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8-14 03:26:06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几点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要求。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为此,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生成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形成解释并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由“趣”生“问”,尝试探究

1.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在“愤悱”中发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产生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需求,主动提出问题。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通过著名篮球巨星姚明与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数学老师投篮数据进行比较,先出示“投中篮球个数,老师19个,姚明13个”,让学生产生直觉思维——老师挺厉害的,接着出现另一组数据“老师共投了50个,而姚明只投了20个”,这时,学生对姚明的投篮技术又有了新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你能看出谁的准确率高吗?你有什么办法呢?求出两个人的投篮命中率分别是19/50、13/20,但能不能很快地分清两个数的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比较、发现等,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在“兴趣”中生问

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引入,骄傲的兔子在第一次比赛中,输给了乌龟,它很不服气,提出要再进行一次比赛。兔子重新设计了比赛路线,如下图,你们仔细观察,如果你是裁判,觉得兔子的比赛路线图合理吗?

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公平吗?同学们觉得这不公平。为什么觉得不公平呢?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也可以这样设计:小猪要建一座小木屋,什么形状的屋顶美观又稳固?(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小猪已搭好了一条5cm的边,从2cm、3cm、4cm的木材中再选两根,合起来做三角形屋顶,可以怎样选择?让学生操作演示,发现:2cm、3cm、5cm,不能围成;2cm、4cm、5cm,能围成;3cm、4cm、5cm,能围成。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到底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精心创设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乐趣。“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精心创设数学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经历充实的分析过程,借“探”释“疑”,主动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探究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知,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面对有待进一步抽象、概括或建立联系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结论或数学结构。如:学习面积单位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通过“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小组合作画出并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并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然后提供给每个小组一把米尺:怎样表示出1平方米的大小呢?让学生在窗户、窗帘、地面、黑板上量出、比划出1平方米的大小,或同学间合作,牵手围成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大小,或利用墙的一条边,在地面上画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站进正方形内,让学生合作,数一数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几个人,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进行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学习。这样,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结论让他们自己得出,让学生自主地说、充分地说,先是用眼判断,再动手操作验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动手、动脑、动口,并从中感知材料,获取表象支持,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学生在这有层次的、开放的、有趣的多种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发现一个规律——多角度发现规律——设计并表现出多种规律”这样逐步深化来探索规律的过程,从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和有序化,初步形成数学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开放的学习,提高探究积极性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下一篇:使课堂教学“引”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