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版《红楼梦》说起

时间:2022-10-16 04:31:09

摘 要: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适合融入到思想品德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思品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到其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条件,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深厚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有思想的人。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课 道德情感

2010年暑假,历经四年筹拍的新版《红楼梦》终于亮相荧屏。但是,从第一集开始,它并未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诸如“像鬼片、太难看、浪费钱财、演员演技太差、情没入戏、无论悲喜都打动不了人、悲剧变成了喜剧”等评价不胜枚举。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本来不足为奇,但媒体、专家及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反应几乎一面倒,遭到这样大面积的质疑、挑刺甚至恶搞,恐怕是创作者始料不及的。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沈伯俊,著名玄奘西游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日前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三届文化讲坛上和听众展开了精彩的对话,其中谈到了炒得沸沸扬扬的四大名著被重拍的新闻。对此,几位教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出奇一致的:对四大名著的改编要怀有敬畏之心。

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更是指出:“为什么叫四大名著?这个‘大’,不是巨大,不是宏大,而是伟大。因为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了一种对伟大艺术作品和民族文化结晶的敬畏之情,就奠定了重拍成功最重要的精神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它就会沦为一种商业炒作去追求利润,庸俗化、低俗化就将不可避免。面对经典,必须有一份真诚,有一种敬畏。”

作为一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我历来对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怀有一颗敬佩之心,总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活力。

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终日为生计奔波,一度出现前所未有的迷茫、浮躁与惶恐,面对物欲横流、精神颓废、信仰缺失的现实,人们渴望抓住实实在在的生活寄托,而传统文化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自然契合当下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前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波尔也曾说过,“中国具有丰富的遗产和传统,这是很宝贵的,希望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抛弃它们”。下面我就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文化主张关爱自己

孔子倡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日三省吾身”、“思无邪”。孟子倡导“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锻炼自己,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这些思想和言论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塑造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完美人格,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粱,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进步。21世纪充满挑战和机遇,是一个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世纪。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治学做人的准则,对理想的向往、友谊的感受等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并提出积极健康、催人奋进、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

通过关爱自己的健康成长,学生会认识到勤奋学习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学生阶段的勤奋学习、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觉悟的提高都在于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二、传统文化主张关爱他人

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求学生把“修身以安百姓”作为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教诲弟子倡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在今天对于利己主义行为有着制约作用,对于营造社会和谐气氛也有着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学生的德智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是有差异的。有些资智较高的学生因此就开始滋生了骄傲情绪,自傲自负起来。一说起来就是自己有什么水平,有什么证书荣誉,计算机过了几级,英语过了几级,潜意识就是说自己比别人强,反映出不懂得关爱、尊重他人。

其实,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当同学生病或遇到不幸、家庭变故,渴望得到关怀和温暖时,能及时伸出友谊之手,给予他们如沐春风般的爱,使他们得到温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学会礼貌地与人打招呼,客气地向别人提出请求和问题;不慎伤害别人时,能主动表示歉意;向别人提出批评时,能采取中肯的态度。

事实证明,在民主尊重的环境中,不仅后进生能较快地吸收他人优点,抑制自身弱点的扩散影响,而且先进学生的某些素质也能不断优化、强化。因此教育学生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关爱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三、传统文化主张关爱国家和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心国家和社会,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求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修养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每个人都要关心国家大事,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誉感和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爱国作为一种以民族文化底蕴为基础的情感积淀,始终与时展节拍相吻合。人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爱国的情感却是相同的;同样,人可以生活在历史的不同时代,但爱国始终贯穿着历史的脉络。远至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20世纪末港澳回归,近至2008北京奥运会的盛大举行,一幕幕都是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

把传统的爱国主义引入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中,会使学生感知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上升到爱国的高度,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而有了这个动力,就有了努力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今天,树立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关心国家和社会,也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对于我们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四、传统文化重视真理、知识和学习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孔子自己能做到“学而不厌,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孟子也主张为真理而献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诸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我国古人悬梁刺股、穿壁引光、映雪读书、囊萤照书等的故事都强调要认真读书。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文化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扩大趋势;在社会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声望在人们心目中居于社会各阶层之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证明知识因素的重要性。

而今,已不是战火纷飞的岁月,不需要喋血沙场、为国捐躯……但是在这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伟大变革,怎样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怎样才能把知识科技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千思百虑的答案是:对于当代青年学生,首先必须迈出第一步――努力学习,掌握文化,提高技能。

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基础是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和升华。传统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继承性,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这一点是正确的。想想看,一个连基础知识都搞不清楚,连起码的基本技能都未掌握的人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吗?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传统文化中这种重视知识和学习、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对于国民提高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有着极深远的意义。

总之,传统文化很适合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品老师完全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塑造学生们的灵魂,培养他们深厚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有思想”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北师大主办).

[2]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

上一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人教版普高课标)的看法 下一篇: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