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儒家传统观念的消解

时间:2022-08-13 07:55:42

网络传播中儒家传统观念的消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网络强烈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然而,在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网络带来的问题也让我们始料不及。由于网络上隐匿的自由和自由的隐匿,使得网络成为了一个弱道德规范场所,甚至是一个藏污纳垢的所在。儒家的传统观念,如崇尚中庸、重视道德、重视人际关系等观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重大挑战。

报复伤人、招聘人员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网络的存在,使得这些问题的发生更加普遍,因为在虚拟环境中他们面临更少的谴责和追惩,也就使得这些行为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恣意横行。

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个人化、虚拟性、广容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人们普遍认为目前一些传统观念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其实,正是网络逐渐改变了一些传统上处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和思想。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通过弥散,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宝藏,例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劳节俭、团结友爱、诚恳谦逊、严己宽人等观念,在网络洪流冲击下,还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吗?笔者认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儒家的传统观念正在受到某种程度的消解,这包括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历史观念、群体价值观念、社会和家庭等级秩序观念、中庸思想等方面的消解。

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消解

我们知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突出伦理本位,重视人际关系和个人自身道德修养,在自我克制中求得整体平衡统一的效应。

人们的道德选择受到一定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范式和良心等;而社会因素则包括道德规范、社会榜样、风俗习尚和道德氛围等。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儒家传统的重视伦理道德的观念弱化,既有心理因素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网络传播环境中社会环境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广容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交往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与标准,而是把只具有技术规范的通信协议作为人们交往必须遵循的唯一规范。并且由于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处于一种没有监督的“真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网民的行为更多地是内心的真实意图,这样在快乐原则的作用下,必然导致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容易道德失范。而从心理方面来讲,人们在网络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放松精神,因为这时社会规范的约束力量明显减弱,

因此,有人认为,人们更多地是在借助网络来寻求快乐以解脱痛苦,在网上人们把几乎固定了的社会化角色和“地位”全部破除或隐藏了起来,是一个在追求快乐的新自我的过程。这就使得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消解。

对儒家历史观念的消解

儒家文化强调,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理想,在儒家的词汇中,理想被称之为“道”。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这表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主体意识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这样的主体意识,是理性的集合,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传统社会中,重视历史使命感的观念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的。但是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情况则完全不同。网络技术的超越时空,信息发送与接受的简单易行,培养了网民一种快速简捷的心理取向,如Zona Rereach的“8秒钟定律”认为,如果网页下载时间超过8秒钟,用户就会放弃访问。尼尔森的调查认为,互联网上的用户能为某些特定的页面等候15秒钟,这种耐心实在是太有限。网络文化被称为快餐文化,人们在这里快速地体验、获取与丧失,不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仅仅追求感性的满足。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意见的情绪化表达,只是自己个人好恶的简单呈现。理性的、全面的分析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时效性和深度从来都是作为一对矛盾而存在的,这就使得网络上的很多即时信息失去了历史的厚重。

正是网络即时胜和个性化的传播特点,使得儒家重视历史观念的思想在网络传播中得以消解。

对儒家群体价值观念的消解

整个儒家学派都强调以群体价值为特征。儒家要求人们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原则,把它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和标准,把人的价值实现与完善同社会的完善紧密结合起来。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并把“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作为“成人”的标准(Ⅸ宪问》)。中国俗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这种群体观念正在被消解。“在网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座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传统社会中的集体主义、国家本位的整体观将在网络上逐渐被淡化,个人主义会逐渐上升,人的个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表现在个体可以在网上主动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议论,主动信息。成千上万的个人网站崛起、BBS上个人勇于对主流观念提出挑战、网络博客异军突起,无不充分表明,网络时代传者与受者概念将渐趋模糊,个体地位会得到极大提升,个人对社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儒家社会及家庭等级秩序观念的消解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社会等级及家庭秩序。但是在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中,“一部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集权不断趋于分权的历史。”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决定了它的平等性,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接收者,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表达自由,一个贫民通过网络访问总统变得比以前容易了许多,普通百姓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的国家大事,他们的信息获得方式已经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单向流动,无中心散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此外,网络还开创了信息多元化传递和言论自由的全新局面,它使得个人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其思想的能力大大增强。

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消解

“中庸”是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方法来处理自我修养与社会问题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两者兼顾、分寸适度、恰到好处,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但是在网络上,网络信息传播自身的特点使得传统的舆论营造和意见控制变得异常困难。互联网的全球传播特点,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各种各样的意见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虽然在网络中也有强势意见和弱势意见,但是大家都有表达的平台,这一点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媒介,因此,人们也不用担心与主流意见相悖。这种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主动率直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再有所顾忌。另外,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匿名性,在网上人们的身份都是隐蔽的,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与主流意见不同而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儒家传统的“中庸”观念对人的约束势必会弱化。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我不写孙志刚,迟早会有人写 下一篇:呼唤“实际恶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