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涛 孩子

时间:2022-08-13 04:08:09

引文:

“我从脚下最微小的生命开始,一点点呈现时间的长河赋予人类的外在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波动。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古老中国文化的精髓,在画面呈现上,也沿袭着传统绘画的视觉效果。试想,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要素做根基,作品谈何深刻的思想内涵?”正是这样的思考,张小涛作品充满了更多的悬念和多义性,他以“微观叙事”的手法,用一种令人期待的不确定的新媒体图像来对应和隐喻现实生活的巨变与人类的命运。

I ART: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感想如何?

张小涛:今年中国馆艺术家组合比较多元化,新媒体、绘画、装置、行为等等艺术家都有,并且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和语言,对于中国现场的剧烈变革做出了自己视觉的、观念的、思想的回答,也许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尤其今年中国馆里的油罐拆除了,给我们现场布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展览其实就是一场戏,一场球赛,在哨声没有结束的时候,一切都是未知的。我有点忐忑不安,期待我们能顺利的度过,这是一个不停地克服困难和超越自身的过程。

I ART:这次参展你带了三部动画作品,新媒体创作和传统媒体创作有何不同?

张小涛:我觉得对于真正做艺术的人来说每一条路都可以称之为万水千山的历险,也许对于新媒体艺术家来说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新技术的实验和开发也是同样重要的,媒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艺术家背后的观念和方法,以及你如何于团队的沟通和交流,这些方法会带来一些本质性工作的改变。

I ART: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三部作品吗,这三部作品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吗?

张小涛:我用《迷雾》来建立一种视觉化的反思逻辑,去重新解码或者编码我们在“毛”时期的现代化历程中和全球化自由经济时期以及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当代现场里,个人的精神和肉体从希望到幻灭、重生的时空转译的过程。

《萨迦》是与考古学家张建林先生合作的一个关于藏传佛教与考古学、藏学、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视觉研究的项目,他与团队多次进入萨迦县进行实地拍摄和考察、收集素材等,并进行整理,历时两年展开了对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世俗化的思考与讨论。在15分钟的《萨迦》动画短片中,我想试图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展开艺术、宗教、世俗化、现世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的讨论。

《量量历险记》是和儿子一起做的,用了他不少的画,我想把这个作品当做一个成人和儿童的相遇。孩子其实是大人的前世,也是大人的来世,我觉得他的这个时间是我们站在中间看两头,他的今天是我们的过去,他的明天也是我们的未来,有一种流变的时间观。我是想探索日常和微观,比如说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这可能是佛教对我的影响——一种整体的时间观,而不是要表现佛教多么伟大、多么精深,我想通过这个作品来讨论我对生命和时间的一种态度、一种观点和思考。

当然这三部片子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就是思想史和心灵史之间的复杂相遇,我想呈现这种煎熬和等待。

I ART:你参加过很多展览,也办了不少个展,这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最想得到什么样的收获?

张小涛:参加一个威尼斯展是我参加其他10个展览的压力,我没想到那么复杂,方案就报了将近两个月,而且需要不断修改,策展人和艺术家团队开会也相当频繁,这毕竟是一个国际大展,对技术、团队管理的细节要求非常高,考量的是艺术家和策展人团队的总体能力,不愧是一个百年的老牌展览,还是有一个很严密的系统。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当代艺术不只是艺术家工作室的概念,而是一个项目团队的概念,项目管理与实践、执行越来越成为展览中重要的环节。展览过程就是一个不停的遇到问题而又超越的过程,艺术的道路从来都是无法预知的。

I ART:有的作品是和你的儿子一起创作的,他给了你什么灵感?

张小涛:我特别怀念少年时光,那种不知道未来的感觉还记忆犹存,人其实是在看自己的过去,艺术也是,它是我们超越现实的唯一道理。我的孩子对绘画特别热爱,我经常会说:“孩子,即是我们的前世也是我们的来世。”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大师,他们有自己观看世界的角度。我是希望和他交朋友,一起成长。

I ART: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可以跟我们分享下吗?

张小涛:我正在做一部关于考试的长篇动画电影,片名是《战斗的青春期》,记录的是我们那一代人为了考试和艺术的梦想去奋斗和崩溃的经历,明年可以出来。到时候再说吧?现在还是有点说不出口。等明年再细说,因为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很漫长,我也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我想表达内心的恐惧感和毁灭感交织的经验,思考个人经验于公共经验的相遇,从肉声经验到知识谱系的链接关系。

上一篇:何云昌,平等的诉求 下一篇:扁平化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