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班级民主管理

时间:2022-08-15 04:18:3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班级民主管理

摘 要: 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有效的高校班级管理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的扩招及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就业问题都增加了高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对高校班级实现民主管理是实现班级和谐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高校 班级 民主管理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我国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维护高校的发展与稳定,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有效的高校班级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的扩招,影响高校和谐的“不和谐”因素在增加,高校班级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在高校班级管理中选择民主的管理模式。

一、民主管理是实现高校班级从“不和”到“和谐”的重要途径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毕业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就业问题,高校中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增大,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民主管理则是实现班级从“不和”到“和谐”的重要途径。

1.高校班级学生中存在“不和”现象。高校内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相同的专业,但他们身上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比如来自不同的地域、出生于不同的家境、有不同的性格、学习能力不同,等等。随着高校班级人数的增加,这种差异性还在增大。不同地域的学生来到学校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不适应。特别是一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来到繁华的都市,面对可能没有见过的消费方式,以及大学生活本身的生存压力都会让他们的心态发生微妙变化。在高校班级中还会有一些“边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与主流人群格格不入,在成绩、生活等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可能存在思想观念的问题,可能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可能是家庭贫困难以为继,可能心理上有偏差产生厌学,可能是情感问题没能正确处理使得精神委靡不振,还有可能是单亲家庭导致长期心理压抑,虽然表象一致,但其成因却千差万别。高校班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和”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2.高校班级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和”现象。高校班级传统管理模式把学生听话、顺从和遵守纪律作为管理的目标,片面强调严格管理学生的手段,不恰当地突出管理者的威权,弱化学生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忽视学生中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性。在班级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最为紧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实行“我说你听”这种传统的被动式的不平等管理教育模式,辅导员或班主任不深入学生中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手段上亦不符合民主的程序和平等公正透明的过程,尤其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威权”管理模式下,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机会,在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的计划、控制、管理及监督时民主氛围不浓,缺乏参与的热情。高校班级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和”加剧了大学生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和”,最终导致班级管理效率低下,不仅无法做到班集体的和谐,更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与大学生成才的实现。

3.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唯一选择。所谓班级民主管理,是指学生以班级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班集体会议或者其他形式对班集体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实现班集体成员全面健康发展的管理方式。[2]班级管理实质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先进思想意识,促其成才。而人才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差异性,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参与各项事务的计划、控制、管理及监督,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实现成才。高校班级是一个存在时间相对较短的集体,同时其组成对象又是一个处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特殊群体。所以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和协商,用更民主的、个性化的、柔性的管理方式凝聚人心,追求集体和个人利益和谐的实现。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民主透明的管理方式,实现角色转换,由教育管理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和激发者,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服从者转变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班级民主管理方法的创新

1.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前提――尊重“不同”,班级管理者应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往往过分突出班级管理者的权威,班主任或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它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强调同一性,这种管理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己任,在管理目标的确立上,要将大学生生命个体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而不再是“尚同”于学校工作任务的完成。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是不同的,管理者要接受这一事实,尊重这些不同。在学生行为与规章制度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管理者不应惧怕这些冲突,而应寻找融合的契机使其辩证地统一起来。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班级管理者应该带着这种爱和学生交朋友,要时时刻刻注意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并使学生明白,他们虽然在知识经验上与老师有一些差距,但在这个班级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谁也没有特权,谁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见解,谁都有权参与班级的管理。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民主,老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要由学生们自己讨论和表决。

2.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健全班级制度,强化高校班级基层民主建设。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比一般公民要强烈,他们往往持有民主观念,但是在对民主的认识上却比较模糊。具体体现在班级管理上,他们反感甚至不服从直接的班级管理模式,追求民主的班级管理,但在民主的认识上却认为民主就是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民主观在班级管理中却又落入了无政府主义的巢臼。因此,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健全班级制度,强化班级的基层民主建设。和谐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就是通过民主方式,集学生的共同愿望和意志,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把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入班集体制度建设之中,让学生按照校纪校规和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要求来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大学生在小的范围内更好地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和谐相处,养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主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3.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重点――实施班委轮换制,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同志说过“路线确定下来,干部是关键因素”,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长期以来高校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视班团干部的作用,在干部选择与任用上班级管理者主要考虑“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学生,特别是少数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少数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担任班干部,这些学生成为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宠儿,成为了学生中的明星,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和班干部一直无缘。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普通学生与少数明星学生在管理能力上的差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实行班委会轮换制则可以完全改变这种局面,班委轮换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化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它的实施不仅能实现全员参与、自主管理班级的目的,而且能激活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有助于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4.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新形式――网络与班级管理的融合。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虽然有极少数大学生因为上网无度失去了学业,但是高校班级管理者不应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应利用网络能够吸引大学生的优势,采用QQ群、BBS、网络“同学录”等方式,建立班级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集体的信息平台,如会议通知、时事要闻、学习资料等,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现实的班级中,学生在公开场合发言会受到机会、议题及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平等地对话。同时由于“身体缺场”,人们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被大大地冲淡,班级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通过文字自由平等地发表个人的言论,倾吐自己的心声,分享彼此的喜悦,这样“边缘人群”也会消失。将网络技术用于班级的管理,能使网络与班级管理这对冲突获得新的融合,也使班级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和谐功能

民主化的班级管理不仅可以促使班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而且可以达到班集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1.高校班级民主管理下的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班级管理民主化首先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民主氛围,这样的气氛能够保持班级成员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心身成长。通过民主发现、民主推荐的方式,不仅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很容易发挥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内在潜能也会被最大限度地发掘。首先,在民主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受到鼓励和鞭策,他们更加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其次,班级管理民主化还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参加各种班级、学院和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些富有竞争的锻炼培养了大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使其素质和能力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了提高,班级成员实现了和谐相处、全面发展。再次,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大学几年的班级民主锻炼,学生对民主和民主的程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以及更多的民主实践做好了准备。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选拔相当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他们将民主的理念及程序带到工作岗位上去,必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2.高校班级民主管理下的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离不开班集体,班级民主化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班上的每一个人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个人的利益与班集体的命运和声誉凝聚在一起,使个人和班集体同甘共苦,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春天般的温暖。在班级民主管理模式下,所有的班级成员对班集体都有归属感,班级成员在这样的集体中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共同提高。班级制度是班集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意志和愿望、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这种共识和认同能激发成员对班集体目标、评价准则的追求,从而富有使命感和自豪感,为班集体争光的荣誉感则更加强烈。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可以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良好班风,因此开展班级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集体活动,人人都愿意参与,大胆参与,认真参与,不但本班学生和老师参与,而且能够吸引外班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可谓“寓管理于娱乐之中,寓管理于教育之中”。

3.高校班级民主管理下的班集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校园的基石则是班集体的和谐,因此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才是实现高校和谐与稳定的必然选择。列宁指出:“人民需要共和国,为的是教育群众走向民主。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形式的代表机关,而且要建立由群众自己自下而上来管理整个国家的制度,让群众实际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管理国家中起积极的作用。”[4]民主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从关心班集体做起,进而上升为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5],因此,班集体的和谐将上升到校园的和谐最终到达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和谐。高校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它为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关心学校、社会和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现实的环境条件。同时,班集体民主化管理有利于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有着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融入国家建设之中,积极为国家的建设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志翔等.论高校和谐民主化班级管理的功能与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

[3][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3-154.

[5]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82.

上一篇: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 下一篇:高职班主任工作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