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是RFID应用的焦点

时间:2022-08-14 08:16:18

信息共享是RFID应用的焦点

RFID推广的快与慢,很大程度取决于RFID标签的应用链条是不是有足够的延伸度,或者说信息能否充分共享,实际上,信息共享的问题制约了RFID的应用。

RFID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三四年的时间。总的来看,市场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主要应用于政府相关的一些项目中,如二代身份证、高速公路监管、公交系统监管等领域。真正在物流行业应用的还不多,特别是企业层的应用领域还比较少,成功的案例也不多,但市场前景看好。

RFID的应用类型

RFID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主要是应用标签本身存储的信息,用于门禁、防伪等领域,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由于应用于相对封闭的系统,只要成本足够低,伪造的技术难度比较大,这类应用会越来越多,但产生的效益是有限的。

另一类应用是动态的,主要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动态的应用涉及到必须把标签本身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系统如定位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相链接才能够产生效果,对产品在退出市场前的所有流程进行监控。其实,与条码相比,RFID的明显优势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从技术角度来看,RFID为捆绑不同的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信息系统之间捆绑链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从商业应用角度来看则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如何把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两个或者更多的系统整合在一起,因为物流系统多数是开放式的,并非局限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当前RFID应用的特点

1、政府项目好于商业项目。政府是一个强势的推动力。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RFID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强制力是第一位的。例如在美国,是政府和大企业在强制推行,以国防部和沃尔玛为代表的两大势力都代表着一种强权的力量。现阶段,我国还没有这种大企业,而政府应该在RFID的推广中成为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方面上海做的比较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动了一些项目,比较成功。

2、简单识别类项目好于物流类项目。静态的应用比动态的应用好,如在第二代身份证中的应用,而物流企业应用的案例比较少。

3、物流项目集中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如应用于企业内部或仓库内部。很多试验项目处在封闭环境中,易于解决标准问题,但是效果有限。其原因在于信息共享的范围太小,而物流信息化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共享,共享链很短时,效益就体现不出来,投资回报率也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4、在物流领域,多数情况下RFID不是应用在最终产品层面,而是主要用在装备层面,通过对物流装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容器的识别和跟踪,间接地管理所承载的物品。这种应用称为RFID和条形码的捆绑式应用,大体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水平。

5、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模式创新,而非直接的经济效益。虽然铁路系统的应用有显著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最主要的成果还是真正实现了集中管理。

RFID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典型应用

1、RFID在铁路调度系统的应用。在铁道部的管理下,55万辆车厢、机车安装了无源RFID标签,网络遍布全国,是国内最大的应用系统。其应用效果除了提高统计调度水平、减少人工之外,真正让行业看重的是每年减少收入流失达3亿元。过去虽然也讲求集中管理,但最终无法真正实现,车厢流落到各地后,根本无从知道车皮在什么位置,也就不能按照规则收取资源使用费,而采用RFID真正实现了集中管理、优化调度。

2、香港溢达集团的应用。该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高档纯棉衬衣生产商,经营业务从棉花生产、纺织到成衣,掌控了衬衣的整个供应链。最初该公司在棉包里放置RFID标签,应用于收购、质量监控、运输、仓储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接下来在衬衣生产流水线上开始使用,在主要剪裁的部件上加RFID标签,可以跟踪到每一个流程,便于考核、统计整个生产流程的进展,能够追查到每个环节的责任,实现了流程的透明化管理。

3、上海港的集装箱管理。此前上海港和烟台港做了RFID在内贸港口的应用试验,现在要和美国、欧洲建立合作项目,并希望通过此项目,能够在集装箱的RFID应用标准上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集装箱RFID应用的国际统一标准,标准正在制定之中。

4、上海危险化学品气瓶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上海安监局通过行政力制定的法规和标准的体现,要求上海市所有气瓶都要加装RFID标签,从而实现政府对这些危险品的全流程监管。这个案例中RFID的应用虽然作为一项法规强制推行,但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应用模式。目前,上海已完成了115万个气瓶加装标签,2009年全部400万气瓶都要加RFID。此外,上海还在猪肉与动物的检疫、出租车计价器监管等方面应用了RFID技术。

5、上海现代物流投资公司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该项目提供了一个RFID与条码捆绑使用的典型,在企业层的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产品入库流程为,客户生产的白猫牌洗衣粉产品下线后,通过扫描条形码进入数据库;在产品码上托盘时,托盘装有RFID标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托盘RFID标签和若干个条形码相匹配的状态,表明在某个贴有RFID标签的托盘上放了多少带有条形码标签的货物,这样RFID与条码捆绑在一起;出库时,把托盘取出,对每件货物进行人工检查,如果出现损坏,或者出库量不需要那么多,就会有一个重新读条形码的过程,然后再次和RFID托盘标签重新捆绑一次。据了解,该项目中RFID的应用已突破仓库的范围,能够延伸到客户厂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探寻RFID推广中的瓶颈

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至今没有推广普及开来,专家及业内人士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标准问题,三是商业模式或投资回报率问题。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识别准确率的问题。

在我看来,成本并不是首要问题,因为成本是相对的。例如,在高端产品的价值中标签所占比例甚微。虽然任何一项技术在应用初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成本的影响,但是RFID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美元以下的标签产品,成本应该不是主要问题了。

其次,尽管RFID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确实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标准也不应是主要问题,有些标准要尽量统一,有些只需要相对统一。例如,有的企业采用了软件解决方案,回避了国外专利上的制约,仍然可以符合国际的公开标准。这种软件解决方案在标准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何况在很多情况下,RFID的应用范围是相对封闭的,标准应该不是一个严格的问题;而在开放系统的环境中,信息的交换标准是需要协商的,可以把标准分为内

部系统的管理标准和系统外部的交换标准。

与前两项对比之下,商业模式才是推广RFID的真正难点。从企业层面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看不到RFID的投资回报率,所以持观望态度。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实验项目都是IT厂商出资,利用零售、制造或者物流企业的业务进行项目演示。从目前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来看,真正产生效应的并不是显性层面的经济效益,而多数属于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创新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同时,RFID的相关技术人员、IT行业的技术人员对物流领域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还很不熟悉,仍在用传统的方法推销新技术,这才是影响RFID在物流领域应用的主要因素。

信息共享在RFTD应用中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RFID推广的快与慢,很大程度取决于RFID标签的应用链条是不是有足够的延伸度,或者说信息能否充分共享,否则然后通过各种办法把所有相关的信息报送到这个数据库中,以便提供最全面的整合服务,结果是信息平台投资很大,却根本行不通。因为信息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信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属性密切相关,即要明确信息该由谁来管,如果换了一个管理者,信息可能就会失去价值。例如海关管理的信息,如果把它们拷贝到另外一个数据库中,就失去了海关监管、维护的意义。所以信息的价值与其背后的管理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原有的管理格局、管理模式,信息的价值就改变了。实际上。整合就是管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这个管理前提非常重要。

从很多失败的案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应该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理念。世界上事物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由于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使得管理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多元化,伴随着管理所需要的标准也就越来越多,不可能是世界统一的标准。但是又需要信息交换和共享,因此要认真研究管理标准和交换标准的区别。前者是专门为本系统的管理来服务的,是一个封闭的标准;后者用于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标准。两套标准并行,发挥各自的作用。

例如,人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历由学校管理;病历档案在各家医院存放管理;银行帐号在各银行管,每个银行都有各自的帐号体系。所有这些信息能不能用统一的编码集中管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有各的管理职权。需要不同的管理编码和标准。但是,信息是可以交换的,前提是大家都遵循交换标准。只要允许自己的系统开放,大家就可以交换、共享;如果不允许开放,各系统还是管理自己的信息,就是不改变管理模式的信息交换与整合,这个模式在世界上普遍存在。所以,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各系统之间管理信息的交换需要有一种相对的交换标准,这是可以协商的。

在这种理念下,RFID应用中的标准也可以参考类似方法进行解决,沿着这样的思路,去考虑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而不要一味地追求绝对统一,认为越标准越好。

公共平台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是说全国就建一个或全省就搞一个,这种模式是不符合物流多元化需求的实际的,事实证明也是失败的。平台体系可能有很多层次,例如基础通讯网络。要有一些协议、标准和规范,同时还要有一些骨干平台,更多的是一些商业性的平台。

关于骨干平台。首先应该把政府的监管平台作为这个体系的几大支柱,如车辆监管、集装箱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这些平台体系应该作为基础设施加以建设。例如,铁路系统已经实现了RFID的监管,如果能够向社会开放,就真正成为平台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如果公路上所有的车辆也能够实现类似的管理,相关的还会涉及到对于人、驾驶员的注册信息的管理,这个监管平台也应该是这个体系的重要支柱。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政务信息公开。

关于商业平台。物流行业中信息整合的需求五花八门,可能是海运和货代的结合、运输与仓储的结合,还可能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结合。这种需求完全是市场导向的,所以需要多元化的商业平台建设。政府要制定政策和引导办法,去吸引商业投资来丰富平台体系的建设和服务。

这样就会形成平台体系中有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以政府监管平台为支柱的平台,其服务应该是公益性的,不应掺杂商业的成分,原则上应该是非盈利的模式。而多元化的商业平台是民间投资,应该按照市场行为进行规范。

但是我们已经发现,现实中这两种商业模式也存在某些扭曲,例如一方面,政府投资的平台比较容易成功,但是慢慢地开始利用其垄断地位去追求商业利润;另一方面,投资稍微成功一点的商业平台,希望追求政府的保护变成垄断的平台。笔者认为,对于这两方面必须要有相对清晰的监管模式,作为公益性的平台可以垄断,但不能盈利;对于商业性的平台可以盈利,但是一定不能垄断,要有竞争,给用户选择的权利。当然,从现在的实践来看,很多是交织在一起的。暂时的结合、暂时的优势互补可以作为一个起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一定要找准定位――是朝公益性的服务方式走,还是朝商业性、竞争性的经营方式走。按照不同的商业模式,国家也应该逐渐出台一些对信息服务的监管制度和规则。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体系建设,相信RFID投资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回报率。

上一篇:南北快运“快”无止境 下一篇: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