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这样既发挥了学校的智力优势,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使得学生学以致用,为以后学生参加工作或者继续学习深造提高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共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观一些重点企业、研究所的生产车间和设计实验室,并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研究所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一下微电子工艺和设计的实践过程。学校也积极为大四的学生联系周边的微电子企业和研究所,鼓励学生去这些企业实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既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在职人员互聘。我校微电子专业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而且,有许多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目前的现状是老师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微电子学科的前沿比较了解。但是,对企业的需求和微电子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是很了解,导致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还有一些教师,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获取了一些核心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的投入,没法把一些研究成果产业化。而我国的一些微电子企业研发能力相对不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因此,有必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和研究所的课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技术攻关。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真正深入的生产的第一线,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合作,研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鼓励企业和研究所的工程师和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授,讲授一些微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甚至也可以请这些有实际生产和研发经验的专家参与编写本科生的教材。由于这些工程师和专家均来自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有更丰富的生产和研发经验,对微电子产业的市场需求更了解,对提升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3.共享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但凭高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微电子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当然,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可以有偿开放一些实验设备和设计软件让学生用于科学研究、实践操作甚至参与企业的研发,这样既有助于企业能提前了解这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能留住一部分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从而使学生也愿意留在企业工作。而高校的微电子实验室,也可以面向企业开放,从而共享实验室。总之,通过共享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高校和企业实现了共赢。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校微电子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三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学研结合”、“在职人员互聘”、“共建实验室”。这三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对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优秀微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卫莉.基于校企合作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研究,2012,(6):35-38.

[2]邓建高,王敏.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26-27.

[3]关庆丰,罗丹阳.高考将分为技术、学术两种模式[N].北京青年报,2014-03-23.

[4]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9-140.

[5]黄汉华,陈勇,李璋,徐玲芳,王文峰.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5.

[6]张炜.以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3,(30):77-80.

[7]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652.12亿元规模全国第二[EB/OL].(2014-03-22).

http:///2014/0322/80229.shtml.

[8]我市5家企业入围全国IC三业十强,4项产品入选创新产品和技术奖[EB/OL].(2014-03-24).

http:///Web101/zxzx/wdzcydt/6718926.shtml.

[9]渊博.江南大学发挥高校优势,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做无锡的创新引擎和发展智库[N].无锡日报,2013-09-21.

[10]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江南大学校情概览[EB/OL].[2994-05-01].

http:///newver/newhtm/jianjie.htm.

[11]高一,胡桃.无锡所需,就是江大所为[N].无锡日报,2011-11-08.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微课;技工院校;电子技术教学

一、微课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的网络视频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1]。为现实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国内学者胡铁生2011年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从此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从相关文献了解到,微课有多种微视频类型(如故事讲述型、知识复习型、技能演练型等)并且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使用,围绕微视频可以增加微教案、微课件、微学习任务单、微练习和微作业,甚至结合翻转课堂等模式开展教学,并且在小学、中学、技工学校等逐步推广应用。

二、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电子技术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个电类课程的基础学科,主要学习的有电子元器件的构成、电路的构成和直流稳压电源的构成等[2]。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特点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短,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时常一般在10分钟以内,以5~8分钟居多;二是微课的主题较为突出,微课因为实践原因,通常只在一节课中只有一个主题,讲述一个知识点或者讲述一个问题;三是使用更为便捷,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微时代,学习已经转变为一种碎片化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电子设备(3G手机、ipad等)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视频学习知识。

三、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现在可以将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及教师制作微课水平及经验不足、技工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1.教师制作微课水平及经验不足

微课实现的途径是通过互连网进行视频性质的传播,那么这个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就直接决定了这堂微课是否成功。现阶段,微课视频的制作是困难的,它需要教师对于讲解知识点作出合理选择,需要制作的视频保持连贯,对时间作出合理把握,并且有一定的精彩度,而技工院校的教师对于微课制作的水平和经验是相对不足的,这样会影响微课教学视频作用的发挥。

2.技工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相对薄弱,且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缺少自主学习意识。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对于微课并没有坚持去学习,对于微课的点击也会因为自身情况断断续续。

3.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微课应用存在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和传统课堂对比起来,微课不能够做到收集学生的及时反馈,老师不能够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而学生想要反馈也因为机制的不健全而不方便,久而久之,不会的问题便只能搁置了。

四、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培训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

技工院校需要培训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进而提高微课的质量,提升微课的教学效果,在知识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结合现在电子技术教学的课程,并且针对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分析,知识点应该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的重点或者是教学当中的难点;在制作视频的连贯性上,要求老师在制作电子技术微课教学视频之前,设定教学纲要,且按照这一纲要进行讲解。遇到简单的内容时不可以随意地选择略去,在一单元的视频制作当中,不能跳跃式地去讲解内容,应该做到前后要讲解的内容有联系。在时间的把控上,教师应该做到所讲解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形成一个整体,做到每一节微课视频都能让同学有所收获,做到条理清晰;在微课视频的精彩程度上,需要教师所制作的视频具有趣味性,可以用一些笑话或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来结合要讲的知识点,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些图片以及实物进行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程度。同时,在对视频进行设计录制时,视频的整体色彩不能过于艳丽,环境不能过于花哨,要以简洁为主,否则容易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也要注意视频的声音效果,环境不能嘈杂,录制声音要清晰,不能有杂音。学校可以邀请微课视频制作富有经验的其他院校教师到校进行讲解,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可以向影视剧中的视频制作技术进行学习,应用到微课视频制作之中[3]。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在其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督促作用。首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对观看微课、自主学习的作用进行说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以后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让同学们清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该对微课的观看情况进行检查,让微课与实际课堂的联系更加密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在实际课堂中留下问题,然后在微课中进行对问题的讲解,这样可以在下一次上课时将同学对问题的回答程度作为检查依据,进而强化同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在实际课堂开始前,将微课视频进行,对主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然后留出问题,在课堂上检查同学的预先程度,并对留下的问题进行讲解,形成一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微课与实际课堂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教师应该丰富自身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渠道,如建设群组或者贴吧等,让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相互的讨论,老师也要参与其中,针对那些学生重点讨论的知识点,和不会的难点予以解决。这样还可以深化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容易确立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应该讲解的知识重点。

五、微课

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如在讲解“电力二极管”时,微课视频应该将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及整流二极管等常见电子电路二极管的图片进行展示,然后提出问题,即二极管是否全部都是功率小且体积小的电器元件,这时同学会在脑海中形成自我的思考,产生研究的兴趣。之后对电力二极管和电子电路二极管进行结构的对比分析。

六、结论

综上所述,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教学手段及改革教学模式的所用,针对现在微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的方法对问题予以解决,并提升微课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杰.技工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微课模式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76-77.

微电子技术论文篇8

英文名称:Research & Progress of SSE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55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819

国内刊号:32-1110/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上一篇:汽车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