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分析

时间:2022-08-15 02:19:11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分析

摘 要:20世纪50年代汉语、文学教科书是我国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产物,它们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选材经典、插图精美等特点,对当时及后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文学;教科书

1956-1958年,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教育部颁发了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人员编写了各自的课本。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一次科学化的有益探索。尽管改革仅试行了三个学期便匆匆结束,但它确实对当时及后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分析、研究当年的汉语、文学教科书,有利于深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建设。

一、汉语、文学教科书的由来

(一)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主要是沿用和改编老解放区的教材,例如: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宋云彬等人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就是在老解放区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精神加以改编的,其特点是比较强调政治性,注重实际,力求实效。但缺点主要是忽略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各类文章都是不分单元的,课本里没有系统的语言规律知识,文学方面的要求更谈不上。实际上,早在1951年3月,时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的胡乔木同志在中央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上就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部分,二者所负担的任务不同,所以不能互相代替……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语文教育同文学教育可联系起来,但不能混淆”。在这一形势下,人们开始对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及其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探索,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开始酝酿。

(二)学习苏联浪潮的影响

1952年始,教育战线和其他战线一样,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教育书籍被大量翻译,苏联教育经验被大量介绍,苏联专家前来讲学。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当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中说:“几年以来学习苏联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介绍到我国来的苏联的先进教育理论非常多,苏联的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经验足够我们参考,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极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借鉴促成了21世纪50年代我国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

1953年12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语言、文学混教的弊病,提出了汉语、文学分科的具体实施意见。195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与此同时,教育部按照中央的决定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报告》的精神,编写中学文学、汉语两科的教学大纲、课本及教学参考书。随后,教育部又拟订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1955年暑假后,教育部指定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扬州、广州等地区的79所学校在初中一年级对新教材进行试教。1956年4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中学、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科分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并使用新课本的通知》,从这年秋季开始,全国全面推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各地中学正式使用汉语、文学教科书。

二、汉语、文学教科书的特点

(一)结构新颖。体系完整

这套中学语文教材包括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初中有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高中只有文学课本。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共编6册,依据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7个部分。具体来说:第一册,“绪论”和“语音”;第二册,文字和词汇;第三册,语法(上);第四册至第六册,语法(下)和修辞。各篇章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这套汉语教材还充分吸纳了建国初期我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暂行体系,使得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文学课本包括文学作品以及结合文学作品讲授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初中文学课本和高中文学课本各编六册。初中文学课本第一、二册按思想内容编排;第三、四册按文学史编排;第五、六册按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编排,每学年的教材采用循环排列的方法,组成两个圆周。高中文学课本第一至第四册从《诗经》到五四以来的作品按文学史编排编选课文,第五、六册选编外国文学作品(后来因分科教学停止,第五、六册没有编成)。课文之间穿插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概述供学生阅读。选文文质兼美,大多为名家名篇。每篇课文后有思考练习。正文配有相当数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同时,并编定了各科教学参考书。很显然,初中的文学教材是由作品组成的一个文学理论系统。高中的文学教材是由作品组成的一个文学史系统,初中和高中的文学教材不仅自成体系,二者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知识教育体系。

总之,这套教材构建起了一个比较科学有序的教学体系和认知顺序。正如欧阳黛娜所说,1956年的汉语、文学教材的系统性体现了“重在整体把握”的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的精华,非常符合当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的核心理论。

(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以文学教科书为例,这套教材的容量很大,已编出的10册文学教材中共收录文章318篇。其中中国文学作品196篇,外国文学作品22篇。相对于1952年的中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课文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以初中为例,初中文学教材(6册)共收古代文学作品75篇(首),而1952年的初中语文教材只有1篇古代作品,古代诗歌一首。

从选题的体裁来看,包括诗词曲、散文、小说、剧本等。从选题的范围来看,尽管以外国文学作品为主的高中第五册和第六册没有编完,但从已编出的10册教材来看,这套教材除中国的文学作品外,外国的共涉及到了9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见表1和表2)。

说明:上述表统计时,对一些包含几篇短文的课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类,如《寓言四篇》含《刻舟求剑》、《井蛙和海鳖》、《狼和小羊》、《池子和河流》,则分别归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篇。另外,为了统一,把《唐诗十首》分解成十篇古典选文来计算,而文学常识、作家介绍以及文学史篇目没有计算在内。

教材内容丰富还表现在课文长度的增加。对于收入长课文历来争议很大,但当时苏联文学教材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

但又很完备的苏俄文学史,人选的课文有的很长,如果戈里的《死魂灵》中的第一、二、九章的全部及第七章的部分等等。仿效苏联,我国的文学教材也收入了很多长课文,如从《说岳全传》节选下来的《岳飞枪挑小梁王》,从《春种秋收》节选下来的《最高兴的时候》,从《三千里江山》节选下的前三段以及从《铜墙铁壁》节选下来的最后三章等等。另外,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安东诺夫的《信》等课文也比较长。这些长课文,短的十几页,长的数十页,字数上万。如《三里湾》近万字,《一架弹花机》约1.1万字,《岳飞枪挑小梁王》约2.6万字。从整本教材来看,初中第一册教材达19.5万字,初中第三册达20.2万字。虽说对于长课文进入中学教材是否适宜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长课文的增加使教材一改从前教材单薄的局面,特别是在当时信息闭塞、图书资料匮乏的年代,丰厚的教科书对于那些求知心切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一道美味的精神大餐。

(三)选材经典,注重人文

建国之初,因种种原因,中学语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高雅文学趣味的养成重视不够,1950-1955年的初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了大量解放区的新闻作品、列宁和的政论文以及苏联的红色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时文,这些文章在文字上过分追求朴素平易,过分强调时代性和政治性,因此艺术水准明显较低。而50年代的文学教材在选材上力求精选素有定评的名诗名文等经典作品。在古代诗词曲方面,与1952年版的12本教材相比,10本文学教材中《诗经》、《楚辞》、汉乐府中的诗和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大大增加,并且新增了20位有代表性的诗(词曲)人的诗作。古代小说28篇,其中从《三国演义》、《水浒》中各选了3篇。现代小说中鲁迅小说最多,有7篇,赵树理小说有4篇,茅盾小说有3篇。现代诗人中郭沫若的诗最多,选了4首。另外这套教科书的选文也注意到了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例如古代诗词从风格来说既选豪放派的,也选婉约派的;从思想上来说,既选积极人世的,也选反映遁世隐居的。

总的来说,20世纪50年代文学教材的许多选文非常具有生命力,为以后教材编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一些经典课文如《木兰诗》、《社戏》、《最后一课》等在历年教材中都被收录。

50年代的文学教材还选人了大量的富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从而使这套教科书凸显出浓郁的人文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收人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课文是对前期教材编写的重大突破。在文学教材中,表达对异性向往或表达夫妻恩爱的课文,初中教材有10篇,高一年级两册共有17篇。这些充满人情之美的课文,感情格调健康向上,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应该说,教材的这种安排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发挥了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此外,教材中还收入18篇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文学作品,这些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总之,在那个纯真年代,这些赞美山河和讴歌爱情的作品为当时的文学教科书增色不少,也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具有超越时代而有着永恒价值的文本。

(四)插图精美,引人入胜

遵循苏联注重“教科书的完美构成”的理念,我国50年代的文学教材在版式、装帧、字型、纸张、装订、封面、插图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教材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为课文配置了大量的精美图像,已编出的10册文学教材中共有89幅插图。整个教材插图的数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体上呈递减之势,这是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非常相符的(见表3)。相比于建国初期呆板的几乎是纯文本的形式的中学语文教材,50年代的文学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插图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一部分是课文作者的肖像外,大量的是反映课文内容、演绎故事中某一部分情景的情节图。例如:初中第五册《祝福》一课的插图采用密集的斜线条作背景,利用黑白相间的手法突出主人公形象,将祥林嫂辛酸而悲惨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高中第一册的《归去来辞》的插图则把悠然的隐士形象活画了出来。此外,《孟姜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孔雀东南飞》、《社戏》、《老界山》、《荷花淀》、《最后一课》等课文的插图都颇为形象,逼真地再现了瞬间情节的内容。

这些插图的出现,使文学课文的内容显得具体、形象、生动,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信息,它们能激起学生巨大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助于学生玩味文意,揣摩画面后的深层意义。另外,这些插图对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汉语、文学教科书的反思

(一)汉语、文学教科书影响深远

一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分科教学以后的情况看,广大师生对汉语、文学分科是欢迎的,对文学和汉语课本还是喜爱的。”那些当年经历过分科教学的人,回首往事,都感慨从中受益匪浅。陈四益先生指出:“在我的经验里,觉得编得最好的一套课本,是高中时代使用的由张毕来先生主编的高中《文学》。从《诗经》起始,迄于现代,《楚辞》、《史记》、《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小说,一脉贯通,选的都是名篇佳作。一路学来,不但有文学的享受,而且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也有了基本的概念。”

二是对后来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影响很深。尽管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被中止,但其理念是对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课程改革都呼吁加强文学教育,体现在教材上,就是要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进一步加强文学作品的教学。例如:2000年高中试验修订本,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高三2/3是文学作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讨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水平,教材中还穿插编排了不少文学史、文学体裁和文学鉴赏方面的常识。从中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到汉语、文学教科书的痕迹。

(二)汉语、文学教科书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汉语和文学两种课本的编写时间紧、任务重,后来几册教材甚至是仓促上马,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汉语课本按知识点进行系统教学,有些地方往往并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汉语教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练习作业的运用是否充分、是否恰当。”然而尽管汉语课本中的练习比较多,但不少练习过于浅显。例如,“母亲的兄弟是谁?”等。这些练习实用性不强,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文学教材分量过重。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文学教材的内容编排像 大学中文系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脱离了中学教学的实际,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总之,20世纪50年代的汉语、文学教科书,作为建国后一次极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产物,可以说既是灯塔,又是警示牌。在急速变化的今天,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上一篇:鄞县中学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谈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