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二三谈

时间:2022-09-28 07:26:53

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二三谈

摘 要: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直觉思维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同时还是形成更高言语能力的基础与初阶。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生活经验积累、语言知识传授与吸收、逻辑修辞能力培养等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具体做法为:指导诵读,积淀语感;创设情境,激发语言;揣摩比较,生发语感;虚实相生,丰富语感。

关键词: 语文能力 语感 诵读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构成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语感是在长期言语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直觉思维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又是形成更高言语能力的基础与初阶。渊博的语文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语言实践方法技巧与逻辑思维能力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前提,同时语感又是获得言语经验、语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条件,它以感性的方式对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产生作用,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经验积累、语言知识传授与吸收、逻辑修辞能力培养等具体内容当作主要任务来抓。

一、指导诵读,积淀语感

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它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读相比,它是直接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体会,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调,并且恰当把握重音、停顿、标点等,从而增强学生的语音感。同样,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读的形式,训练学生诵读的技能,则可增强学生的语法感。那么,在诵读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怎样去做呢?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别强调的就是课文的朗读要“准确、畅达、真情”,我们再具体化为:①读音准确。②节奏鲜明。节奏即指文章中的停顿,它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如《狼》中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两句话,恰当的句读可以使其节奏鲜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③轻重有别。朗读中把一些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称为重读。例如,他读得好。重音分别放在“他”、“读”、“好”,就会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结合②③,我们举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为例: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加点字为重音朗读的字)

④语气流利。⑤感情真挚。如《狼》的朗读,日暮西沉,秋风萧瑟,四周寂寥,狼影紧随,此时我们读课文开端部分就要读出屠夫的恐惧;后屠夫占据有利地形,则用平缓的语气诵读;当屠夫抓住战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时语气加快,体现情形紧张;狼死后,语气趋于缓和,到“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要读出作者那种嘲讽的语气。同样,《三峡》之中四季之景不同,朗读时情感自然就会不同,比如读秋季之景,就无法读出愉悦的情感。

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并受到感染。通过反复诵读,读者与作者之间自然形成心灵对话的过程,不经意间对语言文字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就会有深刻的体验,达到与作品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二、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现在的教学中非常盛行情境式导入法,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创设一定的意境。意境就是在重视个人感悟的同时,强调心象与物象的相互渗透,以构成特殊的情调,传达出象外之旨。前人创设的意境,会引起后人类似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代代相传,层层积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象与情感之间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如“黄昏”勾起了人们对时间的感慨,“月亮”勾起人们对空间的想象,“细雨”引发人们的禅思等。我在《散步》这课的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开头:

(请同学们在乐声中闭上眼睛遐想)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轻轻地跳动着,就像热恋的少女的心。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小泡。在这样的美景中,你独自去散步,或你与你的父母漫步其中,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通过优美的语言自然而然将学生们引入南方的田野中,进一步感受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情景。

阅读情境的创设,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言、辩其色的活生生的世界。没有联想与想象就无从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联想性是语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如《观潮》一文写道:“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对于没见过大潮的孩童来说,如果不运用形象思维,就无以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

又如学习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一对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进而扩展联想到有关离别之苦、怀念之情的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如可联想到《祭妹文》中兄妹之情、诗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夫妻双双徇情、小说《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便会积淀深厚的离别、怀念的情感元素,生发语感。

三、揣摩比较,生发语感

叶圣陶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在讲课中,运用比较法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好方法。这种揣摩、比较法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包含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凭借注释法、替换比较法、分析综合法、逻辑推导法、修辞品味法、形象鉴赏法等。我结合平常教学实际,从两方面来谈。

其一,抓关键词。这种方法在古诗词鉴赏中显得尤为突出。如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这两句话的关键词就是“直”和“圆”。叶圣陶先生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抓住了这两个字来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就宛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样,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字、一个“惊”字就形象地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生物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情景交融、感人肺腑。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处处透露出精妙来,“几”、“早”、“争”、“暖”、“新”、“啄”、“春泥”便把早春时节,一派清新、充满生机的画面尽情展现出来。不惟独诗歌如此,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有它特有的、优美的、凝练的、准确的、严谨的各种语言,我们都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仔细揣摩,由此自然会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

其二,结合语境,通过换词或换句比较,来体会“应该怎么写”的奥妙。如《春》一文中“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能不能换成“刺”字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中“钻”字能不能换成“冒”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闹”字能不能改成“飞”呢?结合我们的语境进行分析,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惟有这“逼”字才能使人感受到草色青得可爱,“刺”会使人的眼睛不舒服;惟有这个“钻”字,才能使人感受到初春时节小草儿以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土层,迎来新生的历程,“冒”显得太突兀了;也只有用“闹”字,我们才能感受到一派有声有色的喧闹的场景,感受到春的勃发。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揣摩比较中,我们结合语境理解,能感受到文章的唯美之处,获得有关语言的色彩感、动静感、美感的感性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感素养。

四、虚实相生,丰富语感

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虚”与“实”,是实现阅读教学优化,培养语感、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的“实”与“虚”源自作者在着墨上分配不同,钻研程度深浅不同。实写部分材料丰富,具体可感,学生的阅读体验基本相同,而虚化部分则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意识地去感悟、揣摩、体味,结果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出来了。这种虚化部分就相当于我们书法、绘画方面的空白艺术。

空白又叫“化白为黑”、“计白守黑”。“空白”不是空洞无物,而是以不着墨的“白”表现黑色的黑,表面上空然无象,其实无象本身就是意象的重要内容,是绘画艺术中以虚写实的方法,如诗歌中的藏境、小说中的虚写。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并不像将水倒进杯子那样简单,而是如同给幼苗浇水,先浇一点,等幼苗吸收,再浇一点,等幼苗再吸收。正是在这边浇边等的过程中,幼苗才能茁壮成长。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教师指导读书、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提问求答的过程,是等待学生“吸收”的过程。在提问求答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鼓励其联想、想象、归纳总结。如教授《草船借箭》时,我抓住“诸葛亮笑着说”这一句话,启示学生思考: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就有了切入点,激发出了阅读兴趣。《孔乙己》中的“笑”同样引人深思,将这一部分留给学生去思考,无形中已经锻炼了学生的语义感。又如教《郑人买履》时就三处语句进行揣摩,第一处:“吾忘持度!”第二处:“何不试之以足?”第三处:“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时可让学生当堂表演,或复述故事时,加上表现神态或动作的词语。如郑人东摸摸、西摸摸,就是找不到尺寸,于是猛然一拍额头,懊悔地说:“吾忘持度!”旁边人看到后,就好心地提醒:“何不试之以足!”郑人这时一听这话,脖子一扬,眼睛一瞪,生气地说:“那怎么行呢?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样连起来一读,学生就明白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了解了人物性格。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归纳、联想、揣摩等多方面能力,让学生于空白处深思,将实写与虚写结合起来,丰富语感。归纳起来,就是引导学生从繁处入手,从简处延伸、挖掘生感的方法,这也是立足于实处,于虚处扩写的一种方法。

上一篇: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下一篇: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