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时间:2022-08-15 03:49:55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课在塑造学生灵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语文是基础课程,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天天诵习,月月训练,所受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为其它学科无法比拟,而且因为教材中不乏丰富的思想,精纯的道理,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能产生极大的教育感染力,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担负起授文传道、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古代素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可见文与道是互相依存的。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文与道的辩证统一,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古代和现代的优秀作品,教材中蕴含的“道”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颐和园》、《五彩池》、《可爱的草塘》等文章,通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我的战友》、《十六年前的回忆》、《舍身炸暗堡》等文章,通过写英雄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反抗内外剥削压迫英勇斗争、前仆后继的革命传统;《挑山工》、《难忘的启蒙》、《二泉映月》……这些文章也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道德营养。这一切都是滋润学生心田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该全面地挖掘。我们要满腔热情地讴歌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描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那些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我们也要讲好那些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初步奠定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总之、我们应从整体着眼,充分认识语文课中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德育题材,把文道统一原则贯彻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

德育不像其它知识那样,懂了道理就可以吸收,而要求学生把德育内容落实到行动中去。这就需要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渗透德育内容,渗透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及所表达的情感给予学生以熏陶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教学中,必须多挖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课文的感染力,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达到高一层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走进课文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德育的过程。

必须强调指出:渗透应该是有意识的,教师要有强烈的渗透动机与欲望,把握契机,不断刺激学习者接受的主动性。如教《我的战友》,我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潜伏部队必须趴在茅草丛里“纹丝不动”?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他为什么能够做到“纹丝不动”?这步步深入地提问,使学生懂得了:为了潜伏部队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疼痛,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烈火中,长达半个小时,“没有挪动一寸土地,没有发出一声。”表现了极大的革命毅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是一个伟大的战士。通过对“纹丝不动”的层层剖析,提挈了对整篇课文的深入理解,使同志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如春风化雨悄然渗透,产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就地取材法。

有些教材本身就有明显的德育知识,顺手取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囚歌》一诗,内蕴丰富,表现了叶挺同志博大的革命情怀和乐于为真理献身的高风亮节。通过老师的讲解,叶挺同志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他对革命的坚定追求,必然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体会到一种不可言传的感情共鸣。

(二)对照比较法。

对于教材中的悲剧和丑恶现象,引导学生鉴别真伪,区分良莠。培养他们疾恶如仇的情感与正直、友善的同情心。如杨科、凡卡、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形象,他们血泪斑斑的遭遇和对光明幸福的向往追求,以及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悬殊和黑暗统治,都将给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打下深刻的烙印。学习中引导学生和这些人物比童年,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释义点拨法。

有的课文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具备德育内容,但我们稍加解释,其德育内容就显而易见了。比如:王安石的《梅花》,从表面上看作者在赞美梅花的不畏严寒,洁白清香,但实际上以梅花自比,表现出一种不怕困难,要以顽强斗志冲破重重困难的思想感情,这点使学生受益非浅。

(四)作文批注法。

学生在记日记、作文时往往真情流露,教师可以从中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流露的不良倾向加以批注,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典型剖析、联系实际、文外引入等方法在相关课文教学时,对学生渗透德育内容。

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授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只要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抓住时机,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本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也是取得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学生心中,老师成为表率,师生情感一致,德育定会收到实效。

上一篇:爱的称赞 第10期 下一篇:从小说《祝福》到越剧《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