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奖励孩子

时间:2022-07-01 02:43:20

案例:孩子跌倒后

三的明明在家里摔倒了,于是大哭起来,把奶奶吓坏了。反应一:奶奶急忙跑过去把他抱起,一边安抚嚎哭的他,一边用脚跺着地,念念有词地说:“都怪地,是地不好,谁叫你把俺孙子弄摔倒了呀……”

反应二:当日,明明的妈妈正好也在现场,见此十分不满,就阻止婆婆的安慰,对儿子说:“不许哭,摔倒了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走路小心点。”

反应三:妈妈看到明明没大碍,便面带微笑地对他说:“明明,不小心摔倒了呀,快爬起来,妈妈数数,看数到几你就爬起来了,爬得快妈妈给你小兔子奖,爬得慢妈妈给你小乌龟奖,一、二、三……”

案例中的奖励

孩子爬得快――明明爬得好快哦,妈妈给你小兔子奖。(实施奖励。)

孩子爬得惺――明明爬得有点慢哦,妈妈只能发给你小乌龟奖哦,不过乌龟可比蜗牛爬得快,所以明明还是超过了蜗牛呢,下次再爬得快点就能得小兔子奖啦。(实施奖励。)

案例点评

孩子初跌倒时,往往是由成人的反应来评价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大人很紧张焦虑,孩子就会觉得事情很严重,就会吓哭。如果大人很镇静很从容,他就会觉得事情很平常。奶奶用责怪地的方式来安抚孩子固然不妥,容易养成孩子凡事归外因迁怒他人的行为方式,而妈妈责怪孩子的方式一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摔倒了原本就是件不快的事情,还要被大人指责,更是挫伤了孩子的情绪。

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走路跌倒是极自然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为跌倒找一个元凶呢,为什么一定要用“对”和“错”来评价一件事呢?“跌倒了爬起来”,这是句中国人都明白的话,但往往人们只关注于它的引申义,而忽略了它的本义。当孩子跌倒时,只要没有造成肌体的伤害,鼓励他爬起来就行了。任何附加于此的说教和评判都属成人的画蛇添足。

奖励的种类

当儿童达到了家长所期望的目标行为,或表现出一种良好行为之后,家长立即对此采取奖励,进行强化,儿童借此得知这样的表现是为人们所接纳和喜爱的,再次重复这一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为奖励强化法。家长用来实施奖励的物品被称为强化物。强化物分以下几种:

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即通俗所说的“物质刺激”。

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影、去游乐场玩、旅游观光等。即奖励儿童参加一次社会性娱乐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玩玩具、游戏等。即奖励儿童做一件他所喜欢做的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f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玩具等“私有财产”)。即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以儿童通过拥有它获得精神享受的物质奖励。如奖励儿童小红花,奖励儿童可以抱一会玩具宠物狗等。

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f如赞许、点头、微笑、抚摸、拥抱等1。即家长表现出能够带给儿童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的语言和行为。

如何巧用奖励

年龄越幼小的孩童越不宜使用消费性强化物,而更宜使用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因为“物质刺激”对幼童来说常常获得的是生理满足,很容易将幼童的关注点吸引到奖励物身上,从而引发孩子以得到奖励物为目的的各种行为,而不是关注良好行为本身;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则使孩子享受被肯定被赞赏所带来的愉悦与自豪,从而自觉自愿地保持和巩固良好行为。

比如,当儿童在家长鼓励下自已走了一段路,或者开始懂得使用礼貌语言时,家长第一时间给予语言上的赞许,并用亲吻或拥抱来肯定儿童的行为(此为社会性强化物),或者,给孩子的小手背画上或贴上一枚孩子喜欢的卡通物,奖励孩子可以进屋抱一抱平时不方便抱的玩具熊(此为拥有性强化物),通过这些奖励使孩子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和享受;而不宜奖励孩子果味奶、巧克力等食品(此为消费性强化物)去刺激孩子的生理需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使用强化物的顺序依次为:社会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消费性强化物。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向,并非绝对,其中,社会性强化物不仅适用于任何年龄段,且宜贯穿在所有奖励强化法之中。

上一篇:三个人的情人节 下一篇:德昀入园一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