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3 02:02:3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高校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以学生的成才为本,坚持管理育人;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崇尚服务为先;以人民的福祉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校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会使自身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会为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校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 贯彻实施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以人为本在管理理念上是对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它以顺应人性、讲究人情、提倡人和、求得人心的人本管理,激发被管理者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和自觉行动的积极性[1]。以人为本在管理价值上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发展人,真正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表达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的终极关怀。

高校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师生教学相长、成长发展的园地,是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基地,高校还担负着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重任。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工作,即从根本上要“强化人的本性特征,突出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2],就是在管理观念、思维、手段上都要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社会公民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社会的福祉为本。高校的以人为本管理,就要切实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育人的目标,实现人才的价值,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以学生的成才为本,注重管理育人

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就是在管理上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在管理理念上重点强调培养人才这个核心任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注重管理育人。

(一)在学生管理上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一切管理都为了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这里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备较强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目前由于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理工科的院校侧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够到位;或者因为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局限,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少有成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这些都偏离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真正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落实在学生管理方面,就是高校紧密结合自身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责,在管理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不仅教会学生学会事实判断,而且学会价值判断,培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智;加强课程教材、图书馆等教学基本建设,为学生汲取知识创造良好条件;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结合,实施绿色教育,让学生不仅专于某学科的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良好的定位,在人格建设、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同样有较强的能力;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展示学生的才华。

(二)在学生管理上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因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性格个性等因素,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忽视学生的成才潜能。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每一位学生都是块好材料,需要教育者精心雕琢。在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的同时,教育者要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方式、效果评价、搭建平台等方面,注重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的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自由全面发展。河海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针对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实施“1442”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年级抓起,紧抓“四学”(学习理论、学会做人、学会吃苦、学会创造)四年不断线,每个年级重点选拔、滚动培养200名学生骨干,并带动广大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工科院校专业特点,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启动学校,积极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学生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兴趣浓厚的特点,搭建科技创新实验室,培养创新性人才。针对学生潜心专研学术的意愿,鼓励本科生继续深造,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里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这就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的实效。

(三)在学生管理上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处世之道,也是健康理想社会的基本要求。应注意的是,和谐统一的理念极易导致人们对“求同”心理的潜意识认同,“求同”是必要的,“存异”也不可或缺,集体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轻易地抹煞掉个性的光芒,导致一种平庸的失去创造力的“同一”局面。所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制定多样化的评价人才的标准,让学生不跟风,不从众,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校要注重营造“存异”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动手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二、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崇尚服务为先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教师则是高校的主导,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师管理以人为本,就要以一种为教师提供服务的姿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倡导学术自由,以兼容并包的态度鼓励教师的多样发展,充分发掘教师的价值,使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发展的自由感和人生意义的厚重感。

(一)实施工作安排时因人而异,讲究科学合理。

高校教师肩挑教学科研两项重担,工作任务繁重,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各有所长所专,有的教师还兼做行政管理的工作。针对这样的工作任务,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师管理的工作,就要根据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重点。有的教师长于课堂教学,可以适当向教学上倾斜,扶持教师钻研教改问题,研发精品课程,成长为教学名师。有的教师学术气质浓郁,在科研上有巨大潜力,在工作安排上可以适当向科研上倾斜,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学术研究上的才能。高校根据教师的个体学识修养、禀赋兴趣和专长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就做到了教师管理的以人为本。

(二)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估体系,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管理以人为本,就应根据教师个体特性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尽可能地使其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百花齐放。每一朵花的开放都贡献了她美丽的价值,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感受。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还要做到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一视同仁,进行合理科学的价值评估,以避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发生。此外,要灵活运用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这是教师生活之本,要尽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待遇,才能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通过“自我实现”能达到“高峰体验”,实现完美人格。实现自我价值,教师会获得一种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无形中会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三)构建良好互信的沟通平台,引导教师参与管理。

“由于大学组织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多样性等特点,其管理也就不是简单的科层制行政手段所能解决的”。[3]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注重营造良好互信的沟通平台,和教师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对教师的管理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利益出发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成长、发展利益和人性化的要求,不能只是简单的一纸公文,对实际情况不加考虑就粗暴地采取施行措施。在对教师的以人为本管理中,引导教师参与管理是很有效的办法。教师是学校的人才资源,行政管理人员要邀请他们参加管理层的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研讨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具体问题的管理办法,请他们对学校的管理进行监督,这样全体参与、民主决策,教师成为了学校管理的参与者,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这样不仅能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而且能使管理行为更加透明,容易获得教师的认同。

高校的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蕴含无限能量无尽潜力的教育资源,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掘这些宝贵资源,搭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尤其是德高望重成就显赫的名师大师,是大学的招牌,是大学的精神宝藏。大学要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充分发掘教师的价值,扩大教师在学识、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三、以人民的福祉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做到以师生的成长、发展为本,而且应追求以社会公民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社会的福祉为本。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科研的重地,不仅为未来理想社会准备理想的人才,肩负着社会最深切的希望,而且聚集了社会最前沿的科技,是引领社会健康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根本上看,是为了全社会公民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社会的福祉,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快速进步。

一方面,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继“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之外的现代大学的第三大智能。“关注与回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是大学永葆青春的关键”[4]。高校要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推动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彰显知识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高校作为人才的聚居地,拥有各种门类的科学知识,要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参与社会决策和政策咨询,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民主,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发展,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样社会公民的长远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高校是汇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平台,是继承、凝练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的先锋,是社会文化的引领者、社会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义不容辞地肩负着提高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任,肩负着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引领和提升社会精神文明,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也是为了社会公民的根本利益,为了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民的根本利益,管理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本,以社会的发展为本,以社会的和谐进步为本。

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与留人展开,人才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源泉。而高校的其它资源如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应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5],就是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最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管理中切实地贯彻实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真正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激发师生群体发展的潜能,不仅能使高校呈现巨大的生命力,而且会为社会公民创造巨大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淑莉.“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181.

[2]徐国定,牛芳.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中国轻工教育,2008,(4):45.

[3]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9.

[4]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9.

[5]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73.

上一篇: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二三谈 下一篇:从新版《红楼梦》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