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目标

时间:2022-08-13 06:23:54

加强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目标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帮困机制在物质资助方面已经使贫困生受益较大,但是在精神扶持方面还缺少有力的措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才,物质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其短期内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以完成学业。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资助理念,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以成才为导向,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就业”这条主线,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这样高校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高校资助 心理脱贫 贫困生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26%左右,而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贫困生更多,所占比例超过30%的高峰。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注重“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加强精神引导,培养健全人格,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坚持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以成才为导向的思路,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就业”这条主线,扎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有效落实资助政策全过程育人目标,使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意义上脱贫,不再“贫困着”走出高校、走向社会。

一、高校资助育人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现行的帮困机制在经济方面已经使贫困生受益较大,但是在精神扶持方面还缺少有力的措施。在简单的资助方法和不正确的受资助态度下,部分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品质,有的同学羞于被资助,而有的同学干脆“等、靠、要”,加之社会、学校、家庭给贫困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那么这种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离校后,这种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伸到社会工作中,面对社会的严酷竞争,这部分高校贫困生在心理及行为上将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势必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1.部分贫困生存在过分依赖贫困补助、资助政策的思想。

部分贫困生在思想上对贫困及资助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贫困是弱者,应该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资助,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身缺乏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品质,被动、消极地面对挑战,逐渐形成依赖社会的消极思想,致使有些贫困生不仅物质上贫困,精神上更是贫困。结果是困难学生认为获取资助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无需承担义务。而长期以来的政策推行重权利享有,轻义务承担,忽视对困难学生的义务要求和责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困难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导致诚信缺失、感恩缺乏,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怕“丢面子”,不寻找兼职等有偿劳动自力更生,嫌弃太累、太苦,更曝有抱怨补助太少、拿贫困补助泡女友的可耻行为。

2.部分贫困生存在羞于得到贫困补助、资助的思想。

部分贫困生过度自尊,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认为得到补助、资助会让人看不起,低人一等,生活上再有困难也不能说,不愿接受贫困补助、资助。这部分同学,一方面吃穿上苛刻自己,死撑硬挺,给身体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一方面参加过多的业余有偿劳动占用大量的时间,耽误正常的学习。他们逐步把自己伪装起来,最终形成一种负担,一旦承载的压力过大,就易产生极端行为。

3.部分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在求学的道路上不仅承受着经济、生活、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且心理上笼罩着阴影,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上的“贫困”,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这些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自卑和封闭心理。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贫困、负债及就业压力产生的严重自卑与强烈的自尊矛盾交织,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极度敏感,远离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困难易形成孤僻、封闭心理,过于自我否定致使他们自轻、自贱、自我鄙视,错失良机,之后沉迷于失败的痛苦而抑郁消沉,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人际交往困难。贫困生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心理上的不对等极易表现性格的明显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致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障碍,陷入孤独的境地。

第三,身心疾病突出。物质生活匮乏促使饮食上无法满足生理的要求,努力改变自身处境产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均促使他们身心受损。

第四,行为偏执,问题行为较多。这部分贫困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周围人或事产生敌对情绪,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

此外,在种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急功近利、消极依赖他人、情绪易波动、盲目攀比等不正确的就业心理纷纷暴露出来,这就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形势堪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高校贫困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签约率、初次签约率、就业质量、就业机会等方面大都处于竞争劣势。

二、加强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目标。

做好一个贫困生的工作就是救了一个贫困家庭,以全过程育人为目标,切实有效地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的精神引导,促使每个贫困生都健康成才,则意味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也意味着每个工作者都必须用百倍的努力与耐心完成一次次的“救赎”。

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的还大。有效落实资助政策全过程育人目标,目前应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贫困生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

1.深化尊重、信任、责任、感恩意识,营造和谐的资助环境。

葛华等人2009年调查结果提示,社会支持的多少是贫困生产生心理危机和心理冲突的重要来源。人与人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他们必然要从社会或他人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解决自己面临的矛盾和困境。

由于多数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内心比较封闭,学校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要多主动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通过多方努力,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形成高校资助“家文化”。

第一,淡化“贫困”,弱化经济差异,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积极宣传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自强榜样,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给予他们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促进他们融入团体,获得归属感。

第二,多开展以工代赈的勤工助学活动,在所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尊重劳动的意识氛围,强化贫困生“我劳动,我光荣;我辛苦,我收获”的受助意识,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搏击人生的意志,肯定他们获得的成绩,促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第三,增强贫困生的责任感,营造感恩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回馈意识,通过主题活动及志愿活动等载体,帮助贫困生树立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将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他人,形成走上社会后能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智慧和才干的“反哺”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发扬自尊、自主、自强、自立精神,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知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培养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它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贫困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疏导贫困生的烦躁、压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导其合法、合理、合适地宣泄和释放。一方面,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积极地面对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第二,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应具有的自觉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地分析了解自身,正视实际困难,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形成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迎难而上的乐观、积极、坚强的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第三,重视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通过知名人士讲座,身边榜样交流、论坛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尊、自主、自强、自立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自我造血的自立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此外,高校还应以育人全过程视角构建有效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加强“能力式”资助。在高校中开展技能实践和技巧训练,重点培养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强化贫困生的能力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基本上实现经济上的自立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能培养其较高的自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资助理念,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以成才为导向,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就业”这条主线,强化资助政策全过程育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这样高校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平.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

[2]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

[3]葛华,郑平,刘向阳,关素珍,刘继文.新疆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4).

[4]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6.

[5]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6]梁作甲,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学理论,2010,(26).

[7]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

上一篇:《现代物流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中专院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