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比较

时间:2022-08-15 12:32:32

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比较

美国企业家以创新精神闻名全球,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科技产业,美国企业家凭借着自主创新建立起了领先地位,并获得令人瞩目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成果。中国虽然有“世界加工厂”的称号,但是在创新上严重不足。本文试图以美国企业家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的比较,解析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的原因,为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一些启示。

一、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的比较

意识决定行动,企业家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主动打破思维定式,有勇气和毅力去实践自己的创新思想,而创新行动最终必须转化为成果才能体现出创新的价值。

(一)创新意识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英雄主义,鼓励个性、颠覆与创新,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企业家,敢于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如戴尔15岁创办戴尔电脑公司;盖茨20岁创办微软公司;英特尔从不等别人发明新产品来取代他们;乔布斯每一次都立志于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在美国公司里,“人人都是企业家”,“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企业采取的是创新或差异化战略,立志成为行业技术的领先者,因此企业家鼓励创新,并且为员工的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形成了一个从企业家到基层员工都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中庸、团结,排斥标新立异。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以及近几十年的经济改革的变动中,人们首先追求的是安稳与保障。表现在企业运营上,企业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降低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健康运行,因此生产与延续企业成功产品,采取成本领先,实行低价销售成为大部分中国企业家的战略指导方针。由于在企业内部必须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员工要言听计从,既没有进行创新的资源,也没有创新的动力,因此从上到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成为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的处事哲学。

(二)创新行动

美国研发投入总量是世界第一,2009年达到430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3%左右,成果转化率80%。微软公司2007财年研发投入高达75亿美元;惠普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达35亿美元,约占公司年销售额的4%;3M公司每年投入其销售额的7%用于研发,而且规定员工可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检验他们认为有用的创意。正是通过这些巨额的投入,不断的实践与摸索,美国企业才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垄断。而企业创新一旦成功便可获得高额利润,并且在市场上领先于竞争对手。

中国的企业家明白创新的巨大价值,但是敢于行动的人却很少。因为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并且具有不确定性,总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即使发明成功,由于国内知识产权等保护制度的缺失,无论是产品还是模式的创新,都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其他人抄袭复制,并不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中国企业家选择了低风险的简单复制和微创新模式。以研发投入为例,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2%,远低于世界500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平均3―5%的水平;2008年国有控股企业中仅有18.5%的企业有研发活动、21.6%的企业有新产品开发,而民营企业则更低。

(三)创新成果

创新可以表现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其中技术与知识的创新是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最能代表一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看,美国企业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如惠普公司拥有专利2.5万多件,每年申请2000多件;英特尔公司拥有专利2万多件,每年申请1000―2000件。美国企业称其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美国企业形成了一个个专利网络,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开发和系统工程等当代最新技术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但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增加了新进入者的难度。

中国研发投入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位,2009年达到5800亿美元,约占我国GDP的1.7%,但产出的专利等科研成果却只有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而成果转化率更是不到20%, 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5%。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由于绝大多数核心技术都被国外企业所掌握,在已申请的专利中,又以实用新型为主,战略专利数量太少,因此中国很多企业只能长期处于世界产业分工的末端,依靠加工制造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

二、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的成因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它是在内外因素综合力量的影响下发展壮大的。

(一)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美国文化模式是由“个人主义”、“平等观”、“实用主义”、“竞争意识”等构成的。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实证研究是美国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相分,向外追求和强调斗争。由于国家成立的历史短,没有受到过多的封建主义思想抑制,崇尚自由竞争、平等开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不论血统、宗族如何,只要是依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士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而美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又为竞争提供了保障,因此以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文化造就了一个适合企业家成长,鼓励创新、勇于冒险的环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行的方面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知的方面受佛道的影响较深,潜存于这二者背后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则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义。其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是直觉感悟、体验证悟,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向内追求,崇尚和谐。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儒家思想中诸多消极的因素,如思想大统一、无为而治、等级制度置高无上等却制约了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压制了人的创造性。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谦虚谨慎,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中庸或消极应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二)个人特征

美国人生性乐观、自信、侧重外向探索、发展和改造世界以获取自由,他们认为机会到处都有,关键在于主动发现和利用。美国人从孩童起就被灌输以不依赖于他人的高度独立性独辟蹊径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的爱好、意见、选择及创造力被放到优先的位置。同时,美国社会到处充斥着白手起家的成功案例,对企业家的顶礼膜拜使其地位远远高于政治家及其它行业。因此,很多美国年轻人都有自己创业的愿望,而不以进入政府部门或世界知名企业为荣。

中国人内向、含蓄,追求个人身心和外部环境相适应。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在强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牵制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习惯容忍、依赖和合作的“依附性人格”。中国人传统的强调血缘、亲情的家庭观念,又造成很多父母对子女越俎代庖,忽略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此外,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学生就业时首先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其次才会考虑进入民企或私企,而选择创业的则寥若辰星。

(三)教育模式

美国教育者认为自由是创造之母,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美国教育的灵魂。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教育者都秉承着尊重学生的天性,培养思维灵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的理念,他们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运用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很多大学都开设有专门的创业课程,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有机会尝试创业,或为一些大公司做基础性研究,直接与企业联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家长、老师和学校首先强调的是分数,只要听话,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们把时间都花在了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很少参加课堂以外的活动。此外,中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仍然是高分低能,头脑僵化,不会独立思考,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很多大学也开设了创业等课程,但囿于资源的限制,纸上谈兵的多,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或商业市场进行实战。

(四)经济发展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2010年全国GDP14.624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4.7万美元,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基础设施健全,个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企业考虑的是如何突破旧的生产模式,通过颠覆式创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依托健全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放的资本市场,美国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转化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并且已经在信息工程、新材料、宇航技术、生物工程等代表一国科技水平的领域建立起了高科技优势,成为这些领域全球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从而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010年全国GDP5.745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均GDP4283美元,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世界处于低水平,企业与个人考虑的主要是生存的问题。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主要以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机械、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高科技附加值低,企业大多停留在中间的生产环节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达50%。由于我国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对落后,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经营环境

宏观与微观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起着重用的作用,它为企业家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我们经常用经济自由度来衡量一国的企业家经营环境。经济自由度主要包括商业自由度、贸易自由度、财政自由度、政府开支、金融自由度、投资自由度、财务自由度、劳工自由度和产权、腐败对自由度的影响10个指标。根据2010年全球183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指数,美国排名第8位,说明美国在市场自由竞争、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政府监管等各方面都很成熟,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的经营环境。

中国大陆在2010年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中排名第140位,说明中国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自由竞争的程度大有可为。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去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探索新的制度与行为模式,不断完善整合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政府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能型”转变的过程中,还受到认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国有经济地位、对外开放程度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家还需要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求平衡与机会。

三、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土壤截然不同,中国在教育模式、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自由度方面与美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现阶段要求中国的企业家们像美国企业家一样具有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是不现实的。但是,经过2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内部资源、外部条件恶化等压力,长期以来依赖的“低端扩张”模式已不再适用,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推动技术密集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激励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含量迫在眉睫。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企业家个人、社会、教育、经济发展和经营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的企业家成长环境,推动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张茉楠.尽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N].证券时报,2011―9―8

②孟韬,罗亚非.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及国际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1(8):20―23

③付剑峰,郭戎,张明喜,潘昕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与启示[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9):7―12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项目“河南民企代际交替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KL-2011-3172)的阶段性成果〕

(张蕾,1973年生,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

上一篇:咨询溯源及其启示 下一篇:基于日本经验的中国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