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内蒙古农村牧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3 01:16:53

城市化进程中内蒙古农村牧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42.2%提高到2012年的56.6%。城市化,引起了教育格局的变化,据统计,2001~2011年,全区小学由9312所,减少到2613所,减少率为71.9%;小学教学点由4596个,减少到375个,减少率为91.8%;初中由1432所,减少到808所,减少率为43.6%。通过撤并重组,优化组合,内蒙古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中小学布局模式,实现了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但是,义务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牧区教育资源(主要是校舍)闲置或废弃问题,引发了家长和教师的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有84.1%的被调查教师表示不满意;有57.1%的被调查家长表示不满意。如何再利用原有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已成为今后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牧区基层学校布局调整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被撤并学校原有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在向城镇合并学校搬移过程中,部分被人为抛弃,部分在搬运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造成教育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第二,学校基础设施的浪费和流失。被撤并学校的校园和校舍(包括在“两基”达标时建成的部分学校)在利用上也存在不当,有的被闲置,有的被挪用、租用或者低价拍卖,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第三,学校生源不足,教师资源不均衡。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导致区域性教师资源相对过剩,生源流失,而加重城镇中小学的承载量,出现了“城镇挤、苏木(乡)弱、嘎查(村)空”的局面。

第四,对于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内蒙古农村牧区来讲,中小学生的平均上学距离实属更远。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与家庭的距离20km占39.4%,距离30km占18.2%,距离50km占23.7%,学校与家庭的距离100km占18.7%。学生上学变远,加上交通跟不上,客观上增加了路途安全隐患。

第五,学校布局调整增加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有77.1%的被调查家长表示每学期学生教育及生活支出为2000元以上,而被调查家庭中家庭收入10000元以下的占42%。按照这一标准推算,四成的家庭一年的学生费用占其家庭收入的2/5,给学生家庭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第六,布局调整后蒙古族聚居地区学校公用经费少,资金需求缺口大。在国家实施“两免”政策后,虽然减轻了学生上学负担,但学校每年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并因国家承担的“两免”资金不能按时拨给学校,反而使学校资金运行变得更加困难。由于蒙古族聚居地区民族中小学原有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低,再加上连续多年的基础建设投入,目前部分学校外欠债务提高;学校基础设施经费短缺,导致大部分苏木乡镇民族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食宿条件差,教学仪器短缺,图书资料缺少,种类单调,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二、几点建议

(一)停止农村牧区基层学校撤并,适度恢复必要的教学点和学校,实现学生就近入学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的问题逐渐暴露,减少农村牧区基层学校数量和发展城镇寄宿制学校导致了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牧区基层学校布局调整进程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制止农村牧区基层学校的盲目撤并,尊重农村牧区实际情况的差异性,适度恢复与城镇距离远和交通不便地区的教学点和学校,优化学校分布结构,满足农村牧区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二)重视农村牧区基层学校废弃问题,重新利用基层学校废弃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挖掘基层废弃学校开发价值,加大再利用力度是农村牧区基层学校后期布局调整的主要内容。把农村牧区闲置校园和校舍的再利用问题与适度恢复基层教学点和学校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恢复重建的教学点和学校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废弃资源,重新发挥在基础教育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即使没有恢复和重建可能性的校园和校舍,也不许随意改变其本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只能再利用,在嘎查村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充分发挥作用。

(三)加大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基层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大规模农村牧区学生变为“求学市民”,促使城镇学校和班级规模畸形扩张,加之城镇学校办学条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教师资源短缺、学生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采取加大城镇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完善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和实验楼以及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和设备;补充学校缺编人员,形成合理的一线教师、教学辅助和宿舍管理人员队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间学生管理水平。生源过多,规模难以再扩张的学校可以采取分开两所学校建设的做法,使基础设施和师生比例达到合理化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四)提升学校日常服务功能,规范学生安全管理,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农村牧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之大,造成学生上学变远,带来家庭经济负担的增加和上学路途安全问题,还有城镇寄宿制学校的条件没有及时跟上,出现了学生住宿、吃饭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准则,把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牧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学校日常服务与管理功能,保证学生饭菜营养卫生,价钱合理公平,保证学生交通安全快捷,保证学生住宿舒适,管理规范有效,给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解除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此外,应创造条件让家长能够沟通,了解孩子身心发展变化,引导孩子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促使孩子形成了解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气质。

(五)从保护文化多元的角度出发,对于民族地区的撤点并校要更加审慎

在撤点并校、寄宿制、绩效考核、校园安全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儿童学习远离社区、家庭,缺乏友善、关爱以及与真实生活的联结,少数民族儿童的社区和家庭的经验系统过早地并入寄宿制学校,使他们远离了母语环境。少数民族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母语表征的感性经验和认知结构难以被教师知觉,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非本民族教师主导的教学环境中。从保护文化多元的角度出发,对于民族地区的撤点并校要更加审慎。已经撤并的学校,要通过整合各种教育因素,为少数民族儿童最大限度发展多元教育。教育部门要适当下放课程权力,鼓励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开发、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多语种教学,培养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公民。

上一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探索 下一篇:思想感悟与语言训练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