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学子弃考引热议

时间:2022-07-25 08:09:10

据教育专家统计,今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12万,放弃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约为100万。不少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再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另有数量更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教育专家分析,就业形势严峻、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是不少学生选择弃考的主要原因。

现状:五年来弃考率稳定在10%

日前,教育部发言人续梅透露,尽管今年的弃考数量暂时不得而知,但近五年来,高中毕业生弃考率基本稳定,约为1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当年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近年,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增加。照此计算,今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认同这一分析,他补充说:“如果算上中途弃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学生,人数可能还得增加几十万。”

2010年,北京地区参加中考的人数为10.2万人,但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只有72736人。有媒体根据该数据测算出,北京2013年高考弃考人数近3万人。对此,北京市教委负责人日前表示,这一测算并不准确。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北京弃考人数一直徘徊在两三千人。该负责人介绍,当年参加中考的人数中有一部分是非京籍考生,这类考生人数在几千人,他们需要回原籍参加高考,有些学生从高一开始就陆续离开北京。

分析:弃考人群主要有四类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高考弃考人群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放弃内地高考,选择“洋高考”,即出国留学。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超过30万,其中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占很大比重;第二类是因成绩不理想,觉得高考无望而放弃高考;第三类,有一些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校,为“提高”学校的高考成绩、升学率,动员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属于“被弃考”;第四类,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一些学生认为无法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是一本院校),还不如直接打工。

结果:多数弃考生直接就业

今年全国有69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严峻,让不少学生选择不再读大学而是直接就业。储朝晖表示,选择弃考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考已经不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前提下,有的学生是因为学费贵而弃考,另外一些考生则是因为“学不到东西”、“看不上”等原因选择弃考。

“有的‘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学费动不动就一两万元,许多农村学生即使考上了,家里也很难负担得起,就算咬牙上了大学,毕业了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储朝晖表示。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直接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熊丙奇说,这80多万名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不少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在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了弃考的情况,还有不少弃录的。2010年,在山东的调研发现,60万考生中,有6万人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最终没有到学校报到。这几年一直相对稳定,从全国范围来看,被录取但最终不报到的学生大约占10%。”储朝晖透露。

储朝晖认为,弃考数量连续多年上升,高校需要反思。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高校要转变自身定位,“不能再高高在上,指望学生来求学校,而是应该转变思路,为学生服务,毕竟学生才是高校的中心”。在为学生服务的基础上,大学再考虑要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选聘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安排教学、管理,如何进行评价等。

(摘自《京华时报》)

近六成人认为放弃高考

最重要原因是就业难

张雪花

699万,100万。近期这样两个数字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前者是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趋高的数字使得“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话题持续“火热”,后者是今年高考学子的弃考人数,这使得人们对一向被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大好机会――高考的思考更加深入。根据新华网人才频道近日推出的网络调查“如何看待高考‘弃考’现象”投票结果,近六成人认为高考“弃考”最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难。

新华网人才频道关于高考“弃考”的网络调查,设置了三个问题:“若人生重来,处于时下的你会放弃高考吗”、“你认为放弃高考是好现象吗”、“你认为高考放弃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调查推出72小时后,近5000人次参加了调查投票。根据72小时调查结果,62.5%的受调查者认为,如果人生重来,自己不会“弃考”,32.5%选择了“弃考”。在对高考“弃考”是否好现象的调查中,81.5%的人认为高考“弃考”不是好现象,很多人是被迫放弃的,仅有16.4%的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好现象。此外,对于高考弃考最重要的原因,5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就业难,读了大学也没用”,28.7%的人选择了“经济条件差,花钱多”,不足10%的人分别选择了出路多元化和不好考。

根据业界专家分析,高考弃考者主要是两种情形,一是城市中家境较好的学生选择“洋高考”等其他出路,另一种多是农村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又对考学乃至就业感到无望的考生,在他们眼里,读大学已是一项回报难料的风险投资。在当前就业难及“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如农民工”的现实语境下,弃考直接打工也便成为一种更为现实的考量与选择。

(摘自新华网)

阶层固化

让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

赵永平

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学生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破除制度樊篱。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城乡学校资源均衡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在高考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中央“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心。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摘自《人民日报》)

“洋高考”来抢生源

李立勋

业内专家分析称,随着大众留学时代的到来,“弃考留学”群体开始呈现出平民化特征:以前只有富裕阶层才会在高中或本科阶段选择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工薪阶层加入此行列;以前只有尖子生才会追逐国外名校,现在中等水平的学生正成为“弃考留学”的主要群体。

北京考生七连降 海外留学成主因

据了解,北京11所学校的近6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约240人选择不参加国内高考,其中有180人是从高一开始就决意出国留学的;在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320名考生中,目前已有20余人明确选择弃考留学,有的甚至即将收到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此前,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为7.27万人,与去年相比减少700余人。从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来看,北京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今年已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中等水平学生弃考现象明显

相较于前几年的精英留学,现在的本科留学开始向平民化过渡。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留学不再是富人子女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子女加入留学队伍;第二,相较于以前要么尖子生留学,要么差生留学这种巨大反差,现在本科留学群体渐以中等水平学生为主。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之所以留学,是因为在国内很难读到好大学;尖子生留学,是想冲击世界顶尖名校。而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他们可以选择的国内高校很多,但大多是普通高校。”某出国留学服务中介机构澳大利亚项目总监田女士以北京地区考生为例说,考生如果在500分以下,很难被北京地区好的学校录取,而在国外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去年北京地区理科一本线是477分,考生如果刚踩线,一般只能选择非‘211’大学或外省市大学,但是在国外却完全可以申请类似于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这样的名校,而这些高校的世界排名甚至高过北大、清华”。

业内留学专家声称,即使有的考生已经报名参加高考,但仍可能最终放弃高考,或者参加完高考选择出国留学。“已经放弃高考的学生,目标往往很明确;而一些犹豫、徘徊的考生,则是想视后阶段复习情况或高考成绩,决定是否出国留学。”另一个出国留学服务中介机构留学专家刘小姐说。

对于这部分犹豫中的考生,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执行总裁阙登峰建议,考生如果申请欧洲国家高校,则需坚持高考,因为没有高考成绩,不仅会影响高校的录取,还会影响申请者的签证;但美国大部分高校本科招生只要求高中毕业证和GPA,不需要高考成绩。

“洋高考”抢生源频放利好消息

自200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人的历史顶峰之后便逐年回落,相关专家表示,这种下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生源的减少,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高校间的“生源大战”,不仅“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高校纷纷放下身段,一些国外高校也积极加入。为了尽可能地显现竞争优势,国外高校开始频繁地释放各种利好消息。

从2012年起,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西兰的梅西大学等,纷纷宣布接受中国的高考成绩,“美国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接受中国学生以高考成绩+面试的方式申请,可免托福和SAT;加拿大明确规定,申请加拿大公立大学者需提供高考成绩;新加坡的大多数高校也会把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申请参照标准,而且分数越高申请的学校越好;此外,西班牙、瑞士、芬兰等国的院校也会参考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对于中国考生来说,不仅有了留学、高考的双保险,而且可适当减轻参加托福、GRE、SAT等“洋高考”带来的学业负担。

对于考生的另一大吸引力是,国外高校往往会推出一些留学与移民绑定的政策,即所谓的“一站式留学”。例如,在澳大利亚,留学生只要能拿到学士或以上学位,便可获得2~4年的工作签证,然后,留学生可以通过工作签证转临时绿卡、临时绿卡转永久绿卡的方式,实现移民。而在移民大国加拿大,虽然近几年的移民政策有所收紧,但留学移民配额不减反增,留学生只要在加拿大留学两年以上便可得到工作签证,一年后便可申请加拿大移民,最快三个月便可移民成功,而且总的移民成功率在96%以上。(摘自《北京商报》)

高考弃考究竟正常不正常?

熊丙奇

百万学子弃考,值得我们关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适龄学生减少,这属于自然减员,二是弃考人数增多。对于前者,社会舆论没有意见,而对于后者,弃考引来议论纷纷。在大家的想象中,高考如此权威,甚至被认为是“性命攸关”、“改变命运”的人生大考,为何还有那么多学生弃考呢?――按10%的比例算,就是接近100万。

选择“洋高考”是考生的权利,但其中也有着对我国高考单一评价体系不满,以及我国高等学校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成绩不好被教师“劝弃”则是学校在功利的办学目标下,侵犯学生的考试权利。至于因无法考进理想的学校而弃考,则暴露我国教育缺乏多元选择――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人数规模达到3100万,高考升学率近80%,可高考焦虑依旧,就因大家只盯着少数重点高校,认为“只有上一本才是上大学”。事实上,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也确实是少数985高校、211院校的学生更好就业。

因此,面对弃考,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当然,反思的思路,不是高考独尊,强调高考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如果教育多元发展,每所大学都按自身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结”,也不会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去选择“洋高考”。这需要我国教育部门取消一系列教育歧视性政策,落实学校办学自,促进各类学校平等发展。而如果成才模式多元化,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而是直接工作,也得到社会认可,且今后的人生发展空间不受局限,不会因没有大学学历而被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先工作再高考进入一般院校而受“第一学历”歧视,放弃高考直接工作之路,也就不会令人担忧,这需要我国打破“唯学历论”,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并消除就业中的歧视。

只有当教育多元发展、成才模式多元,高考弃考才会变得很正常,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也就得到缓解。这应是我国教育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

(摘自“新浪博客”)

高考弃考引发教育反思:

考验中国教育吸引力

张灵 郭莹

每年10%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接近百万的弃考大军……事实上,弃考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导致弃考的原因也各异。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一批优秀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阶段即已流失国外,这一新现象的出现正在考验着中国教育吸引力。

校长看法:高校要适应优秀学生出走

由于很多尖子生选择出国留学,不少高校在招生时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担忧。对此,北京九中副校长林乐光表示,高校要尽快适应这一情况。他说,有的学生是由学校推荐出国,有的是通过中介出国,没有参加北京的高考报名。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北京户口,按照要求直接回原籍考试,但这批学生很多也选择出国留学的方式申请了国外的大学。

林乐光认为,大量优秀学生出国,肯定会对高校招生造成冲击,但是高校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他还表示,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并不是高考成绩好就能适应。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这比单纯关注考试成绩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尖子生出国,对大学来说,有一定的冲击,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出国的学生所占比例依然偏低。

专家观点:让学生拥有全世界选志愿的权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汪海涛认为,在留学大众化的今天,弃考已不是很特殊的现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放弃国内高考而转投洋高考,一方面彰显出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在用脚投票,表达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同时,也说明随着国家开放程度提高,家长的视野变宽了,对子女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名校,更是希望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志愿。

汪海涛表示,越来越多公立高中成立国际部涉足国际教育,使得家长和学生在逐步转变对留学的认识。过去,是一些学生因国内高考失利没能进入理想的学校,转而选择一些对语言要求相对宽松的国家留学;而现在,随着国内中学与国外学校交流频繁,一批优秀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得到出国交流的机会,他们对国外教育有了认识,也将自己求学的目标从以往的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转向世界排名前50、前100的名校。此外,家长出国交流的机会增多,对国外教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表现出对优质教育的向往。

汪海涛认为,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弃考现象,主要体现了四层意义:第一,通过弃考让现在的高中生和其家庭拥有了全球化视野。第二,弃考对国内高考制度形成压力,逼迫高考改革。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而托福、雅思等洋高考是多次考试取最好的成绩申请学校,这能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第三,弃考对国内高等教育形成压力,迫使国内高校改革进步。国内顶尖院校创新能力不足,在教育制度上、课堂形式上与国外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国外大学课堂最鲜明的方式是通过集体讨论、课堂陈述等方式,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四,弃考是时代的选择。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很看重海归背景。有国外教育经历的人视野开阔,较容易获得青睐。

上一篇:学校不妨有些“梁振英式”的微笑 下一篇: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