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在产褥期内家属护理需求368例分析研究

时间:2022-08-13 11:07:09

产妇在产褥期内家属护理需求368例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产妇在产褥期内家属护理需求,以提高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方法 以问卷调查表为基础,采用统一指导语,直接与被调查者交谈,被调查者对问卷充分理解后填写调查表,当场收回。结果 大部分产妇家属对健康知识认识不够,存在误区或相信民间的陋习。产妇陪护家属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欲望。结论 对产妇家属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对产妇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褥期;产妇家属;护理需求

产妇产褥期大部分时间均在医院外度过,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其家属为产妇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使其了解如何使产妇科学地度过产褥期,这对产妇的产后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产妇的家属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的研究极为重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产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368名产妇家属,其中母亲130名,婆母142名,丈夫96名;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68名,高中209名,初中及初中以下91名。

1.2 方法 调查表以问卷调查表为基础,指导被调查者对问卷充分理解后填写调查表;健康知识需求内容调查采用单项选择法,由调查者详细记录、分析、归总,统计时按每项累计人数计算百分比;健康知识需求方式调查采用多项选择法,依据每项内容被选择的人次进行统计后计算百分比。

2 结果

2.1产妇家属健康需求内容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70%~93%被调查者掌握了促进产妇康复的居住环境、个人卫生、适当运动知识,但饮食营养、恶露(阴道流血)、产妇同步休息、避孕时间及方法、母乳喂养情况的健康知识从调查表内容看,大部分产妇家属认识不够,存在误区[1]。产妇产褥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在生活行为上有不少的禁忌[1],严重影响了产妇产后康复。

2.2 产妇陪护家属健康需求方式调查结果 产妇家属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欲望,希望在产妇产褥期间,获取促进产妇产后康复的科学知识,并希望能得到产科医护人员的家访。另外,家属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健康知识需求越多,反之则越低。

3 讨论

3.1纠正误区,改变陋习 家属特别是长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认为产妇都要遵守“坐月子”戒律,导致产妇正常的自理活动完全被家属代替,产妇的自理能力不能发挥。医护人员有责任向陪护家属传授健康知识,帮助家属纠正。

3.2 满足产妇及家属需求,提供健康教育知识 我国一直延续着“坐月子”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轻则给产妇生活带来不便,重则导致产褥期疾病的发生[2],由于担心不遵从这些习俗以后会患病且循证医学未能提供明确的证据证明疾病与习俗有关,因此,“坐月子”习俗在国内还是非常盛行的[3];产妇自己无经验,主要听从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安排,而在家里则完全依赖家属的照顾与支持,因此,家属应提供科学的帮助;孕妇学校应邀请孕妇及家属同时参加,并针对妇女在“坐月子”中家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以保证母婴健康顺利地度过产褥期,这对完善护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家属的关心及科学、细心地照料可使产妇心理上得到满足,品味初为人母的幸福感,会对自己担当母亲角色充满信心,消除一些紧张、焦虑情绪,使产妇愉快地度过产褥期,并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4]。

3.3因人而异,按需施教 陪护家属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区域的差异以及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对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产妇家属首选的健康教育方式是家庭访视,即产后访视,即与护理人员的直接交谈、个别指导。为此,我科选派专人加强培训,对在我科分娩的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进行2次的家庭访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科室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同时又提高了产妇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产妇长辈作陪护时,由于她们在母婴护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往往选择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等说教式教育方式;年轻人则选择观看电视录像、图画展览、阅读健康教育手册等多种现代化媒体进行学习。我科根据家属的不同知识层次,正确评估家属的健康知识需求,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健康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莉,钟兴兰,康楚云,等.不同地区妇女产褥期卫生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175.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7-100,257-263.

[3]崔艳杰,毛丽梅,杨年红,等.农村妇女产褥期行为习惯与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6):21.

[4]刘素娥,覃桂荣,麦蔚莹,等.产妇产后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977.

上一篇:论41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