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读写背听说

时间:2022-08-14 11:12:25

文言文教学中的读写背听说

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难懂,所以不肯放手,仍然以串讲为主,逐词逐句地翻译,搞灌输式教学,以词句解释为重,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涣散,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违背了新课标教学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看看。

一、读

“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的不同,顺利地理解课文,通读课文是前提。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活动起来了。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日积月累,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他们的语感,从而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朗读,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也可以朗读一些重点句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写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课文背得很熟,但在默写中却往往会出现不少的错别字,究其原因是“写”得不够。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有助于记忆。文言文的“写”,可以在“读”中“写”,边读边写。在朗读过程中,遇到难写易错的字,在草稿纸上多写几遍,以加深印象,避免在默写中出现错别字“屡教不改”的现象。还可以在全文讲解结束后进行“写”,主要指课文的抄写和翻译,在“写”中巩固所学内容。还有就是用笔在稿纸上画画,简单地勾勒出文章所写的情景,组成连环画,边读边画,理解记忆。另外,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教育和借鉴意义。在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之后,可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启发,在学生接受思想熏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背

毋庸置疑,在文言文学习中背诵是学生默写的基础,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准确地填空。那么怎么做才能做到烂熟于心呢?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靠的是对声音的直观感觉,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3.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为默写打好基础。

四、听

我们知道文言文朗读的质量高奠定了学生对语言内容、人物形象、文章大意等的理解基础,所以朗读就成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读范例就来源于“听”,听录音至少两遍,明确疑难之处,一是听老师范读。教师范读过程可以适当放慢朗读速度,并重点强化学生可能误读的地方。另外,学生在自读时来附和录音,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等,让学生听清字词的读音、句子的节奏和停顿,这有助于学生的“读”。学生通过反复地听和读,多次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接触,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二是听老师对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的讲解,听同学对文句的翻译及对内容的分析。通过“听”,让学生欣赏古代语言的魅力,把握课文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

“说”主要是在教师对每段内容进行适当点拨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和书下注释,以口头形式自主解决文句的翻译,然后让其他同学评析,看谁翻译得最好。这样既可加深印象,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只要本着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做文章,就一定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并因此而努力学好文言文,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上一篇:三尺讲台绘青春“三心”教育创辉煌 下一篇:中学音乐渗透德育的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