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辨证治疗痛经

时间:2022-08-14 09:56:39

浅谈中医辨证治疗痛经

【摘 要】  中医治疗痛经要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以辨证分型、分虚实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月经周期论治等方法治疗痛经。

【关键词】  痛经;辨证论治;虚实;辨病

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有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恶心呕吐,肢冷汗出,重则昏厥,月经或多或少或色黑有块,甚至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者,称之为痛经。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均可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妇人以血为本,其经、孕、产、乳等生理都与血有密切关系,各种病因导致血行阻滞、瘀塞不通,“不通则痛”,出现经行腹痛。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亦可引起痛经。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结合月经期的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象、脉象、病因病机辨别寒热虚实。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

1 气滞血瘀型

多因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或经行产后胞宫余血排泄未尽,积滞于内所致,临床表现为行经时即出现小腹胀痛或刺痛,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或兼有瘀块,块下痛减,伴有经前胸胁作胀不舒,舌苔薄白,舌边尖或有紫瘀点,脉弦或沉或涩,治则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自拟痛经方,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赤芍10g、红花10g、丹参10g、元胡10g、泽兰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枳壳10g、益母草15g。

2 寒湿凝滞型

多因行经时坐卧湿地寒湿凝滞或淋雨涉水,或过食寒凉生冷寒湿凝滞于胞宫与冲任所致,临床表现为行经时出现少腹绞痛,经水排出不畅,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得热则减,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沉紧,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为法,方用艾附暖宫汤加减,陈艾叶10g、制香附10g、炒当归10g、川续断10g、吴茱萸10g、川芎10g、白芍10g、官桂10g、小茴香5g、益母草15g、川楝子10g、红花10g。

3 湿热瘀阻型

多因外感或湿热之邪盘踞冲任胞宫,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之邪与血相博互结成瘀,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痛连腰低,伴有灼热感,经色黯红,质量稠夹粘,带下量多黄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则以清热除湿,祛瘀止痛为主,方用自拟方,丹皮10g、生地10g、白芍10g、红花10g、桃仁10g、元胡10g、、香附10g薏仁20g、荔枝核15g、川楝子10g。

4 气血虚弱型

多因素体虚弱,肝肾不足或久病后营卫两亏,月经不能按时充盈,血海空虚所致,临床表现为行经时少腹绵绵作痛,伴有下坠感,喜揉喜按,腰背酸困,面色无华,月经量少或多而质清稀,舌苔薄白,或舌边有齿印,脉濡虚细,治则以补气养血,和营止痛为法方用八珍益母汤加减,熟地10g、党参10g、当归10g、茯苓10g白芍10g、川断10g、白术10g、黄芪15g、川芎10g、炙草5g、益母草15g、香附10g。

5 肝肾亏损型

症见经行后1至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两胁隐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治宜益肾养肝止血。药用当归l2g、白芍l2g、山茱萸lOg、巴戟天8g、阿胶10g、山药20g、甘草3g。

痛及腰骶加续断lOg,杜仲109;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肋疼痛,乃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用逍遥丸加减。

预后与调护: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外邪寒凉所伤,不宜过用寒凉和滋腻药物,保持心情愉悦,气机通畅,经血流畅,痛经可以逐渐减轻。

参考文献

[1]华永庆,洪敏,朱荃.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62.

[2]孙世发.痛经证治方药的比较研究[J].江西中医药报。

[3]宿树兰,尚尔鑫,叶亮,段金廒。治疗痛经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

[4] 文窑先。浅谈痛经的中成药治疗时珍国医国药2004年第15卷第11期

[5]张树琴,李锦鹏,安峥嵘。辨证治疗痛经96例。陕西中医2005年第26卷第5期.

作者简介:张晓纯,1979年10月出生,女,广东揭阳人,大学本科,揭阳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妇科炎症。

上一篇:贵州省中药企业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 下一篇:团队精神在病区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