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2-08-13 07:04:03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的有效率为93.95%,对照组护理效果的有效率为80.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因冠状动脉病变导致部分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肌坏死的现象,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1]。良好的护理是确保患者尽快恢复的保障[2]。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必要的。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急救中心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并对两种护理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照组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34~82岁,平均(49.8±4.4)岁,病程30 min~9 h,平均病程(1.3±0.2)h;初次发病患者141例,再次发病45例。观察组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36~84岁,平均(47.4±3.8)岁,病程35min~9 h,平均病程(1.1±0.2)h;初次发病患者130例,再次发病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监测其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

1.2.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常规护理 患者达到急诊科后医师实施边询问病情、边抢救、再挂号,护士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按照定人、定位模式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同时为患者提供一切急救绿色通道。

1.2.2.2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另外护士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2.2.3健康宣教 在发病后3~10 h最好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患者食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含量的食物,禁用辛辣刺激性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劳累、生气,戒烟限酒;出院以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2.2.4病情观察及转运风险 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在送往住院部时要求医师护士各一名,要确保患者静脉通道通畅,同时协带除颤器、监护仪、简易呼吸囊、氧气袋、病历、护理记录单等抢救仪器及相关资料送患者至住院部或导管室详细交接病情、目前用药等情况。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并发症发生率=休克+胸痛+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0.9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13%。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43%,总有效率为80.21%;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98%,总有效率为93.9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患者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护理,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急诊护理路径能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抢救,护士能够主动为患者及时护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大大提高护理安全性。相对于常规护理来说,急诊护理路径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1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0.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极易出现恐惧、紧张及焦虑等负面心理。因此,在急诊护理路径中,护士加强了对AMI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通过对AMI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讲解和健康宣教,树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及时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6]。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557-559.

[2]石玉萍,杨冰.急性心肌梗死60例急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29):6631.

[3]李洁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8(21):115-116.

[4]侯斌斌,阳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44-45.

[5]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6]龚丽俐,郑亚平,顾艳荭.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4):27-31.

上一篇:血培养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的... 下一篇: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配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