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初中化学微粒知识的教学

时间:2022-08-14 01:35:34

如何抓好初中化学微粒知识的教学

摘 要 微观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由于它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所以很多学生都觉得这部分知识难学、难理解。本文拟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归纳对比、图形图示、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和设计实验探究等方面展开教学,降低、分化难点,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理解掌握微观粒子的核心观念及本质,为学好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微观粒子 实验探究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40-02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掌握的内容,也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热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微粒不像宏观物质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形成科学的认识,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归纳比较、粒子模型、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生活经验和设计实验探究等,让学生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一、应用归纳对比,了解微粒概念

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通过对比,找到相关知识的共性与联系,是达到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学习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与性质时,可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把握概念的实质。

二、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微粒概念

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学习分子、原子知识时,要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

例如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如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变化,而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是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变了。

三、利用图形图示,掌握微粒概念

近年来,以微观粒子模型图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命题的试题已经成为常态,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式,能初步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可用大小或形状不同的图形表示原子,用这些图形的结合表示分子,如用“ ”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则“”就可以表示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的过程则可表示如下:

这样,就将一些抽象的微观物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实验探究,掌握微粒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很多学生对其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难,教材上则利用实验和“活动与探究”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分子、原子知识,如借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让同学们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通过水的蒸发、品红的扩散、氨分子扩散等演示实验感受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通过家庭小实验体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例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先引导学生闻氨水和酚酞试液的气味,并演示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请学生描述现象(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然后在烧杯A、B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在烧杯C中装入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C两烧杯罩在一起,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引导学生分析得出C烧杯中氨分子运动扩散到A烧杯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五、运用信息技术,解释微粒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常规教学方法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往往缺乏直观的效果。因此教师教学时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

例如,在讲分子运动时,谈到水从衣服上挥发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李晓平.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6,(2).

上一篇:识字教学可以这样教 下一篇:洗净铅华 吐露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