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互助学习有效启思的策略

时间:2022-08-13 08:08:28

初中数学小组互助学习有效启思的策略

摘 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但很多合作探究缺乏有效性。为此,可以组建有效的课堂互助学习小组,加强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小组;互助学习;有效启思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青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教师的负担,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小组互助学习。然而有些课堂只在重复讨论浅显的表面问题;有些课堂一味地讲求学生的自主、合作,不重视老师的思维引导;很多合作探究缺乏有效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走向极端。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呢?以下是我在初中数学小组互助学习有效启思中的一些策略。

一、成立数学课堂互助学习小组,营造宽松有序的学习环境,为小组互助学习创造条件

1.合理分组,加强培训,明确职责

小组互助学习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同时通过“兵教兵”,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更多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我的做法:首先,观察学生的整体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数学基础和能力、性格、努力情况等;然后每班分成8~12个互助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个互助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要考虑男女搭配,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可有效地促进组内的互助交流展示及组际间的互评与竞争。其次,设小组长、记录员,做好分工培训。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互助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将本组互助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汇报。

2.营造宽松有序的小组互助学习环境

小组互助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在互助交流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互助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明确小组成员职责,既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又要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与小组互助学习相结合,教师适时引导,突出数学思维启发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适时引导

小组互助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互助学习需要,有选择地把握好小组互助学习的时机。例如,在讲授“平方差公式”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在一次智力抢答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1)21×19=?(2)103×97=?主持人话音刚落,立刻有人抢答说:“第一题等于399,第二题等于999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哪个小组或同学知道其中的奥妙?这一情境的创设,不失时机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目前学校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互助学习,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循序渐进,优化思维程序。

3.教师要特别关注互助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常看到优生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则成了配角,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小组互助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或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偏心”和帮助他们。

三、重视过程性教学,强化小组互助交流与小组展示的作用,完善评价体系

1.重视过程性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通常把最佳的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和数学思维,若能由教师的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再得出结论,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加发散机会

(1)开展探究式学习,一方面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鉴别比较能力。

(2)增加发散机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展示,实行群体效应。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交流。

3.建立互评、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互评、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小组督促和检查,以达到兵教兵,小组荣辱与共的互助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互帮互助精神、创新思维品质和良好的互助学习习惯。

总之,小组互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结构,重在数学思维的启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3.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

上一篇:溶液知识体现的学科思想 下一篇:《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