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的思考

时间:2022-08-13 11:03:58

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的思考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绽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43-0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走进生活,启发学生爱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到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上《认识百分数》这节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上百分数?"课上,孩子们非常踊跃地进行交流,加上老师的点拨。有的说我穿的衣服含20%羊毛;我喝的可乐含有4%的碳水化合物;我还了解到我们吃的板栗含有10%的能量……这些都用到百分数,通过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百分数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感悟生活,指导学生学数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发芽、开花和结果。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2.1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体验唤起旧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生活经验上进行体验、提炼和构建新知。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分食物的情境,把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充分激活他们对平均分的已有认识;再引出把1个蛋糕平均分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数概念的扩展。同时结合课件的演示和打手势的方法平均分蛋糕,帮助学生初步认识 1/2的含义,这样教学,就是生活化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对生活的观察,犹如为学生的学习插上了隐型的翅膀。

2.2 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体验"一词用得较多,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带领学生走进钟表世界,亲身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设计了以下活动:一分钟跳绳得几个;一分钟做得几道口算题;一分钟能写几个字;一分钟能跑几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抽象的一分钟到底有多长。

2.3 实践应用,在生活中感悟。陶行知说:"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愿,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如,在学《圆的面积》知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用篱笆围菜园方案"给出篱笆的长是36米,把菜园围成什么图形面积最大?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围菜园方案"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方案1围成长方形时,长和宽最接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所以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8米,面积是:10×8=80(平方米)

方案2当围成正方形时面积是:36÷4=9(米)9×9=81(平方米)

方案3当围成圆形时面积是:36÷3.14÷2≈5.7(米) 3.14×5.7?≈102(平方米)

通过比较得出: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3.创造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

陶行知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是行动的教育。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体验数学的价值,继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跟着家长到超市去购物,亲历购物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又能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了数学。

上一篇:远教助俺烧旺“三把火” 下一篇:智能电网中电网调度技术的研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