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

时间:2022-08-13 05:37:41

如何消除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

摘 要: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探索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人手,对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 心理障碍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等客观因素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性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是构成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地用同一标准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又不能对学生平等对待,往往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三)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一般地说,神经系统弱性的人,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一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就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神经系统强型的人,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大,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引起极度紧张;反之,则不容易引起极度紧张。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分类

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识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肌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而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二)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发生恐惧所造成的。具有一定难度可能造成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畏惧心理,则会使学生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术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三)疲劳障碍

疲劳障碍是指在技能动作的教学和训练中,由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倦怠、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练习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其次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造成心理疲劳。再次是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敬业、爱业、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必须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要勤奋热情、积极进取,要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必须精通体育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做到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独到的教学与训练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帮助、提示、保护,让学生感到体育的美与吸引力,帮助学生克服既有心理障碍,调动学习体育和从事运动实践的积极性。

(二)加强思想教育,优化教学环境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培养,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在新动作学习前讲授练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训练及教学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训练,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而片面追求学习有难度动作,或者在他们尚未具备相应的身体练习基础情况下,要求他们勉强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达到某一技术要求。合理安排课的难度,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在技能训练方面要注意采用专门练习、诱导练习、综合练习等,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不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还承担起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法与学生学法引导 下一篇: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