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14 04:29:28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述评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关干单体城市与文化研究

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

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工业中心、金融中心的发展等一系列城市转型问题进行全方位考察,对繁杂的城市转型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论述,对重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条件、动力、特点和存在问题加以剖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罗澍伟主编的《近代天津城市史》,皮明庥主编的《近代武汉城市史》,以近代文化特点,城市人口和职业,城市阶级结构,城市秘密社会,社会风俗,以及城市的总体特点等,列出专章加以阐述。

除上述四部带有开创意义的专著之外,还有史明正著《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此书重点研究了清末民初30年间,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作者十分强调西方科学技术在资本密集的公共工程和公用事业中的作用及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对20世纪初北京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的影响。谢本书、李江主编的《近代昆明城市史》,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近代昆明城市发展演变史的著作,主要探讨1840―1949年百余年间昆明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及其近代化的历程。这些著作的贡献,不仅表现为对各城市历史发展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分析,保存了重要的地方史料,而且对于这些城市当前的规划布局和市政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关子区域城市与文化研究

近年来对东南沿海、华北、长江流域等区域城市系统、城市群体研究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代表着近代城市转型研究的发展趋势。由张仲礼主持的“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的课题,第一次“将东南沿海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群来研究”。研究者紧扣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这一主题,就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这五个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逐一进行个案研究,既勾勒出每个城市的个性,又归纳出五口通商城市的共性特征。他们首次把东南沿海五个通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城市群体,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式研究方法,考察其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较好地把握了东南沿海地区以五口通商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体在带动区域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天津地区的学者进行了“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研究。该课题研究以区域内城市系统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为主线,对华北城市进行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近代华北是中国传统社会由封闭被迫走向开放过程中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表现在区域城市系统方面,就是传统区域城市系统走向瓦解,初步形成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近代华北区域城市系统。他们紧扣近代华北区域城市系统变迁这一主线,既研究城市系统中各级、各个城市的个性及其在城市系统中的地位,也研究整个华北城市系统的共性、概貌及其在近代中国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特色。

区域城市群体和区域城市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城市联系。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根源与启示》一文,在宏观整体把握京津冀地区区域城市系统的基础上,对区域内部具有特色的次等城市系统的联系也有考察。胡光明通过对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网络发展演变状况及其内外因素的剖析,认为这段京津冀城市化和城市的近代化大大加快的历程充分说明京津冀共生于一个生存空间,是密切联系、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方应更进一步地密切携手,彼此发挥各自优势。

东北地区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近年来关于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区域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所发表的文章较多,西南、西北地区缄市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何一民《抗战时期“人口西进”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一文,主要从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角度论述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城市发展的原因。该文尝试采用甄别人口类型的新方法,着重指出人口迁移对于西南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在于迁入人口的数量,更重要的在于迁入人口的质量。因此,尽管当时西南地区迁入和迁出人口的数量大体持平,但素质高、具有年龄优势的外省城市居民的迁入改变了西南城市的人口结构,对西南城市特别是重庆、成都、昆明等中心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将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城市史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近代城市整体转型研究方面,有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与展望》、曹洪涛等《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前三部著作均是中国城市通史性著作,比较全面、系统地从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研究了中国城市的起源、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这三部著作各具特色,均为中国城市史的开创性著作。这些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注意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理论的力度,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颇有新知新意。

隗瀛涛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以现代化为主线对近代中国的城市类型进行了划分,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的兴衰、发展原因、发展动力、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书的学术成就主要是:(1)该书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对近代中国城市进行分类综合研究的学术著作,具有开创意义。(2)在对城市进行分类综合研究方面,理论上有所突破。(3)作者在研究中能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城市史和近代化过程中的复杂现象,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研究从单体城市研究、区域城市研究进入整体性、综合性的宏观研究,对于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除上述专著外,近年来还发表了不少从整体上对近代中国城市转型进行研究的论文,如:隗瀛涛《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谢本书《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历程》、凌耀伦《浅谈中国近代城市史》、罗澍伟《关于开展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些管见》等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做了不同程度的概述,对近代大城市兴起发展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近代中国大城市从政治中心优先发展到经济中心优先发展的机制转变。宫玉松《中国近代城市关系简论》、刘应杰《中国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文,从整体上探讨近代城乡关系。

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转型研究方面。据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编印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史论文索引》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工业、商业等有关城市经济的文章约有500余篇;关于城市政治、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城市组织、城市问题的文章约1560篇;关于城市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医院、艺术等的文章约40余篇。其中,不乏高质量的有创新性的论文。如:宋美云《北洋时期官僚私人投资与天津近代工业》,刘海岩、周俊旗《近代天津工业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发展》,詹玉荣《旧中国大城市地价变动的研究与启示》,沈祖炜《上海租界房地产业的兴起》,张济顺《近代上海社会研究界说》,王笛《清代移民、移民社会与城市发展》,桑兵《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李天纲《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上海早期租界社会论析》,陈克《19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陈蕴西《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王怀卓《试析中国近代城市市民的矛盾心态》,沈渭滨《海派文化生成的社会环境论纲》,涂文学《近代汉口城市文化生成机制探源》,周俊旗《清末华北城市文化的转型与城市成长》等,均是具有创见和影响的论文。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西北大学职业教育学院,710069)

上一篇:浅议人的全面发展 下一篇:楚族的兴衰与汉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