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予孩子什么?

时间:2022-09-20 12:34:48

幼儿学英语就是与世界接轨吗? 应关注现今幼儿园课程的平衡。 培养孩子的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国内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还有的幼儿园打出了“双语教学”的牌子,各种动机纷繁复杂,其中也许不乏幼儿园出于“双语教学”的实验,探求在幼儿园如何进行科学的“双语教学”,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有多少幼儿园是出于“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动机,而不是为了迎合家长、跟风而上以达到招揽生源的目的呢?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一番话也许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关于‘双语教学’,我有几个疑问,也许这几个问题包含了我的态度:是否过了6岁就学不好英语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没有比英文更重要的内容要学?与世界接轨真的要从幼儿学英文开始吗?幼儿承担的责任是否太重了?我们有没有给予幼儿充分听、说汉语的机会?学英文到底是谁的需要?幼儿的?家长的?貌似学者的?商人的?今天成千上万的英文教师,真正合格的有多少?把英文作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有法律依据吗?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现今幼儿园课程的平衡问题?今天的幼儿园课程是否真正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不反对在个别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但这种研究应该是规范的,以科学研究本身为目的,而不应是其他目的。” 在笔者调研的幼儿园中,英语开课率100%,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占到了50%的比重,剩下的中文教学活动也是为英语教学做铺垫,孩子用的图书上画的是西方儿童的形象,名字是西方儿童的名字,课程中没有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连国庆节这样的重大节日在孩子们的课程中也找不到,孩子们过的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教室里悬挂的是过万圣节戴的可怕面具而不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京剧脸谱,教师和幼儿都有了很“洋气”的英文名字,“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的中国人又多了一个名字,不仅局限于英语教学活动,而且渗透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以至于中文名字被渐渐淡忘了。彼此称谓“可爱”的英文名字、昔日幼儿园里“棒棒棒,你真棒!”的表扬语被“Good,good,very good”所替代……我们的幼儿园在悄悄地“西化”、“洋化”,我们的幼儿教育怎么了?我们要给予孩子什么? 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颁奖典礼上,选择了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汉语作典礼致词,他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通过全球广播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或者说汉语的人能够听得懂。面对美国当局的压力,科学家的回答是:“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掀起一股“龙卷风”的龙应台先生曾任教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但是她说只要有汉语就用汉语表达,以至于许多人以为她不懂英语。她声称这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尊重和捍卫,要有民族文化信心,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信心寻找回来。在她看来英语仅仅是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的灵魂,不能“把别人的牌位请到自己家里来”。被称为教育文化大师的斯普郎格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格。与斯普郎格同期的另一位文化教育学家李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特性的本质,精神力量的构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这样写到:“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其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笔者认为少儿们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容易引导到东或者西。”面对“水性极柔”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载体,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应是怎样的?也就是我们要给予孩子什么?虞永平教授在其著作《学前课程价值论》中,从哲学价值论、课程论、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学科出发,全面探讨了学前课程价值的形成、赋予、实现及评价,也许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能从他的精辟分析中反思一下>文秘站:

上一篇:简单租房协议下载 下一篇: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